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师傅故事新编(5)
第五篇 巧遇四不像
想起连队的老职工曾经告诉我,这个地方据说在太平天国时死了许多人,附近有个万人坑。我知道,因为人骨里含有磷元素,尸体腐烂后经过变化,会生成磷化氢。夏季天气干燥时磷化氢会逸入空气,磷化氢燃点很低,非常容易自燃,如有人走过,磷火还会随着人行走时产生的微气流,跟在行人的后面移动,很吓人。虽然明白这些原理,但是周围黑擦擦的,心里还是吓丝丝的,有点忐忑,下意识地加快了脚步。大步跨进食堂后,才定下心来,一门心思忙起包粽子的准备工作了。
包粽子就要粽叶,吃过早饭,许鑫生、王仁浦、陆鹰和我,四个人一起去聂家山採粽叶。从十连生活区出发,徒步二十多分钟,来到石门水库的水电站桥坝。桥坝的这边是毛塔山,对岸就是聂家山。从石门水库的桥坝上过去,走十几分钟的崎岖小路,来到聂家山的半山腰。在这里能清楚地远眺黄山天都峰的巍峨雄姿,往下看是石门水库微波涟漪的湖面,以及蜿蜒而来的麻川河湍流,两岸的山峰倒映在水面上,真是一幅自然天成的山水画。
聂家山的半山腰有聂家山村,往上是黄山茶林场的八连。我们採粽叶的地方,在聂家山村与八连之间的一段山路的边上,从半山腰的那条崎岖小路,还需步行约四十分钟才能到这里。快到採粽叶的地方,我往上爬时,脚踩在松软的土层上,突然有一根长条形的东西从山坡上冲下来,一条蛇?吓得我慌忙往旁边大跳一步,定睛看去,原来是一根枯枝!人家是“杯弓蛇影”,我是“枯枝蛇影”,虚惊一场。
我们在这里採的粽叶,是路边山坡上的一种竹叶。这种竹子体型不大,比一般可用作晾衣杆的竹子要小一半,但是叶子很大,大的一张可以包半斤糯米,而且带有清纯的竹香,是一种优质粽叶。我们四人在此没费多大功夫,就採了大捆粽叶,满载而归。
临归前,我朝山上八连的方向望去,心里很是感叹,因为八连在海拔800米以上的大山里,条件很艰苦。那里海拔高,出产好茶,但是种不了蔬菜,他们吃的用的,全靠肩挑背扛,从山下运到山上。虽然,听说八连有人为了多吃一份茄子大打出手,但是,面对恶劣的环境、艰苦的条件,他们整体上是团结奋斗的,具备“为有牺牲多壮志,敢叫日月换新天”的气魄。
为了解决用电问题,八连农友们在山上自己动手建设水力发电站。发电机组的主机有500多斤重,那时上山的公路还没有建好,这个主机就全靠农友们的肩膀抬上去。在聂家山上,要通过一条上山的羊肠小道才能抵达八连,最窄的地方只能一个人过。可是这难不倒八连人,他们前拉后推中间扛,一步一步慢慢地往上抬,硬是把这个庞然大物安全地运到了目的地。
那时,茶林场动员全场农友们支援八连造水电站,大家帮他们背水泥、背黄砂上山。我也去背过一次黄砂,将裤子的两个裤脚口扎住,当砂袋。开始装得满满的,背到半山腰吃不消了,倒掉一些砂子再背。后来,越背越重,再倒掉一些。虽然,到了山上所剩不多,但也是尽了自己的力量,献了自己的心意。
黄山茶林场八连自力更生建设水力发电站的事迹,后来拍了电影,留下了那个特殊年代知青生涯的一份记录。
背起粽叶回十连,我与陆鹰走在前面。走到毛塔对面的山路时,听到旁边灌木丛里传来一阵嗖嗖嗖的声音,由远而近。我转目望去,看到路边山坡上的树林里,有一个大型动物的影子,好像是一头牛,以为是老乡在放牛,便挨近去看。
距离此物约1米时,我看到它居然长着山羊般的胡子,不由得惊叫起来“野牛,野牛!”走在我后面的陆鹰则叫道:“野马,野马!”。此刻,这头动物也看到我和陆鹰了,一时间,人畜都呆住了,空气似乎凝固了几秒钟。
我首先打破僵局,拔腿就往“野牛”的相反方向跑去,脑子里闪过马季的相声《勒飞克》(“朋友”)里说的“野牛身子大,脾气不好,要顶撞人的”,陆鹰紧随着也转身往山上跑。“野牛”则连奔带跳地冲下山去了。
我们惊魂稍定,与许鑫生、王仁浦汇合后,他们听了我的“野牛”描述(我在此物前面看的感觉)、陆鹰的“野马”描述(他在此物后面看的感觉),断定是“四不像”。他们说八连农友就曾经在聂家山附近猎获过一头“四不像”。
从聂家山下来,回到石门水库,遇见“四不像”的兴奋劲儿,被肚子的咕咕叫声取代了,这才想起午饭还没有吃呢。顿时人发酥,腿发软,饿极了。许鑫生奔到石门小卖部买了一盒藕粉,谁知小卖部热水瓶里的水不烫,藕粉冲泡后不是透明晶莹的糊羹,而是一坨坨白塌塌的僵疙瘩。但我们还是狼吞虎咽,一扫而空。所以要问天下什么最好吃,放之四海皆准的答案就一个字:“饥”。
几十年过去了,回想1974年的端午节,
可归纳为两句话,14个字:
鬼火、蛇影、四不像;
粽叶、藕粉、蜂蜜蘸。
如果只能说5个字,那就是:
巧遇四不像。
编辑/王云飞
附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