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位决定认知

我们的表哥

早在700万年前,人类的祖先第一次感受到了认知的强大与无情,话说,有一天,原始智人和他的近亲表哥在森林打猎,途中突然遇到一只猛兽,他们同时惊呆了,但很快他们都做出了第一反应,那个智人马上思考,“在未知猛兽习性的情况下,最好保持不动”,因为他上次碰到熊,也是通过这种方法,幸免于难;而那个表哥不假思索的选择了逃跑。结果让人出乎意料,那个保持冷静,心思缜密的智人这次确成了猛兽的盘中餐,而那个不假思索,恐惧胆小的表哥逃过了一劫,幸免于难。 于是,我们就成了那个表哥的后代,以致今天的我们还仍然留有恐惧,胆小,不假思索等特性,在每一代的基因里显露无疑。

这个生态就是这么不讲理,那个冷静,考虑周到的智人没能生存下来,而那个胆小,恐惧,懦弱的表哥却成为了我们的祖先,他的基因一直流传至今,流淌在我们每个人的血液里。现在的我们视胆小懦弱为人性劣根,视冷静、缜密为智者本性,但恰恰让我们生存下来的,是那个令我们鄙夷的劣根性,而并非那个临危不乱的应激性。

每每谈到这,作为人类的我们都羞于阐述,难以启齿,因为我们的内心难以接受这样的劣根性。 但认真分析,实际上还是有因可寻,有据可查的,我们疏忽了一个重要的特征,就是环境,我们俗称场景,在哲学上所谓的“生态位”,也就是说,当时的场景,是来不及思考和做缜密判断的,那个时刻能救命的,只能是基因的第一反应:逃跑。因为基因里写着“生存才是第一重要的”。与其说是不假思索,倒不如说是强大的基因让我们的表哥幸免于难,而侥幸生存的那个反应,确是在无数次类似这样的场景中积累下来,内化在头脑,变成了习惯性的反应,最后形成了固化的认知。而这就是我们所说的生态位决定认知。

       生态位(Ecological niche),又称小生境或是生态龛位,生态位是一个物种所处的环境以及其本身生活习性的总称。每个物种都有自己独特的生态位,借以跟其他物种作出区别。生态位包括该物种觅食的地点,食物的种类和大小,还有其每日的和季节性的生物节律。

原始的那个生态位,一直让我们的基因得以延续,也一直让我们在这个场景中不断迭代和进化,成为了现在的我们,但这样的不假思索的反应真就百试不爽、一劳永逸,并一直能持续在基因里留存吗?人类留存至今的基因都是保护人类的吗?

答案是否定的。虽然有些基因还一直留存在我们的身体里,但生态位早已不是以前的生态位了,例如,囤积脂肪的基因,这是人类共有的,是数百万年的人类赖以生存的依托,同时也是长期以来与饥饿抗争的结果。即便现在人类已进入“饱食时代”,但我们现在的身体仍然具备对抗饥饿的能力,因此还承担着储藏能量的重任,会将暂时不用的能量作为脂肪储存起来,以便应对猝不及防的危机。祖先们在这种环境下生存了好几百万年,今天食物突然不那么匮乏后,基因却来不及跟进变化。于是肥胖成为了这个时代,基因的副产品,甚至是人类疾病和死亡的毒瘤。 按照这个逻辑推理,这个基因可能会导致人类灭绝。 但人类总是想尽办法,来抵抗基因的这种强势保护,以便在现在这个生态位,形成新的认知,以适应生存的需要,并重新植入到基因中去。

所以,有些东西在场景中是优势,脱离场景可能是劣势。这种东西就会变成多余的,甚至有害的,我们把它叫做认知阑尾。它是一种曾经有用,非常有用的认知,在新的场景下却不适用了,而自己没有意识到场景的变化和“已有认知跟新场景不兼容”这样一个严峻的现实,在浑然无知的情况下,过渡使用原来的认知。—吴伯凡《认知方法论》

