【衍水特辑】第109期|运粮河的浪花
如果有一天,你想起了一个人,以及和他在一起吃的食物。那个时候,你就知道,孤独的味道尝起来是如何的。 by 村上龙
运粮河的浪花
郭升良
编者按:
辽阳县作家协会众多会员在郭升良主席的带领下走进大美前杜村采风,众文友被桃花园般幸福生活的前杜村民所震撼。采风之后,文友文思泉涌,现推出众文友的佳作,以飨读者。
在稻海翻滚的辽河平原深处藏着一个小村庄。古老的运粮河从村前潺潺流过。
运粮河古名运粮沟。辽阳县志载:南北朝时期,高句丽乘天下大乱窃据辽东,妄图凭借山河之险抵拒中原政权。一千五百多年前,唐帝国建立,太宗李世民倾国之兵亲征高句丽。在发起辽东城战役之前,派大将程咬金率兵开挖了这条运河,以输运粮草。逝者如斯。大唐王朝的背影渐行渐远,淹没在历史的尘烟里,而清澈的运粮河绿水长流,在大平原上“叮叮咚咚”弹拔着铮琮的琴弦……可几百年里,被贫穷压得抬不起头来的前杜家人却听不到琴声。在无数个晦暗的夜里,步履蹒跚的运粮河如同大地一声沉重的叹息!
据老人讲,清顺治年间,闯关东的一户杜姓人家,见此地虽蒿草过头,芦苇丛生,却平旷肥沃,易于垦种,便选了高埠,搭了窝棚住下来。以后关内流民陆续在此落脚,逐渐形成了一个小屯子。屯子前邻运粮河,后靠南沙河,地势低洼,逢雨季,除了几处高冈,垅沟过水,一片汪洋。因此,人称杜家洼。年深月久,人口激增,杜家洼一分为二,依方位分称前杜、后杜。前杜挨着运粮河,又称南大洋。没开水田之前,入汛以后,雨水在涝洼塘里坐囤,好端端的庄稼都泡烂在地里,只地头庄稼长势喜人,挨到老秋,亩产平均三十多斤。 “诳媳妇地”,可媳妇并不好诳。一千多口人的村子,金银财宝没攒下,光棍汉倒攒了七八十个。乡党委书记崔家顺到村里开现场会,村民肚子里的苦水倒不完,干部眼里的泪水擦不干。
人不偷懒,庄稼年年种;地不打粮,村民岁岁穷。出门靠腿,通讯靠嘴,花钱靠贷款,吃粮靠返销……穷,像一根鞭子抽打着牛一样的农人;穷,像一个魔咒紧紧箍在人们的头上;穷,像一剂强酸侵蚀着人们的体面与尊严。“骡马高吊车晒轴,老头叹气小伙愁,黄花大姑娘往外流。”层层叠加的失望简直令人绝望。绝望,像个黑洞吸光了人们的精气,也让这里的春天没了生机与活力。
改革开放以后,前杜村率先在昔日荒芜的南大洋上点起了炉火,挑起了工业强村的大旗。前杜村虽偏,但不僻。距刘二堡镇八公里,距鞍钢不过十公里,村前的兰唐公路连着黑大线国道,从黑大线上沈大高速,南有鞍山站,北有首山站。应天时,得地利,前杜人怎甘坐失机遇?
错失机遇就等于落后一个时代。前杜出了个能人王绍永。小平南巡讲话的春风吹开了运浪河的浮冰,也在王绍永的胸中掀起了波澜。王绍永心里窝着一口气。他不信兴隆台的农民能轧钢,前杜人就只能撸锄杠。他带着一帮弟兄在南大洋上开始了艰苦地创业,而这创业是史所未有的。如果成功了,将结束祖祖辈辈面朝黄土背朝天,泥窝窝里讨生活的历史,掀开前杜村崭新的一页。至于这一页到底是什么成色,一时他心里还拿不准。可如果败了,就是倾家荡产,就是靠种地几辈子也还不清的巨额债务。那就应了好朋友的话:“上自九九,下至刚会走,都拉饥荒!”他拼命地推着砖,可耳畔时时回荡着到兴隆台考察得来的那句话:“啊,前杜的啊!你们干不了,回去该干啥干啥吧!”他知道,为建厂,前杜人使出了吃奶的劲儿——盖新房的砖瓦木料,娶媳妇的积蓄,变卖肥猪的收入,从鸡屁股里抠出的油盐酱醋钱……期望有多高,压力就有多大!王绍永暗下决心——拼了!
