久而增气,物化之常也,气增而久,夭之由也

临床过程中,经常遇见一些患者,虚证用补而益虚,实证用泻而益实,热证用清而愈炽,寒证用热而愈寒的患者,究其所因,大致有三:

一者,不知其所属也。《素问. 至真要大论》说:“诸寒之而热者,取之阴;热之而寒者,取之阳,所谓求其属也。”《类经》云:“诸寒之而热者,谓以苦寒治热而热反增,非火之有余,乃真阴之不足也。阴不足则阳有余而为热,故当取之于阴,谓不宜治火也,只补阴以配阳,则阴气复而热自退矣。热之而寒者,谓以辛热治寒而寒反甚,非寒之有余,乃真阳之不足也,阳不足则阴有余而为寒,故当取之于阳,谓不宜攻寒也,但补水中之火,则阳气复而寒自消也。故启玄子注曰:益火之源以消阴翳,壮水之主以治阳光。又日:脏腑之原有寒热温凉之主,取心者不必齐以热,取肾者不必齐以寒,但益心之阳,寒亦通行,强肾之阴,热之犹可,故或治热以热,治寒以寒,万举万全。”

二者,治其王气也。《素问.至真要大论》说:“帝曰:善。服寒而反热,服热而反寒,其故何也?岐伯曰:治其王气是以反也。”《类经》 云:“治其王气者,谓病有阴阳,气有衰王,则治之反甚。如阳盛阴衰者,阴虚火王也,治之者不知补阴以配阳,而专用苦寒治火之王,岂知苦寒皆沉降,沉降则亡阴,阴愈亡则火愈盛,故服寒而反热者,阴虚不宜降也,又如阳衰阴盛者,气弱生寒也,治之者不知补阳以消阴,而专用辛温治阴之王,岂知辛温多耗散,耗散则亡阳,阳愈亡则寒愈甚,故服热反寒者,阳虚不宜耗也,此无他,皆以专治王气,故其病反如此。”

三者,久而增气也。《类经》云:“凡五味必先入胃,而后各归所喜之脏,喜攻者,谓五味五脏各有所属也。如九针论曰:病在筋无食酸,病在气无食辛,病在骨无食咸,病在血无食苦,病在肉无食甘,犯之者,即所谓五味属也。”又说:“凡五味之性各有所入,若味有偏用,则气有偏病,偏用既久,其气必增,此物化之常也。气增而久,则脏有偏胜,则必有偏绝矣。此致天之由也。”《素问.至真要大论》说:“夫五味入胃,各归所喜,酸先入肝,苦先入心,甘先入脾,辛先入肺,咸先入肾。久而增气,物化之常也,气增而久,夭之由也。

近世医家多不重视三种情况,而安言虚而不受补,实而不受泻,热而不受寒者多矣。

张庆军分析

1治病需要分清虚实寒热。

2实热用泻火。

虚热用补阴。

3饮食不可一直偏一个口味。比如,爱吃辣,就天天无辣不欢,好多直肠癌和此有关。爱吃甜,就天天甜甜,糖尿病就不远了。最好的方法是吃一段停一段时间,让身体分解代替,让有关器官休息几天。防止气增而久,最后夭了。这也是养生的好方法。

4从养身角度看,淡味可以天天吃,顿顿吃。比如,小米,比如茯苓。

某男,年逾古稀,系离休干部,身体素壮,虽有高血压病史.但用西药控制已基本稳定,饮食起居尚佳。其女甚是孝顺,嘘寒问暖,关怀备至。一日在其公司购得高丽参若干.闻可大补元气,专以孝敬家严,嘱其日服一次,每次1~2克。老人初起尚能遵嘱煮服,无奈养生心切.自忖区区1~2克,似乎不见功效。遂自作主张。每天以6-9克煮服.以图增强功效。连服月余,逐渐出现口腔粘膜破碎,继则波及满口,连舌粘膜亦充血、溃碎,妨碍进食。遂停用高丽参。服维生素类及牛黄解毒片等.未见改善。改看口腔科,嘱住院,发现满口粘膜糜烂,血压增高,一个月后,诸症平,出院,化去医药费万余,再邀中医调理善后。

按:《素问·至真要大论》:“五味人胃,各归所喜,……久而增气,物化之常也,气增而久。夭之由也”。事物都有两重性。饮食五味可以滋养身体元气。但若滋补过度,反伤元气。《素问·阴阳应象大论》说:“壮火之气衰,少火之气壮”,根据前后文意.此壮火是指药物、饮食物气味纯阳作用.少火是指药物、饮食物气味的温和作用。全句意思是,药食气味纯阳者易化壮火令正气虚衰.药食气味温和者易化少火令正气盛壮。后世医家如王冰、张志聪、张介宾、等认为壮火、少火的“火”是指人体的阳气。如张介宾注:“火,天地之阳气也。天非此火。不能生物:人非此火,不能有生。故万物之生,皆由阳气。但阳和之火则生物,亢烈之火反害物.故火太过则气反衰,火和平则气乃壮。…-.=造化之道,少则壮,壮则衰,自是如此,不特专言气味者”。将少火释为生理之火,壮火解为病理之火。显然,这些发挥使经意适用范围不仅仅局限于药食气味的阴阳寒热,更发展到对人体生理、病理的认识了,证之临床徇非虚语。

本案患者年高。但素禀阴虚阳亢之体。复盲目以温阳补气之高丽参,长期超剂量服用,“气增而久”.“壮火”内生。出现口腔粘膜破碎,血压增高,元气耗损,精神不振。此“药毒”使然。有病服药。药由病挡:有病用药,中病即止.过用则容易导致药源性疾病.犯“实实”之诫。老年进补,当辩明体质阴阳虚实,不可孟浪从事,欲速则不达.反伤了元气真阴,是以为诫。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