例如,在电子支付盛行的现代,如果在交易和购买中还仍然选择携带大量现金,用现金支付,可以说,这也是一种认知阑尾。

我们身上有太多诸如此类的认知阑尾,我们有时不自知,但它却一直跟随着我们,影响着我们的认知,影响着我们的判断。而在我们生活中,一个人、一件事、一个工具,甚至一个思维方式,一种认知方法,在不起好的作用的时候,常常会起坏作用。

今天的我们,也常常沿用已有生态位的经验,来审时度势,作为遇见任何情况及新事物的判断依据和行事准则,久而久之形成了惯性思维,并常以快速反应,思维敏捷自我标榜,引以为豪。殊不知,任何脱离生态位的认知都是有局限的,任何脱离场景的经验都是有弊端的。

当我们遇到新的情况时,这种弊端就显露出来:它习惯性地运用旧方法处理新问题,经验因此变成了一种针对思维的“枷锁”;它对思维创造性形成了强大的阻碍,对经验的依赖容易使人失去创新的动力;同时:它在解决常规问题时对人的思维产生了许多教条式的束缚,让人循规蹈矩,不敢越雷池半步。

今天的世界比以往任何时候都要富有变化。每一天都有无数的新鲜事物被创造出来,环境也在时时刻刻发生着变化。没有一成不变的东西,也不再有绝对正确的理论,很多过去行之有效的常识早就被颠覆,全新的规则正在被创造出来。要准确地认知与适应这个新的世界,我们就不能再沿用旧习惯,也不能再固守头脑中的那些不合时宜的思维定势。惯性思维是创新思维的“天敌”,但并不是不可破除的“魔咒”。牛顿是物理学的鼻祖,牛顿定律一向被认为是物理学中不可更改的真理,也从未有人怀疑过,但是华裔科学家李政道和杨振宁却大胆扬弃,提出了宇称不守恒定理,从而获得了1956年的诺贝尔物理学奖。他们敢于向权威挑战,勇于对惯性思维说“不”,因此取得常人无法企及的成功。

我们的经验,我们的惯性思维,有时就是一种认知阑尾。我们要跳出惯性思维的陷阱,就要发展全面思维,不能依赖过去的经验,也不能依赖他人,要从集体思考中跳出来,要发展自身独立思考的能力,扩大视野,用灵活思考的方式、求知的多元化思维去应对世界的多变和差异,用创新的思考去突破惯性。

思维惯性

所以要跳出我们的惯性生态位,寻求一种反惯性思维:

反常识:用辩证的思考得出结论

反依赖:学会独立思考

反惰性:用求知的思考过滤信息

反定式:用创新的思考突破惯性

反从众:从集体思考中跳出来

反主观:知足思考获得高效能的生活

如何在现实的生活和工作中运用这六条方法,需要做到:要打开思维,让思维自由发散,要创造性地允许任何可能性,要尝试多角度或逆向思考问题,个人觉得还要再加上一条,就是多实践多犯错,但也要注意要多总结,才能更好地培养出反惯性思维的模式。

如果旧环境是一个扭曲畸形的生态,那么,一个人在旧的环境越努力,他就可能离高品质的水准越远。人类很脆弱,一个不好的环境,有时候也能摧毁一个坚强上进的人。希望我们都能突破认知的生态位,用多维的视角观察和思考,让认知不再成为无用的阑尾,让优秀的基因改变那个原始表哥遗留下来的“劣根性”。

(0)

相关推荐

  • 惯性思维的可怕之处在于你会把错误当真理而浑然不知

    今天在和同事讨论一个问题的时候习惯性地把自以为绝对正确的良方妙药说给对方,对方第一反应是这样不行,我们应该............突然地否定和他坚持的道理让我猛然地审视自己以前的观点为什么习惯性地认为 ...

  • ISME | 阐明环境和系统发育限制对原核生物种内多样性的影响

    推荐:江舜尧 编译:jiee 编辑:小菌菌 欧洲分子生物学实验室的Peer Bork团队于2020年2月11日在微生物生态学顶级期刊The ISME Journal发表题目为<Disentang ...

