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宫藏瓷器上的牡丹国色
牡丹纹是明清瓷器装饰纹样之一。这种典型的瓷器装饰纹样,以牡丹花为主题。自唐代以来,牡丹颇受世人喜爱,被视为繁荣昌盛、美好幸福的象征。唐代刘禹锡《牡丹》诗云:“唯有牡丹真国色,花开时节动京城。”宋时被称为“富贵之花”,逐渐成为瓷器上的流行装饰。古人将其作为幸福、美好、繁荣、昌盛的象征。牡丹纹的陶瓷表现技法有刻花、印花、绘画等;形式有独枝、交枝、折枝、串枝、缠枝等。
粉彩孔雀牡丹纹汤盆,清乾隆
高23cm,口径36×21cm,足径18×14cm
汤盆呈椭圆形,置对称扁耳。穹形盖,上置贝式纽。内施白釉。外白地粉彩装饰。器身及盖粉彩加金描绘山石、牡丹、桃枝、孔雀、雏鸡等纹饰,由四季花束分隔出各自的主题图案。与粉彩孔雀牡丹纹托盘属于一套餐具中的两件。
本件展品由沃尔沃中国公司捐献。
黄地珐琅彩牡丹纹碗,清康熙
高7.2cm,口径15.2cm,足径5.7cm
碗敞口,口沿下轮廓线缓收,腹部微丰,圈足。碗内光素无纹饰。碗外以黄彩为地,其上以粉、蓝、绿、紫、藕荷等色彩绘8朵盛开的牡丹花。碗底蓝料彩方框内楷书 “康熙御制” 双行四字印章款。
康熙珐琅彩瓷和铜胎珐琅器一样多作色地装饰,少见白地画珐琅者。常见色地有红、黄、蓝、紫、绿、胭脂等色。纹饰以缠枝牡丹、菊花、虞美人、折枝大朵花卉及团花中心加寿和开光花卉等为主,画工严谨细腻,具有图案化的效果。此碗的绘画技法已经改变了铜胎珐琅器规矩、呆板的风格而趋于生动写实。其洁白细腻的胎质,莹润如玉的釉面,明快艳丽的色调以及精湛绝伦的绘画技巧充分体现出皇家宫廷御用器之精美。由于珐琅新瓷是在康熙晚期才创烧成功的,数量极少,传世品十分罕见,尤显其珍贵。
釉里红缠枝牡丹纹执壶
高32cm,口径7.3cm,足径11cm
壶唇口,细颈,斜肩,硕腹,圈足。壶身作玉壶春瓶式,壶体一侧置弯曲细长的壶流,并以一云板形饰件与壶身相连,另一侧置曲柄,连接于颈腹之间,柄上端置一小系。壶通体绘釉里红纹饰,唇口绘回纹一周,颈部分层绘焦叶纹、回纹、缠枝灵芝纹各一周,腹部满绘缠枝牡丹纹,壶流亦满饰缠枝花卉,壶柄绘有缠枝栀子花等纹饰,近足处为一周变形莲瓣纹,足外墙绘卷草纹。足内满施白釉,无款。
此壶造型优美,纹饰线条流畅,一气呵成。在装饰风格上一改元代纹饰繁密的特点,布局渐趋疏朗,采用分层装饰的手法,绘画粗犷而不失工整,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
明洪武时期的釉里红瓷器多为大盘、大碗、大罐、玉壶春瓶、梅瓶、执壶等大件器物,纹饰以各种缠枝、折枝和串枝花卉为主,此外还有松竹梅、庭院芭蕉及龙凤等纹饰。此时期的釉里红发色不甚鲜艳,多为红中偏灰黑的色调,此壶发色较为鲜艳纯正,是一件难得的珍品。
珍珠地牡丹腰圆枕,宋
长22cm,宽14cm,高9cm
釉里红缠枝牡丹纹碗
高10cm,口径20.6cm,足径9.1cm
碗撇口,深弧壁,圈足。内外釉里红装饰。内外口沿均绘回纹,内壁绘缠枝菊纹,内底双线圈内绘折枝牡丹纹,外壁绘缠枝牡丹纹,圈足外墙绘回纹。圈足内施白釉。无款识。
