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寿字壹两”——中国第一枚机制纪念币

广东省造寿字壹两银币乃中国银币大珍之一,由于未见史籍记载,来龙去脉众说纷纭并不明确。综合而言,以前辈张絅伯在《泉币》第七期所论可为代表:“本品因未纪年,殊难遽断,然观其图案,谐作福寿,环绕双龙,幕无英文,意含颂祝,大异常制。由此以推,或为纪念币之一种,专以祝慈禧太后七旬万寿者也。”将之视为纪念币并未有太多异议,只是在确切日期上,“因未纪年,殊难遽断”莫衷一是①。其制成时日有光绪二十年(1894)、三十年(1904)及三十一年(1905)等三种说法,亦有认为其系臆造。光绪二十年之说,是来自清王无生《述庵秘录》书中描述朝廷大臣刚毅生性贪诈好财,有“巡抚广东,以甲午(光绪二十年)入都祝嘏(慈禧六旬寿),希大用。时内陆通用银,广东独制银币。刚谓总办某道曰:‘为我制银币三万,携入都。’某曰:‘诺。’制成赍往,…。”云云,按刚毅并未担任过广东巡抚一职,此处应为“巡视安抚”之意;惟虽有记载未加描述型制,无法得知其所造究竟为何,但常被作为此论之引证。光绪三十年则认为是慈禧七十大寿所造,一般以采纳此说者居多。另也有其乃“元两之争”后的产物,这持光绪三十一年制说法的由来。

2008年北京嘉德春拍之“广东寿字壹两”,未成交

然前天津造币厂厂长李伯琦撰之《中国纪念币考》上却记有:“至光绪甲午年,慈禧太后六旬万寿时,外省已设银元局铸银元,亦闻他国有纪念币之事矣。广东银元局遂议铸一元银币,庆祝万寿,币式一面仍蟠龙,一面中篆文团寿字,而围以卍字纹,适我军战败,奉诏停止庆贺,遂未铸呈,惟案卷中存此图样模型耳。木雕模型,今已不复见,案卷亦不存。”按慈禧太后生于道光十五年十月十日(1835年11月29日)甲午年适逢其六十大寿,而该年六月底日本挑起丰岛海战清朝因之在七月一日其正式宣战。但随后八月中时清陆军在平壤之战、北洋水师在黄海海战均告失利,日军掌握主动后并迅速向中国境内推进,月底时已渡过鸭绿江。在慈禧寿辰前清军可说连番败阵,所有祝寿活动被迫中止。

前天津造币厂厂长李伯琦撰《中国纪念币考》上的有关叙述,据   悉为马定祥亲手所抄

三种推论皆有其据,笔者个人认为光绪二十年(1894年)试制而又中止的说法,从历史背景的角度来说其有较高的合理性。尤其李氏《中国纪念币考》文内提到的“惟案卷中存此图样模型耳。木雕模型,今已不复见,案卷亦不存。”等语,表示他应见过所谓的案卷及模型实物。官场办事须签准后执行乃理所当然,但若为宫殿的营造建筑,则帝王将相虽位高权重也很难凭图面及文字描述来想象完成后的模样,故因此而制作木雕模型也不足为奇,只是文献现已散失无法据以考证。

香港造币厂在1866年送英国皇家造币厂的汉字木雕模型。本图 取自“Money in the Bank”(《香港汇丰银行藏品图录》)

至于为筹划造币之时是否也有刻木雕模型的例子呢?香港造币厂在1866年筹办初时因尚无雕模能力,系由英国皇家造币厂代劳,惟因英国雕刻师不谙汉字笔划,试作时字体十分拙劣,港府因此曾送文字之木雕模型至伦敦以协助进行,此物现仍在皇家造币厂博物馆。由此看来,所谓祝寿银币木雕模型的存在有其可能,是为李伯琦说法的旁证。笔者再引述李氏文中之一段:“凡遇国家庆典,国币别铸异形,以为纪念,其例创于欧洲。但此币铸数无多,专供人把玩收藏耳,不与通行币并流于世也。我国虽币制向欠完善,然自三代前,改行海贝壳,以铜仿其形,铸行于世。(即后世藏泉家,所称鬼脸钱,或蚁鼻钱者,嘉道间,古钱学昌明,尚不知此为何物。近世学者,始考知为最古之铜贝,亦用铜为币之始,发现皆黄河两岸。)嗣改空首布,方足布,圆足布,尖足布,齐刀,明刀等,形式迭更,至周末始有圜钱,以铜为本位,亦数千年矣。然未闻有纪念币之名也。但虽无此名,亦有此事,如新帝登极,钱法堂,命宝源局、宝泉局,以新年号铸钱,背铸吉语或龙凤纹,如大清一统,天子万年等。此乃开模取吉,由司官随意定之,不见公文,亦不言纪念,实则即纪念意也。人亦不珍视,藏泉家概入压胜品,世间所见亦少,惟正德通宝,背龙凤纹者较多,乃乡愚谓能辟邪,珍之,而所传者多后世伪造,藏泉家反不录,改元所铸之外,则乾隆通宝,背左右安南,二汉字之平钱,乃高宗命特铸,虽未明降言纪念,实纪念矣。”足见纪念币在以往是无名有实。

钱币大师马定祥曾藏有广东省造寿字壹两银币及厚版铅样各一,此铅质单面样版是耿爱德旧藏,在民国卅八年离开上海前因其厚度超出钱币保存纸板过多,无法和其他银币并列,故与马老交换。此两者均收录在《钱币学大师马定祥》图册内,其说明为“祝贺慈禧六十大寿而特铸”。根据以上资料,笔者乃倾向于此中国首枚机制纪念币是光绪二十年(1894年)试制之说。

[注   释]

① 张絅伯原文系将慈禧七十寿辰认定为光绪三十一年,而对蒋仲川《中国金银镍币图说》上的光绪三十年试铸说有所质疑。

(本文刊于《中国钱币》2009年第1期)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