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师傅故事新编(5)

第五篇 巧遇四不像

  黄山是动物栖息和繁衍的理想之地,我在茶林场四年多,经常在林间山路看到一些野生动物,其中最为珍稀的要数1974年在聂家山巧遇的“四不像”。事情要从那年端午节前一天的黎明说起……
一、黎明见鬼火
  1974年端午节的前一天,食堂照例要包粽子。那天我做早班,早上4点多,天还没亮,就起床了。去食堂的途中,经过篮球场旁边。突然,看到前面有一只手电筒,发着微弱的光,心想谁这么早起来了,比我还早啊?便加紧脚步,赶过去打招呼。可是走近了一看,原来不是手电筒的光,而是一点飘飘忽忽的光团,浮在空中。在我靠近时,光团消失了。我明白了,这是传说中的鬼火,按物理原理说是磷火,就是燃点很低的磷在空气中自燃。

  想起连队的老职工曾经告诉我,这个地方据说在太平天国时死了许多人,附近有个万人坑。我知道,因为人骨里含有磷元素,尸体腐烂后经过变化,会生成磷化氢。夏季天气干燥时磷化氢会逸入空气,磷化氢燃点很低,非常容易自燃,如有人走过,磷火还会随着人行走时产生的微气流,跟在行人的后面移动,很吓人。虽然明白这些原理,但是周围黑擦擦的,心里还是吓丝丝的,有点忐忑,下意识地加快了脚步。大步跨进食堂后,才定下心来,一门心思忙起包粽子的准备工作了。

二、上山採粽叶

  包粽子就要粽叶,吃过早饭,许鑫生、王仁浦、陆鹰和我,四个人一起去聂家山採粽叶。从十连生活区出发,徒步二十多分钟,来到石门水库的水电站桥坝。桥坝的这边是毛塔山,对岸就是聂家山。从石门水库的桥坝上过去,走十几分钟的崎岖小路,来到聂家山的半山腰。在这里能清楚地远眺黄山天都峰的巍峨雄姿,往下看是石门水库微波涟漪的湖面,以及蜿蜒而来的麻川河湍流,两岸的山峰倒映在水面上,真是一幅自然天成的山水画。

  聂家山的半山腰有聂家山村,往上是黄山茶林场的八连。我们採粽叶的地方,在聂家山村与八连之间的一段山路的边上,从半山腰的那条崎岖小路,还需步行约四十分钟才能到这里。快到採粽叶的地方,我往上爬时,脚踩在松软的土层上,突然有一根长条形的东西从山坡上冲下来,一条蛇?吓得我慌忙往旁边大跳一步,定睛看去,原来是一根枯枝!人家是“杯弓蛇影”,我是“枯枝蛇影”,虚惊一场。

  我们在这里採的粽叶,是路边山坡上的一种竹叶。这种竹子体型不大,比一般可用作晾衣杆的竹子要小一半,但是叶子很大,大的一张可以包半斤糯米,而且带有清纯的竹香,是一种优质粽叶。我们四人在此没费多大功夫,就採了大捆粽叶,满载而归。

三、八连水电站

  临归前,我朝山上八连的方向望去,心里很是感叹,因为八连在海拔800米以上的大山里,条件很艰苦。那里海拔高,出产好茶,但是种不了蔬菜,他们吃的用的,全靠肩挑背扛,从山下运到山上。虽然,听说八连有人为了多吃一份茄子大打出手,但是,面对恶劣的环境、艰苦的条件,他们整体上是团结奋斗的,具备“为有牺牲多壮志,敢叫日月换新天”的气魄。

  为了解决用电问题,八连农友们在山上自己动手建设水力发电站。发电机组的主机有500多斤重,那时上山的公路还没有建好,这个主机就全靠农友们的肩膀抬上去。在聂家山上,要通过一条上山的羊肠小道才能抵达八连,最窄的地方只能一个人过。可是这难不倒八连人,他们前拉后推中间扛,一步一步慢慢地往上抬,硬是把这个庞然大物安全地运到了目的地。