此碗的造型和纹饰构图都具有鲜明的时代风格,为洪武釉里红瓷器的代表作品。特别是其釉里红纹饰的发色,在传世或出土的洪武釉里红瓷器中,称得上较为纯正。
青花雉鸡牡丹纹凤尾尊
高46cm,口径21.5cm,足径13.7cm
尊敞口外撇,长颈,丰肩,鼓腹,圈足,俗称“凤尾尊”。通体青花色泽浓翠艳丽。尊上下两层均有雉鸡、牡丹、山石组成的画面,匠师用分水技法表现出青花色泽与纹饰的层次感,清新明快的色阶变化所产生的韵律美,使瓷绘纹饰获得了水墨画一般鲜明、生动、传神的艺术效果。
粉彩牡丹纹盘口瓶,清雍正
高27.5cm,口径6.3cm,足径8.6cm
瓶盘口,细长颈,长圆腹,近足处外撇,圈足。瓶身以粉红、桔红、翠绿、草绿及褐色彩料描绘牡丹纹。外底署青花“大清雍正年制”双行六字楷书款。
此瓶形体各部分比例协调,轮廓线条过渡柔和,画面构图疏朗有致,色彩淡雅宜人,每枚花瓣和叶片都描绘精细,质感逼真,堪称雍正粉彩瓷器中的佳作。
釉里红缠枝牡丹纹军持
高14cm,口径2.3cm,足径7.1cm
军持小口,口下出沿,短颈,扁圆腹,平底。肩部置一短流,无柄。通体釉里红装饰,腹部绘缠枝牡丹纹,花叶布满器身,釉里红发色略显灰暗。沿上绘蕉叶纹,颈部绘卷草纹,肩部绘莲瓣纹,近底处绘变形莲瓣纹。
明初洪武时,景德镇窑烧造釉里红瓷器已很盛行,这件釉里红军持为佛教僧侣用以饮水或净手的器皿。其造型独特,堪称洪武釉里红瓷器中的珍品。
珐琅彩雉鸡牡丹纹碗
高6.6cm,口径14.5cm,足径6cm
弧壁,圈足,底有蓝料正楷“雍正年制”四字款。碗胎体极薄,属于半脱胎,内外釉白如雪,莹润如玉。碗外壁一侧绘雉鸡牡丹花,另一侧题墨彩诗句,色彩鲜艳雅逸,画法精工绝伦。画面中心是一雄雉鸡,在山石牡丹丛中寻食,尾翼上的各色羽毛绒光如绢,绚烂夺目。雉鸡的头颈是滕黄色,背部蓝绿相间,腹腿铁红,尾羽赭褐色。周围的山石花草以粉红、藕荷、杏黄、淡黄、水绿等娇嫩颜色相衬托,直如一幅工笔花鸟画般美妙动人。又配五言行草书体诗句:“嫩蕊包金粉,重葩结绣云”。字句的首、尾有胭脂水章“佳丽”及“金成”、“旭映”。
珐琅彩瓷亦称“瓷胎画珐琅”,于清康熙五十一年烧造成功,雍正时得到极大发展,自乾隆以后衰落。虽然仅存七十余年,但将中国古代彩瓷发展到顶峰,制作出一大批精美绝伦,闻名于世的彩瓷佳作,此碗便是其中之一。
青花缠枝牡丹纹军持,明永乐
高20.5cm,口径6.5cm,足径10cm
清宫旧藏
军持撇口,圆唇,细颈,垂腹,腹下连以台座式托。上半部主体为玉壶春瓶式样。足内呈台阶状,有里外两圈涩圈,系窑内烧成时使用垫圈垫烧的部位。腹一侧置长流,无柄。通体青花缠枝牡丹纹。
军持有多种式样,这种造型的军持创烧于永乐时期景德镇官窑,宣德时也有烧造,品种有青花、白釉等,永乐器不署年款,宣德器署年款。军持原用途应为伊斯兰教信徒做礼拜时饮水或净手的用器。故宫博物院所藏清代宫廷画《乾隆皇帝鉴古图》上画小童子手执军持向乾隆皇帝的茶杯里倒茶。
定窑白釉刻花牡丹纹盘,宋
高3.1cm,口径26.7cm,足径18.1cm
