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拉”谈“唱”

京剧演出,无不包罗在“唱念做打”之中。而其中之“唱”,列在首位,足见它的重要性。

先前的戏迷踏进剧场,一半是冲着演员的“唱”,一半是冲着琴师的“拉”才掏腰包的。故尔,这些知音,宁可闭目悉“听”,很少张眼来“看”。偏偏观众的情绪是那么的兴高采烈。

回首以往的京剧流派,象旦行的梅程荀尚张,须生行的谭马余麒杨等等,他们之间的区分和判别,在很大程度上亦取决于演员鲜明艺术个性的“这一个唱”。作为一个演员,如果“唱”不成一格,那么,这顶流派的桂冠恐将与你一辈子也无缘。同时,这些流派演员的身边,少不了各自朝夕相伴的胡琴伙伴。所以,他们诸多流派的“名唱段”,不单是演员的一种艺术创造,其中还包含着“黄金胡琴搭档”的一份心血。

再者,同样一个板式过门的几行曲,作为音乐设计者的胡琴,可以单拉,可以双奏,并通过轻重缓急、抑扬顿挫的处理,在乐曲的旋律和气势上,才会使人听来感到不同的境界。而同样对唱腔来说,音符唱准了,还不尽然,“唱”应当把内心中那些说不清、道不明的韵味唱出来。否则,这个“唱”,只能成为大众化的“啤酒”,没有浓烈的度数,听者当然不会轻意“醉心”,更谈不上“同曲异工”的艺术大味!

另外,演员随着年龄的不断增长,一方面身体素质毕竟会退化,嗓音会失润;另一面靠自己的勤奋,艺术素质在提高,经验会老到,造诣在加深。诸多有利、不利的因素,随伴渗合在一起,迫使演员对同样一本戏中的唱段,在不同时期要作出扬长避短的选择,从而保证舞台演出理想的效果。所以,我们细听细究名演员不同艺术阶段的“唱”,会觉得“腔”不是完完全全一样,甚至“词”也不一样。而“拉”,同样在变,或者连“板式”也一起改变。其中,一些细微妙处,简直是深不可测!这才是京剧艺术“唱”与“拉”的珠联壁合和博大精深!

当今舞台上的不少京剧演员,也许历经了十年样板戏的“削足”,对京剧传统唱腔深奥的艺术,往往显得绠短而汲不深。而且,演员和琴师长期稳定合作的体系,尚未形成气候,这就直接影响了他们之间“私下活”的极早孕育和尽快抛出,造成了很长时期内流派难流的窘境。况且,现在一般京剧团的演出,胡琴总是“纯”不起来,今天拉老生,明天顶着兼拉花旦,拉梅派的,也在拉程派……我看,没有旗鼓相当的唱拉搭档,京剧的唱腔艺术就达不到登峰造极的境界,这也是京剧与其他戏曲不可比的地方。著名演员李世济,如今能在观众中形成“新程派”的稳固地位,一旦缺了唐在炘的这把胡琴,恐怕就立不起来了!

在这里我再插上一句:象《四五花洞》、《盗魂铃》等这些剧目,纯粹是集著名流派“名唱”的玩意儿,这确实是京剧唱功不朽的魅力,无怪戏迷们也常常津津乐道。

一代代的京剧爱好者难以计数,但他们毕竟多半迷恋在京剧的“唱”“拉”之中,倘不相信的话,大可问问你的左右。

拉扯到此,我不免要置啄一句:“唱”与“拉”,在今天的京剧演出中,似乎失却了它应该有的地位和份量。振兴京剧,何不在此细细推敲、打开缺口,再创辉煌呢?(周仁杰)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