  • “富贵险中求”原来是这个意思,难怪有人一辈子读不懂

    古人讲"富贵险中求",很多人都认可这一说法. 我也不例外. 但是,认可归认可,这句话到底什么意思?却很少有人知道了. 甚至可以说,有些人一辈子都读不懂这句话的真义. 为什么如此说呢 ...

  • 真正能赚大钱的人,都明白这4个认知思维,实现阶级跨越

    很早就听过一句话:赚钱要趁早,这句话我很触动.有个梗说得很精准,同样是赚100万,你20岁赚到,那叫第一桶金,你30岁赚到,那叫首付,等你60岁赚到,那叫养老钱. 说实话,这世上能赚到钱,特别是能赚大 ...

  • 别让一些错误认知和惯性思维,阻碍了你成功的可能性

    人的潜力无穷,限制成长的一个原因是错误认知 ,以为自己只能这样,这才是学不会的真正原因.所以别让一些错误认知.惯性思维,阻碍你成功地可能性. 学不会,是因为我没有天赋.不够聪明? 遇到做不好.学不会的 ...

  • 思维的本质

    结合上篇所讲的文明迭代的本质,做一个对上篇的总结,文明迭代的本质其实就三个问题,一:当下的文明能否提供生存的基础需求 二:当下的文明能否提供马洛斯需求层次分级 三:对可见未来的预判和灾难性的规避 这个 ...

  • 认知世事(六百七十八)

    我们把人生的目标比喻是盖房子,砖.水泥等材料就如同财富.权势.地位等. 大部分人在这过程中忽略目标是盖房子,等穷其一生终于收集到大量的材料后, 却发现自己也已年老力衰,没有力气再去盖这幢房子了,所以耗 ...

  • 我们在这个宇宙有多渺小,看完这个视频,重新认知这个星球

    我们在这个宇宙有多渺小,看完这个视频,重新认知这个星球

  • ▶科学家最新发现,完全颠覆你对健康的认知!

    这篇文章是关于健康的一些发现, 有部分甚至是权威营养学家几十年的研究成果, 完全颠覆你对健康的认知. 1 死亡,是食物造成的 柯林·坎贝尔 被誉为营养学爱因斯坦的世界营养学权威柯林·坎贝尔博士发自良心 ...

  • 人和人的根本差距在于认知体系

    人的所有言行都是建立在认知体系上的.所以,认知体系不同的人没有办法沟通,也不需要沟通,这就是所谓的"宁与同好争好恶,不与傻瓜论短长".马斯克也说过同样的话,意思是岁数大了他也明白了 ...

  • 颠覆认知的宇宙真相

    自然玄妙,深不可测!大千世界,眼见不一定为实.人们把司空见惯的现象归纳为常识,把眼睛看到的情景定义为现实.然而,常识未必是真知,现实不一定是真相.人人皆知水能灭火,而钠在水中燃烧:现实世界里低速运动时 ...

  • 八个科学方法,改善你的记忆和认知能力,让你变得越来越聪明

    我们都希望自己能够变得越来越聪明. 而聪明与否的关键,除了取决于我们天生的智商之外,还取决于我们后天,有没有"打磨"自己的大脑. 通常来说,锻炼自己的大脑有两种方式: 1,抽象形式 ...

  • 认知世事(六百七十九)

    有两种东西让人迷失:一是谎言,二是欲望: 有两种东西让人沉醉:一是酒精,二是名声: 有两种东西把人束缚:一是物质,二是爱情: 有两种东西让人觉醒:一是真理,二是苦痛: 有两种东西把人埋葬:一是坟墓,二 ...

  • 认知世事(六百八十)

    和勤奋的人在一起,就不会懒惰:和积极的人在一起,就不会消沉: 与智者同行,就会不同凡响:与高人为伍,就能登上巅峰.生活中, 和谁在一起很重要,甚至能改变你的成长轨迹,决定你的人生成败. 努力给自己建设 ...

  • 认知世事(六百八十一)

    如果生命是一片树叶,那么摧毁它的不仅仅是来自外界, 还有它自身生命深处看不见的心灵.如果心灵失去希望, 那么生命之叶也就随之枯萎凋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