盘折沿,浅腹,浅圈足。通体施白釉,器口无釉,镶铜口。近口沿处刻划卷草纹一周,内底刻划缠枝牡丹纹,其上结两朵牡丹花,花心相对。
此件作品所刻主题花卉枝干矫健,花朵丰满,配在温润晶莹的白色釉面上典雅优美,是定窑刻花白瓷的代表作品。
定窑烧造白瓷始于唐代,虽然唐代以邢窑白瓷最负盛名,但定窑白瓷精品堪与邢瓷相媲美。到了宋代定盛而邢衰,人们遂只知有“定”而不知有“邢”了。定窑白瓷之所以能够取代邢窑白瓷显赫于天下,一方面是由于它在色调上属于暖白色,细薄润滑的釉面白中微闪黄,给人以温润恬静的美感;另一方面定窑白瓷上运用了印花、刻花、划花等装饰技法,将白瓷从素白装饰推向一个新阶段。元代刘祁在《归潜志》一书中曾有”定窑花瓷瓯,颜色天下白”的赞誉。
定窑瓷器的烧造主要采用覆烧法,就是将器皿反扣着焙烧,因此口沿无釉,露出瓷胎,这种现象谓之“芒口”。采用覆烧法可以提高产量,降低成本。瓷器烧成后,为避免芒口这种缺陷,有时使用金、银、铜等镶嵌器口。
青花五彩雉鸡牡丹纹尊,清顺治
高35.3cm,口径12.5cm,底径12cm
尊唇口外撇,短颈,溜肩,筒形腹,平底内凹。通体青花五彩装饰。颈部绘山石花卉纹。腹部绘雉(音zhì)鸡牡丹纹,画面中一轮红日挂在天边,岩石上立一长尾雉鸡,周围盛开朵朵牡丹、玉兰,花繁叶茂,几只蜜蜂在花丛中飞舞。外底素胎无釉。无款识。
此瓶造型古朴厚重,施彩丰富,具有中国传统花鸟画的特色。此种瓶式是清顺治、康熙时最为流行的器形。
粉彩雉鸡牡丹纹盘,清雍正
高5cm,口径35.5cm,足径21.5cm
盘撇口,折沿,浅腹,圈足。无款识。通体施白釉。盘内粉彩装饰,折沿处绘锦地开光,开光内绘杂宝纹,内底绘雉鸡牡丹纹,衬以洞石、玉兰、菊花纹。外壁光素。
此盘的装饰风格接近清康熙时期的粉彩瓷器,尤其是口沿处的一周锦地开光和图案充满盘心的装饰方法在康熙时期的粉彩器物中很常见,由此推断这件器物应是雍正早期的作品。在装饰上运用雉鸡、牡丹、洞石等,寓意“吉祥富贵”和“长寿富贵”,这种借物寓意的装饰手法在清代瓷器上很流行。此盘构图严谨,运笔流畅,雉鸡的形象栩栩如生,盛开的牡丹花和用蓝料彩描绘的太湖石使画面平添了几分生机。
五彩缠枝牡丹纹尊
高58cm,口径19.5cm,底径18cm
尊撇口,短颈,丰肩,腹垂直下削,胫部至底外撇,平底无釉。通体白釉,外壁五彩装饰。颈部绘青花、绿彩枝叶,配红彩牡丹。肩部绘青花锦纹一周。器身以绿彩绘枝干,间杂青花为叶,红、黄、绿、紫色牡丹遍布器身,茎蔓缠绕,花叶连绵,繁而不乱,色彩丰富艳丽。
顺治五彩器基本保留晚明时期古拙的风格,多以色调对比强烈的红、绿彩绘制粗犷的纹饰。此尊胎体厚重洁白,造型敦厚端庄,釉面光润,白中闪青,所绘牡丹有“双犄牡丹”之称。色彩红、绿、紫色相互映衬,鲜艳明亮,青花浓厚而呈黑蓝色,具有顺治时期五彩器的典型特征。
青花凤穿牡丹纹罐
高37.5cm,口径15.5cm,足径15.4cm
罐直口,溜肩,圆腹,圈足,有盖,盖圆顶,宝珠形钮,盖与罐子母口相合。盖面绘缠枝牡丹花与变形如意纹,罐口绘朵花4组,两两相对,腹部主题图案满绘凤穿牡丹花纹。足内有青花篆书“大清道光年制”六字款。