前杜村前宽阔平坦的兰唐公路,像一根黑丝带飘浮在橙绿相间的大地上。因为工作的需要,这些年我隔三差五就要陪媒体的朋友去趟前杜村。从镇上出发,穿村过寨,轿车轻快,说话之间,不到二十里的路程眨眼就到。稻海之中,一片现代化钢铁工业区紧傍着公路,深灰色的高炉、厂房,如同电子沙盘上整齐的模块。厂区里花草成茵,绿树成行,让人仿佛置身德国鲁尔。工业不仅安置了全村的剩余劳动力,而且还吸纳周边二千多人就业。企业创造的财富,就像运粮河的水,流进农民的腰包,淌得盆满钵满。
二十年前,刚刚转制村办钢厂的王绍永,在负债百万的情况下,领风气之先,开始摸索“村企共建”。随着企业的不断发展壮大,王绍永自掏腰包,累计拿出一个多亿,投入前杜新农村建设。筑路,挖河,造湖,安路灯,装LED电子大屏幕,建座椅伸缩的农民文化宫,修比县城还要阔气的花园广场,拆掉砖瓦房,建设高低层建筑参差错落的花园新村…… 曾经在外面羞于报出家门的前杜人自豪地说:“我们的广场晚上就像一片星海,我们的音乐喷泉不比城里的差!”曾经宁肯嫁给懒汉赖汉也要嫁出前杜村的大姑娘,今天回娘家以为走错了地儿。曾经相看对象也要借套行头的前杜人,穿戴得比城里人还时尚。曾经穷得吃了上顿愁下顿的前杜人骄傲地宣称:“我们比城里人活得还要幸福!”
整体拆迁,就地城市化后,村民供暖、供水、燃气全部免费,70周岁以上村民每月享有800—1200元养老金,45岁以上村民由村集体统一缴纳养老保险;学生从幼儿园到大学学费由村集体承担;村民大病就医除需个人承担的部分外,其余部分由集体核销……福利水平直逼北欧。足不出户,尽赏田园风光;人不出村,尽享都市风情。逆城市化,让前杜村的人口不减反增。
夏夜晴明,广场上灯光璀璨,清泉喷涌;运河里荷红藕香,锦鲤跳波。纵目四望,雄伟壮丽的仿古牌楼、雕梁画栋的翘角长廊、红绿蓝相间的灯光篮球场、霓虹闪烁的村民大舞台、跨区域的金融中心,琳琅满目的商业街……似乎都在无言地宣告——一个村庄正在消失,一座新城正在崛起。
老一辈的前杜人至今记得二十多年前王绍永与老书记王绍普之间的一场争论。老书记是当家人,考虑农民办工业,一没资金设备,二没技术经验。绝大多数村民连工厂的大门也没迈进过。就是盖起了厂房,安装了设备,也玩不转啊?村里这些年贷款发展大棚芹菜、西红柿,经济效益很好。他给王绍永算了笔帐——种一亩地收入三百元左右,扣一栋大棚能收入一万多元;扣一个棚顶种三十亩地。这么高的收益不干,咱农民还干啥哟?!开工厂要是赔了,那可不是小数!咱前杜村今后再甭想翻身。王绍永没有气馁,他也给老书记算了本帐——扣大棚是挣钱,但挣的是血汗钱,是零花钱,是小钱;干工厂,一亩地的产出是种地的一万倍也不止。扣大棚,只能让我们实现温饱;盖工厂,才可能让我们达到小康。
工厂拔地而起,村里的壮劳力都涌进工厂,甚至许多留在家里扣大棚的妇女也摞下大棚当起了工人。过去人头攒动的设施农业小区冷清了,帮助前杜村脱贫的大棚抛荒了。王绍永独自穿行在摞荒的大棚间,心潮起伏,百感交集。他心急火燎地找到老书记,焦急地说:“干工厂也不是只挣不赔,咱不能把起家的大棚丢了!”老书记也着急,可是扣大棚辛辛苦苦一年的收入,抵不上工人三个月的工资,这笔帐谁不会算啊!听了老书记的一番话,王绍永顿时愕然无语。
