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仁愿平定百济国(资治通鉴卷二〇一之四)
唐高宗龙朔三年九月戊午(初八),熊津道行军总管、右威卫将军孙仁师等在白江打败百济残余部队及倭国援兵,攻下周留城。
当初,刘仁愿、刘仁轨攻克真岘城以后,唐高宗命孙仁师领兵渡海增援。百济王扶余丰从南方招来倭人共拒唐兵。孙仁师与刘仁愿、刘仁轨会师,军势大振。部下诸将建议,认为加林城是水陆交通要冲,应想先拿下它。刘仁轨却说:“加林城地势险要城防坚固,急攻会伤亡士卒,慢攻又旷日持久。周留城则是敌人的巢穴,是群凶聚集之地。除恶务除根本,应先进攻周留城。攻下周留城后,其他各城就会不攻自下。(加林险固,急攻则伤士卒,缓之则旷日持久。周留城,虏之巢穴,群凶所聚,除恶务本,宜先攻之,若克周留,诸城自下。)”
于是孙仁师、刘仁愿和新罗王金法敏率陆军前进,刘仁轨和别将杜爽、扶余隆率水军和粮船从熊津入白江,和陆军会合,一同向周留城推进。唐兵和倭兵在白江口遭遇,刘仁轨等在连续四次战斗中都取得了胜利,焚烧了四百艘敌船,烟火冲天,连海水都映成了红色。百济王扶余丰脱身逃往高丽,王子扶余忠胜、扶余忠志等率部下投降,百济国基本平定,只有别帅迟受信据守任存城没有被攻下。
当初,西百济人黑齿常之,身高七尺多,勇猛有谋略。黑齿常之在百济国任达率兼郡将,相当于唐朝刺史的职位。唐将苏定方攻克百济后,黑齿常之率部下随百济人投降了唐朝。苏定方囚禁百济王及太子,纵兵劫掠,很多成年人被杀死。黑齿常之很害怕,就和手下十多人逃归本部,收集被打散的士卒,退守任存山,结栅据守。一月之间,前往归附黑齿常之的人有三万多人。
苏定方派兵进攻黑齿常之,不利。黑齿常之又先后攻取了二百多座城池。苏定方一时无法收复这些城池,只好撤军。黑齿常之又和别部将沙吒相如各自据守险要以响应福信。百济国失败后,他们率领部众投降刘仁轨。
刘仁轨派黑齿常之、沙吒相如率本部众去攻取任存城,还为他们配备粮食和武器。孙仁师谏道:“这些人人面兽心,怎么可以相信呢!(此属兽心,何可信也!)”刘仁轨说:“我看这两人都忠勇有谋略,还讲信义;只是前次错投了人,现在正是他们要感恩立功的时候,不必怀疑。(吾观二人皆忠勇有谋,敦信重义;但向者所托,未得其人,今正是其感激立效之时,不用疑也。)”于是仍发给粮食和武器,并分兵跟随他们。果然,黑齿常之等人攻下了任存城,迟受信抛弃妻子儿女,投奔高丽国去了。
百济平定后,唐高宗命刘仁轨领兵镇守,召孙仁师、刘仁愿回朝。百济国经兵火之后,家国残破,死尸遍野。刘仁轨一面命掩埋骸骨,一面登记户口,任命官长,修通道路,架设桥梁,修补堤堰,恢复陂塘,并督促百姓种田养蚕,赈济贫苦,赡养孤老,陆续建立唐朝的宗社,颁布唐朝正朔和皇帝名讳。百济百姓很高兴,各安其业。然后又治理屯田,储备粮食,训练士卒,准备征讨高丽国。
刘仁愿回到京师后,唐高宗问他道:“你在海东,前后上奏的事情都很合时宜,而且文采条理很好。你本是武人,这是怎么做到的?(卿在海东,前后奏事,皆合机宜,复有文理。卿本武人,何能如是?)”刘仁愿答道:“这都是出自刘仁轨之手,不是我所能办到的。(此皆刘仁轨所为,非臣所及也。)”唐高宗听了很高兴,给刘仁轨晋升至六级官阶,正式任命为带方州刺史,并为他在长安修建宅第,给他的妻子儿女很优厚的赏赐,还派使者带着玺书前去慰劳他。
上官仪说:“刘仁轨虽被撤职,但仍尽心为朝廷尽忠,刘仁愿手握节制之权而能推贤让能,他们都可以称得上是君子了!(仁轨遭黜削而能尽忠,仁愿秉节制而能推贤,皆可谓君子矣!)”
强盛之时,无论文臣还是武将,都有盛世之风。率军再征百济的少数民族将领刘仁愿作为武人,也有着推贤任能的儒雅之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