此罐胎体厚重,青花呈色鲜艳明快,纹饰清晰,生动活泼,凤凰图案用笔奔放,简洁凝练。此罐之造型与绘画风格均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
青花缠枝牡丹云龙纹罐,元
高28cm,口径22.3cm,足径18cm
罐直口,短颈,溜肩,鼓腹,圈足。内外施青白色釉。外壁饰青花纹样,自上而下用青花双弦线分隔成5个纹样带。颈部绘缠枝栀子花纹,肩部绘卷草纹,上腹部绘双云龙纹,下腹部绘缠枝牡丹纹,近足处绘仰莲瓣纹。
此器形制浑厚饱满,纹饰繁密而有气势,所绘龙纹头小,颈细,身体细长,三爪动感较强,形象凶猛,是典型的元代龙纹式样。
五彩牡丹玉兰纹花觚,清顺治
高38.7cm,口径18cm,底径12.3cm
觚(gū 音孤)撇口,直腹,中间略凸,胫(jìng 音敬)部外撇,平底。通体白釉闪青,口沿施酱釉。器身以青花五彩装饰。画面分三层,上部绘月影洞石花卉,牡丹、玉兰等众多花卉簇拥在洞石周围,竞相开放,五彩斑斓。腰部绘两组饱满的石榴纹。胫部绘垂枝海棠。外底涩胎。无款识。
顺治五彩瓷器造型基本保留了晚明时期古拙的风格,多以色调对比强烈的红、绿彩描绘粗犷的纹饰。此觚胎体致密,釉面光亮,釉色白中闪青,构图疏朗,以釉下青花来描绘洞石,青花色泽蓝中闪灰。花卉则以釉上黄、绿、红等彩描绘,各色彩料均鲜艳明亮,给人以清晰雅致之美感。
珐琅彩梅花牡丹纹碗,清雍正
高6.9cm,口径14.6cm,足径6cm
碗撇口,弧壁,圈足。内施白釉。外壁以珐琅彩描绘梅花两株,枝干苍老虬劲,设色娇艳。树下牡丹花朵怒放。一侧墨彩题“百啭千声随意好,琪花琼草逐时新”七言诗句。引首钤闲章“先春”,末尾钤闲章“寿古”、“香清”。圈足内施白釉。外底署蓝料彩楷书“雍正年制”双行四字款,外围蓝料彩双方栏。
此碗图案描绘细致入微,设色清雅,令人赏心悦目。
据清宫内务府造办处案记载,珐琅彩瓷器的画匠多出自供奉于内廷的如意馆画师,雍正朝有戴恒、邹文玉、唐岱、贺金昆、宋三吉、焦国俞等。正是画工的精湛技艺和非凡的艺术修养,方使珐琅彩瓷器取得如此高超的艺术成就。
粉彩孔雀牡丹纹托盘,清乾隆
高5.1cm,口径38×31.5cm,足径24.5×19cm
盘呈椭圆形,折沿,浅壁,椭圆形圈足。白地粉彩装饰。口沿处绘矾红彩锦纹,折沿及盘心处粉彩加金描绘山石、牡丹、桃枝、孔雀、雏鸡等纹饰。外壁施白釉无纹饰。与粉彩孔雀牡丹纹汤盆属于一套餐具中的两件。
本件展品由沃尔沃中国公司捐献。
五彩雉鸡牡丹纹瓶,清康熙
高45cm,口径12.3cm,足径14cm
瓶撇口,直颈,颈间凸起弦纹一道,丰肩,垂腹上丰下敛,束胫(jìng音敬),近足处外撇,圈足。内外施白釉,外壁五彩装饰。颈部绘洞石菊花,腹部的主题图案为洞石雉(zhì音智)鸡牡丹纹,一只色彩绚丽的雉鸡立于茂密树丛掩映的洞石之上,牡丹花盛开其间,彩蝶在花卉中飞舞。圈足内施白釉。外底署青花楷书“大明成化年制” 三行六字仿款,外围青花双线圈。
此瓶造型端庄古朴,构图疏密有致,纹饰画工精细,用色考究,所绘内容寓意吉祥。