王绍永做人做事严谨,没有什么不良嗜好。每次出差,同行的伙伴不是窝在屋子里打牌,就是聚在一起喝酒。他却喜欢到外面走走,了解当地的风土人情。一次自驾到丹东开会,会议结束返程途中,车开累了,熄了火,到路边活动筋骨,猛然发现路边不远处也扣着大棚,只是比自家村里的高大。好奇心驱使他走下公路,钻进了一栋大棚。时值北方冬季,外面冰封雪盖,里面却是叶绿果红,空气里弥漫着浓郁的草莓香。他的精神为之一振,追着棚里干活的果农问人家收益。人家不告诉他。他不死心,驱车跑到丹东城里,向卖草莓的摊贩询价。一听,吓了一跳。一斤草莓便宜的卖十多元,贵的要二十多元。好家伙,这哪是草莓,是金疙瘩啊!他马上改变了回家的行程,转道寻到在丹东的辽宁草莓技术研究所。当从农艺师口中得知,辽阳的黑土地也能种草莓时,他的心里好像开了一扇窗。
干哪行都得先试点。可搞试验有风险,村民不愿意干。王绍永觉得自己是四组人,又有威信,首先在四组推开应该没问题。可是,他找了一拨又一拨人,脑袋晃得都像拨浪鼓似的。他有点泄气。他张罗扣新式大棚,种高效益的草莓,不是要逞什么能,不是为了自己发财,不是要拽着谁跳火坑,可自己的一颗好心怎么就成了驴干肺呢?难道是自己错了吗?他不死心,又去三组鼓动。三组提出建新式大棚造价高,投不起。哪就自己先投。他粗粗算了一下:一个棚四万元,村民拿一万元,他无利息借一万元,他再帮着担保从银行贷一万元,就差不多了。时间不等人。为了抢工期,王绍永拿着锹,亲自在地里干,可答应扣大棚的村民似乎中了邪,都袖着手站在路上看。王绍永火了,他第一次像泼妇一样骂街。他的一个发小过来劝他,“绍永,你就知道让大伙干,干,干!草莓那么贵,卖不出去,都你吃啊!”王绍永负着气,斩钉截铁地说:“卖不出去,都我吃!”开钢厂,卖钢筋的王绍永,开始着手卖草莓。他抽调销售部的精英,组建销售公司。他向莓农承诺:只要市场收购价低于四元,他全收,目的就是防止收购商压等压价,莓农们受损失。他郑重地告诉他的销售团队,收上来的草莓要是卖不掉,就是填阳沟也要坚持收,不过要倒得远点,别让乡亲们看见。
第二年五月,二茬草莓卖完,莓农一算帐,每个大棚净赚四万元。乡亲们乐了,他却报之以苦笑。因为他早算了笔帐,本以为一栋大棚成本四万元就足够了,可加上路、水、电、管护的配套费,一栋至少六万元。一期他建了四十栋,竟赔了一百多万。见扣草莓挣了大钱,村民建新式大棚的积极性空前高涨。可王绍永却心事重重。因为大棚建的越多,他赔的就越多。只有撑死的汉,没有憋死的牛。他改弦更张,组织专家研究出热镀锌钢骨架可拆卸移动式暖室,建起了研究所、试验基地、钢骨架生产公司,产品不仅很快覆盖了前杜村,而且远销新疆、甘肃、北京、天津、山东、吉林、黑龙江。二○一O年公司具有专利的亚新大棚骨架还写进了中国农业部农机补助名录,为全国多地农民朋友转型提供了有力支撑。