  那时,茶林场动员全场农友们支援八连造水电站,大家帮他们背水泥、背黄砂上山。我也去背过一次黄砂,将裤子的两个裤脚口扎住,当砂袋。开始装得满满的,背到半山腰吃不消了,倒掉一些砂子再背。后来,越背越重,再倒掉一些。虽然,到了山上所剩不多,但也是尽了自己的力量,献了自己的心意。

  黄山茶林场八连自力更生建设水力发电站的事迹,后来拍了电影,留下了那个特殊年代知青生涯的一份记录。

四、巧遇四不像

  背起粽叶回十连,我与陆鹰走在前面。走到毛塔对面的山路时,听到旁边灌木丛里传来一阵嗖嗖嗖的声音,由远而近。我转目望去,看到路边山坡上的树林里,有一个大型动物的影子,好像是一头牛,以为是老乡在放牛,便挨近去看。

  距离此物约1米时,我看到它居然长着山羊般的胡子,不由得惊叫起来“野牛,野牛!”走在我后面的陆鹰则叫道:“野马,野马!”。此刻,这头动物也看到我和陆鹰了,一时间,人畜都呆住了,空气似乎凝固了几秒钟。

  我首先打破僵局,拔腿就往“野牛”的相反方向跑去,脑子里闪过马季的相声《勒飞克》(“朋友”)里说的“野牛身子大,脾气不好,要顶撞人的”,陆鹰紧随着也转身往山上跑。“野牛”则连奔带跳地冲下山去了。

  我们惊魂稍定,与许鑫生、王仁浦汇合后,他们听了我的“野牛”描述(我在此物前面看的感觉)、陆鹰的“野马”描述(他在此物后面看的感觉),断定是“四不像”。他们说八连农友就曾经在聂家山附近猎获过一头“四不像”。

五、粽子蘸蜂蜜

  从聂家山下来,回到石门水库,遇见“四不像”的兴奋劲儿,被肚子的咕咕叫声取代了,这才想起午饭还没有吃呢。顿时人发酥,腿发软,饿极了。许鑫生奔到石门小卖部买了一盒藕粉,谁知小卖部热水瓶里的水不烫,藕粉冲泡后不是透明晶莹的糊羹,而是一坨坨白塌塌的僵疙瘩。但我们还是狼吞虎咽,一扫而空。所以要问天下什么最好吃,放之四海皆准的答案就一个字:“饥”。

  下午回到食堂,把粽叶洗了,晚上加班包粽子。那时候,猪肉和糖都是限量供应的,做菜供餐都不够,鲜肉粽、豆沙粽就免了,只能包赤豆粽、白米粽、碱水粽了。连夜大锅烧火,把所有粽子煮熟烧透。第二天端午节,全连队农友们吃上了香气四溢、香糯可口的粽子。大家过年探亲时从上海带来的白糖,基本都吃光了,拿什么蘸粽子吃呢?会动脑筋的朋友,就去农民那里买1元钱1斤的蜂蜜。粽子蘸着蜂蜜,又香,又甜,又糯,用上海话说,打耳光也不放,用北方话说,吃嘛嘛香!还是一个“饥”字!
六、端午节小结

  几十年过去了,回想1974年的端午节,

  可归纳为两句话,14个字:

  鬼火、蛇影、四不像;

  粽叶、藕粉、蜂蜜蘸。

  如果只能说5个字,那就是:

  巧遇四不像

说明:“四不像”的正式名称是麋鹿,世界珍稀动物。据史载:麋鹿原产于中国长江中下游沼泽地带,以青草和水草为食物。在汉朝末年就近乎绝种。19世纪时,只剩在北京南海子皇家猎苑内一群。后被八国联军捕走,从此在中国消失。1898年英国买下八国联军掳走的麋鹿,逐渐繁殖到255头,1983年将22头送回中国,麋鹿才回归故乡,并得以繁养生息。所以,我在1974年遇见的那个“四不像”,应该不是一般所说的“四不像”,即不是麋鹿,而是当地另一种既具牛、马、驴等部分外形特征的野生奇异动物,有当地传说为证。即使算不上世界珍稀,也是当地珍稀。
撰文/毛伯钧

编辑/王云飞

附注:

(0)

相关推荐

  • 建军节,《农友歌》送上祝福!