清康熙时的五彩分釉上五彩和青花五彩两类,其中釉上五彩最能显示和代表康熙五彩的艺术特色和成就。清宫所藏康熙五彩器是官窑或“官搭民烧”的上等品。这时期的五彩器造型以古朴、凝重、挺劲见长。五彩器的款识式样颇多,除本朝款,还有仿前朝款、堂名款等。仿前朝款以仿“大明成化年制”居多。
白釉珍珠地划花折枝牡丹纹枕,宋
高12cm,长25.8cm,宽18.4cm
枕呈腰圆形,素底,后部开一圆形通气孔。枕面以戳印的细密珍珠状小圆圈为地,主题纹饰为划花折枝牡丹,两朵盛开的牡丹花各居一侧,卷曲的枝叶充溢其间。枕四侧面开光内均刻划卷草纹。
珍珠地划花瓷器系模仿金银器錾胎工艺烧造而成,起源于唐代,盛行于宋代。这一品种在河北、河南、山西的一些瓷窑中可见。目前已知的有河北磁州窑,河南密县窑、登封窑、鲁山窑、宝丰窑、修武窑、新安窑、宜阳窑,山西介休窑、河津窑、交城窑等。
珊瑚红地粉彩牡丹纹贯耳瓶,清雍正
高31.4cm,口径7.1cm,足径9.6cm
瓶直口,削肩,圆腹,腹以下渐敛,圈足。器身呈橄榄状,颈部对称置贯耳,足边有两长方形孔可供穿带用。通体以珊瑚红釉为地,上绘数枝粉彩牡丹,三朵盛开的黄、白、粉三色牡丹在绿叶的衬托下娇艳无比。圈足内施白釉。外底署青花楷书“大清雍正年制”双行六字款,外围青花双线圈。
此瓶造型端庄,图案描绘精细,以珊瑚红釉为地衬托粉彩牡丹,色彩娇艳,为雍正时期珍贵的陈设用瓷。
珊瑚红釉系将配好的釉料吹于细白瓷器上经低温烧成,釉色均匀,呈色红中微闪黄,近似天然珊瑚之色,故名。
赤峰窑白釉划花填黑彩牡丹纹尊,辽
高39.5cm,口径19.8cm,底径18.5cm
尊口沿外卷,短颈,丰肩,鼓腹,平底。胎体粗厚而坚硬。肩部两道弦纹之间划刻水波纹一周。腹部剔划花填酱釉缠枝牡丹纹装饰。其做法是:先施一层白色化妆土,外罩透明釉,然后剔划缠枝牡丹纹,再在纹饰以外的隙地填酱色釉,以衬托白色花纹。
此尊造型饱满端正,牡丹纹饰花繁叶茂,生机盎然,花叶上辅以篦划纹。纹饰以外隙地涂以酱色釉,形成酱色地白花,与磁州窑白地黑花器有异曲同工之妙。
木纹釉粉彩牡丹纹书式墨床,清乾隆
高4.8cm,长8.8cm,宽4.2cm
墨床仿木几式,墨床边及四侧面施酱褐色仿木纹釉,床面饰白地粉彩牡丹纹,床面一边贴塑粉彩书卷,又如床上置枕,可供湿墨倚靠。
清乾隆朝的瓷质墨床多有仿竹木釉、家具式者,其造型均秀巧新奇,施釉刻意摹仿竹木器的质地感,并施以五彩、粉彩等纹饰,成为一类清雅优美的文玩。
蓝地珐琅彩缠枝牡丹纹碗
高5.2cm,口径11cm,足径4.4cm
碗敞口,深弧壁,圈足。内施白釉,外壁蓝地珐琅彩缠枝牡丹纹装饰。足内施白釉,有胭脂彩双方栏“康熙御制”图章式款。
珐琅彩瓷器的正式名称应为“瓷胎画珐琅”,据清宫造办处的文献档案记载,其为康熙帝授意之下,由造办处珐琅作的匠师将铜胎画珐琅之技法成功地移植到瓷胎上而创制的新瓷器品种。珐琅彩盛于雍正、乾隆时,属宫廷垄断的工艺珍品。所需白瓷胎由景德镇御窑厂特制,解运至京后,在清宫造办处彩绘、彩烧。所需图式由造办处如意馆拟稿,经皇帝钦定,由宫廷画家依样画到瓷器上。
康熙朝珐琅彩瓷器多以蓝、黄、紫红、松石绿等色为地,以各色珐琅料描绘各种花卉纹,其色彩、绘画、款式皆同于当时的铜胎画珐琅器。此碗在宝石蓝地色的衬托下,以紫红、金黄、草绿色绘就的缠枝牡丹显得格外娇美,具有康熙朝珐琅彩瓷器的典型特征。