在王绍永的带领下,前杜村屡获殊荣,像全国绿色小康村、敬老模范村、群众体育健身先进村、基层组织建设先进村、一村一品专业村、中国美丽乡村等等,不计其数,数不胜数。富裕起来的前杜村逢节必庆,培育出自己的文化品牌。连续举办十三年的“迎新春·闹元宵”、“迎国庆·庆丰收”农民文化节闻名遐迩。二O一六年前杜村成功举办全国草莓节,创造了这项赛事自诞生以来,一直由城市垄断,从未由乡村当东道主的历史。
“少了他,就没有前杜村由穷变富的蜕变,少了他,乡亲们的人均收入就不会过万;有了他,才有了前杜村文明新村的建设,有了他,才有了向前闯、向前干的奔头……””
这是2010年在辽宁省首届新农村建设功勋人物颁奖大会上组委会对前杜村党委书记王绍永的颁奖词。 在颁奖典礼上,王绍永手捧奖杯,感慨万千:“我是个农民,我的梦想就是改变家乡的面貌:人人住高楼,家家有汽车,人均收入达到1万美元,过上天堂般的生活,让我的家乡更美好!”
好像听懂了王绍永的铮铮誓言,古老的运粮河在流经前杜村时焕发了青春,就如同一位胸怀梦想的少女,挥舞着饱蘸诗情的画笔,在广袤无垠的辽河大平原上描绘出一幅绚丽多彩的画卷!
(责任编辑:王志胜 排版:王志胜 图片来源于网络)
END
读而思
duersi
作者简介:郭升良,辽宁省辽阳县人,祖籍山东登州,现居鞍山,省作家协会会员,诗歌、散文、小说均有涉猎,出版《响沙文集——留个愿望让自己想像》一部。
顾问: 富福安 宋宗兴 全德泮 马清涵 巴进 韩纪良 蒋丽英 郝良岳
主编:郭升良
执行主编:王志胜
副主编:韩英(多木) 夏红霞
组稿编辑: 韩英(多木) 夏红霞 小酒窝 于海波 苏珊 李猛 唐仁鸿
推送编辑:王勇,王志胜
阅评编辑:张继红 刘珍 肖玉婷
朗诵编辑:王爽,苏迪,崔笑迎
后期制作:王志胜,小酒窝
各位喜爱文学的朋友们:
《衍水文学》公众号创刊一年多来,得到了广大热心读者的青睐。平台现已成为辽阳市文联刊物《太子河》的重要选稿平台之一。微刊充分利用现代化手段,以多媒体的方式,推送精品散文,介绍名家经典,挖掘新人新作,力争办成广大读者喜闻乐见的一流新媒体。
为提高办刊水平,诚邀各界作家和文学爱好者助力,欢迎踊跃投稿。
稿件要求原创,必须是首次在本平台发表,内容健康,积极向上,宣传正能量。字数一般控制在3000字以内,严禁抄袭,文责自负。
每位作者随稿要提交100字以内的个人简介一份,注明本人工作单位、年龄、住址、联系方式等。并附近照一张。
稿件一经采用,经编辑制作,以文字+图片及音频等形式,在《衍水文学》公众号上发表。改版后,打赏金额不满10元的无稿酬,打赏金额满10元的,50%归作者,余下做为平台运营经费。优秀文章推荐到《太子河》纸媒发表。
严禁一稿多投,投稿一个月未接到录用通知,可另行处理。
来搞一律以电子邮件方式发至微刊编委会邮箱:yanshuiwenxue@163.com
一个辽阳人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的舞台,一个传播辽阳正能量的舞台,欢迎关注转发投稿。图片来源于网络,文章如有转载请告知。
衍水文学展示辽海人民的风采。
▼ 点击阅读原文,阅读「衍水文学精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