    建军节,《农友歌》送上祝福!

  • 【在水台林场的日子】01《第一次包粽子》

    甘卓行回忆专辑[在水台林场的日子]01 <第一次包粽子> 年近岁晚,新兴习俗,人们喜欢包粽子迎新年.于是,无论城镇还是农村,家家户户的屋前屋后,都见到涂上黄泥的大锑煲或不锈钢大缸,用几块砖 ...

  • 毛师傅故事新编(1)

    编者按 本文作者毛伯钧先生是上海70届知青,50后,是原上海黄山茶林场十连知青的热心人.多年来,他一直积极组织知青农友聚会活动,热情地为大家服务,还多次做东,举办知青茶话会.聚餐会,并多次筹划.组织朋 ...

  • 毛师傅故事新编(2)

    第二篇 知青农友们 黄山茶林场地处皖南山区,峰恋叠嶂,云雾缭绕.其前身是隶属安徽省公安厅的劳改农场,1965年移交给上海市管理,改为上海市黄山茶林场,成为上海知识青年上山下乡的农场.1968年大批风华 ...

  • 毛师傅故事新编(3)

    第三篇 农场老职工 在我1971年到黄山茶林场十连务农的几年里,十连二百多名员工,主要是1968年来的66.67届中学生,一般统称"老三届":其次是1971年及以后来的70.72. ...

  • 毛师傅故事新编(4)

    第四篇 黄山金钱豹 当年上山下乡在黄山茶林场,相对于其他农场或山村来说,如果有什么优势的话,那就是地理位置毗邻世界闻名的黄山.按照今日大黄山的概念,则位于黄山东麓的茶林场就是其中一部分,既是黄山的东大 ...

  • 毛师傅故事新编(6)

    第六篇 菜泡饭印象 菜泡饭是一款传统小吃,在江南地区较为流行. 经济困难时期,江南地区普通人家剩余饭菜,到了下一顿,有的是连饭带菜加水,混合煮成一锅菜泡饭.不仅物尽其用,而且烧得好的,也不乏美味.随之 ...

  • 毛师傅故事新编(7)

    第七篇 黄山学英语我是70届初中生,1966年文革开始时是小学五年级.拜时势所赐,在小学.中学里没学过多少文化,基本半文盲.1971年分配到上海市黄山茶林场,说是知识青年,其实是高抬了,"知 ...

  • 毛师傅故事新编(8)

    第八篇 公交车趣事 我在1976年3月离开黄山茶林场,结束了四年零三个月的农场生涯,上调回城,到上海市公交公司汽车二场工作,从售票员做起.今天就讲讲售票员眼中看到的一些小故事. 一.享受一个月 我在公 ...

  • 毛师傅故事新编

    编者按毛伯钧先生是上海70届知青,50后,是原上海黄山茶林场十连知青的热心人.多年来,他一直积极组织知青农友聚会活动,热情地为大家服务,还多次做东,举办知青茶话会.聚餐会,并多次筹划.组织朋友们旅游. ...

  • 毛师傅故事新编(9)

    第九篇 公交趣事续 上一篇说到我在1976年3月从黄山茶林场上调到上海市公交汽车二场工作,在公交车售票员岗位上经历的或听闻的一些趣事,本篇继续. 一.候补忙与闲 我在公交二场第一份工作是在八车队当售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