黄地珐琅彩缠枝牡丹纹碗,清康熙
高7.8cm,口径15cm,足径6cm
碗广口撇沿,口沿至腹部轮廓线缓收,腹部微丰,圈足。碗内光素无纹饰。碗外以黄彩为地,以红、蓝、绿、粉、藕荷等色绘盛开的缠枝牡丹花纹。碗底蓝料方框内楷书“康熙御制” 双行四字印章款。
珐琅彩瓷是清代唯一在皇帝直接授意下创烧的,其艺术风格适应皇室富贵华丽的装饰需求,较之于当时流行的斗彩、五彩瓷更具魅力。它一经问世就秘藏于皇宫内苑,专供皇室赏用。珐琅彩瓷器全部采用景德镇御窑厂烧制的精选细胎白瓷,运京后再由造办处珐琅作画师遵照御旨画彩,经炉火低温烘烤而成。由于康熙时期珐琅料依赖于进口,故造价较昂贵,珐琅器的生产数量十分有限。此碗属康熙珐琅彩瓷中的精品,造型端庄,画工严谨,色彩艳丽,制作技艺已十分成熟。
粉彩牡丹梅花花鸟纹圆盆、奁,清光绪
盆高12.1cm,口径18.2cm,足径9.5cm。奁高3.7cm,口径16.7cm,足径11cm
盆圆口,口沿红彩书“大雅斋”3字楷书款和“天地一家春”5字篆书款。深腹,圈足,外壁粉彩绘牡丹、梅花和鹊鸟。内口沿青花卷草纹一周。奁圆形,圈足,外壁亦绘黄色梅花,色彩艳丽。
红地开光珐琅彩牡丹纹杯,清康熙
高4.2cm,口径6.3cm,足径2.3cm
杯敞口,弧腹,圈足。器内光素无纹饰。外壁胭脂红地开光珐琅彩装饰。胭脂红色地上绘3个花瓣形开光,开光内以松石绿色作地,彩绘折枝牡丹、菊花和兰草纹。开光外绘折枝花卉纹。施彩以红、绿、蓝、紫、黄彩等为主,色彩缤纷艳丽。外底署胭脂彩楷书“康熙御制”双行四字款,外围胭脂彩双方栏。
此器造型敦厚,色彩运用丰富多彩。
珐琅彩瓷器初创于康熙晚期。据清宫造办处档案记载,其制作程序是:先在景德镇烧造里白釉外无釉的瓷器,送进宫中(个别的使用宫中收藏的明代永乐白瓷),再由清宫造办处珐琅作画师遵照御旨,在碗的外部涩胎上用进口珐琅料描绘纹饰,然后入窑焙烧而成。雍正以后则以景德镇新创的细白瓷为胎,在白釉上施彩。康熙时期珐琅彩瓷器主要模仿铜胎画珐琅器,传世品多为色地画珐琅瓷器,均署“康熙御制”款。
粉彩龙凤穿牡丹纹双耳瓶,清嘉庆
高25.5cm,口径9.3cm,足径9.4cm
瓶撇口,束颈,长圆腹渐敛,圈足。肩部对称置红釉描金螭龙耳。瓶外壁主体绘粉彩龙凤穿牡丹花纹,以宝相花纹、如意云头纹、变形仰莲瓣纹为边饰。圈足内施白釉,署青花篆书“大清嘉庆年制”三行六字款。
此瓶造型规整,设色艳丽,是一件颇能体现嘉庆官窑粉彩瓷器制作水平的佳作。
青花缠枝牡丹纹罐,元
高27.5cm,口径20.4cm,足径19cm
罐直口,短颈,溜肩,鼓腹,浅圈足,砂底。内外施白釉,外壁以青花为饰,自上而下用青花双弦线分隔成4个纹样带。颈上绘缠枝栀子花,肩部绘缠枝莲花,腹部绘缠枝牡丹,近足处绘仰莲瓣。
这件青花罐造型饱满庄重。青花色调明艳,呈宝石蓝色而带黑色斑点,表明使用的是外来青料。画笔流畅,构图繁而不乱,每层纹饰之间因有弦纹相隔,既突出了主题图案,又增加了画面的层次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