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宫钱币收藏研究的意义
故宫博物院从2004年开始,用了7年时间,对院藏文物进行了一次彻底的清理,弄清了藏品“家底”,对外公布了藏品总数为1807558件(套)(不包括滞留在南京博物院的10万余件故宫南迁文物。)。故宫在认真清理的基础上,计划编印《故宫文物藏品总目》并向社会公开发行,这是与故宫文物的整理、研究结合在一起且互相促进的工作。届时大家将会对故宫藏品有一个全面的认识。
故宫的文物藏品,依据不同质地、形式和管理的需要,分为绘画、法书、碑帖、铭刻、雕塑、铜器、陶瓷、织绣、玉石器、金银器、珍宝、漆器、珐琅、雕刻工艺、其他工艺、文具、生活用具、钟表仪器、帝后玺册、宗教文物、武备仪仗、善本文献、外国文物和其他文物等,共25大类69小项。
故宫藏钱币的数量,2006年6月的统计是,“故”字号8747件,“新”字号4167件,共12914件,均为铜器。加上这次7年清理时文物管理处移交给古器物部金石组的10箱13万枚清代各朝未流通的钱币,共有钱币14万余件。
故宫藏钱币不仅有中国钱币,也有不少外国钱币,从英、法、比、意,到亚洲的印度、日本的货币都有。鸦片战争后香港的港币也有,如故00082466,香港一千铜币,铜质,1865年。中国历代钱币从战国时期到民国,各时期的都有,但不成系列。
钱币的材质,金、银、铜都有。如故00231439—故00231452,承乾宫屋脊宝匣内取出的“天下太平金钱币”,就没有归为钱币,而是作为金器收藏。故宫藏有清代金器约2200件,主要为清宫遗存。分为礼器、祭器、册、宝、生活用具、金币、首饰、宗教用品等,数量多,品种全,是清代金器作品的主要集合地。这些金币也是钱币,但在故宫没有归为钱币。
台北故宫博物院的文物,为院中现所负责典藏且主权属于台北故宫的所有文物,有国立北平故宫博物院迁台文物2972箱、南京中央博物院筹备处迁台文物852箱、日本政府归还大陆无主文物49箱、司法行政部移交日伪机关印章一批以及台北故宫在台接受捐赠与蒐购所得文物等共五个部分。1991年5月24日,台北故宫院藏文物全面总清点工作完成,所藏历代文物有了一个准确数字。书画、瓷器、玉器、杂项珍玩、善本图书、档案文献这些与钱币无关的类别我们不去管它。钱币,故博、中博都没有,中研院民族所移交1件,日本归还6件,占总数的0.10%;新增的有捐赠1489件,收购5456件,合计新增6945件,占总数的99.9%。钱币总数6952件。(这是截止2007年8月2日止的台北故宫典藏文物数量统计)
因此,我们可以说,清代宫廷流传下来的古钱币,基本上留在了北京故宫,没有迁运到台北故宫去的。
北京故宫的藏品是以清宫旧藏为主,辅以历年收购、私人捐献及考古发掘之器。钱币藏品,即便不计这次文物管理处移交给古器物部金石组的10箱13万枚清代各朝未流通的钱币,也应是以清宫旧藏为主。清宫旧藏以外的,主要是指:抗战胜利后,故宫博物院北平本院接管和收购了一批散失在外的故宫旧有文物和物品,还接受了很多私人收藏家捐献的文物。特别是1949年以来通过政府拨交、接受捐赠等途径,故宫文物藏品进一步充实,其中就有古钱币。如从新8564“齐去化”开始的,至新8847,收购自外侨普劳德,但里面既有钱币,也有青铜器、铜镜、金属雕塑、外国文物等。
另外,清宫流传下来的钱币也并不止这14万余件。1954年,北京故宫制定了以清理文物、处理非文物、紧缩库房、建立专库为主要内容的《整理历史积压库存物品方案》以及《清理非文物物资暂行办法》,开始了全面整理工作。1954—1959年,成立了处理非文物物资审查小组,政务院批示由中央监察委员会、最高人民检察院、最高人民法院、文化部社会文化事业管理局及故宫博物院组成故宫博物院非文物物资处理委员会,先后共处理各种“非文物物资”70万件又34万斤。处理的“非文物物资”中是否有钱币,还有待核查。另外,故宫从1954—1990年拨给外单位的文物共84000件另87斤1两,拨给单位包括国内外各博物馆、事业单位、企业、人民团体、科研机构、寺院、学校、国家机关、电影厂等。所拨出的文物以器物类别计,包括陶瓷、铜器、玉石器、漆器、珐琅器、织绣、绘画、法书、铭刻、雕塑、雕刻工艺、其它工艺、文具、生活用具、钟表仪器、宗教文物、武备仪仗、古籍文献、外国文物、其他文物等。其中就有印章钱币,历代钱币,苏区钞票等等。当时故宫的工作指导思想上有“甩包袱”的想法,将批量的认为重复品太多的文物拨调出来,“拨交”出去给其他单位用。钱币应该是主要的文物类别。具体是什么,数量有多少?拨给了哪里?
在故宫博物院现有可移动文物藏品的180多万件(套)中,14万余件古钱币,约占藏品总数的8%。
清宫旧藏古钱币的来源,迄今没有人探究过。
1.历代皇家收藏的承袭
故宫的收藏,可以上溯到宋朝,至今已有千年历史。宋代宫廷收藏宏富,宋徽宗尤嗜收藏,靖康之乱,图籍、书画宝器,悉归于金;宋高宗南渡,迁都临安,又积极搜集。南宋灭亡,临安未遭兵革,元相伯颜派郎中董祺将南宋收藏由海运到大都,即今日的北京。元为明所灭亡,明将徐达将元内府所藏,全部运到南京;后来明成祖迁都北京后,这些宝物又由南京运到北京。明代亡国,这些宫廷藏品几乎无损失地归为清宫收藏。中国历代宫廷收藏的许多珍贵文物中,应该有钱币。
2.进呈的物品
清代除承袭前朝宫廷收藏外,又着力各方搜求,其途径之一,进呈物品。专制时代帝王一家天下,逢年过节、万寿大典或外出南巡,臣工往往多有贡献,其中又以进书画、文玩较为讨喜。其他珍宝也进献不少。除过国内进献外,还有藩属国贡品、外国礼品等。这些所进之物,往往与重大的政治事件有密切关系。是否征求过古钱币?还有待挖掘史料。
3.查抄没收的物品
明珠为康熙时的权相,喜收藏,高士奇、毕沅,都身居高位又精鉴赏,均被抄没入内府。
4.清廷制作
历朝历代都要铸造自己的钱币,甚至除了正常的铸造外,遇到皇帝改元、大的庆典,还有可能铸钱纪念。清朝铸币,故宫所藏为数不少,还有母钱、样钱,这是故宫钱币收藏的特点,故宫所藏铸币大多没有发行流通过。
对于清朝铸币,档案中应该有明确记载,有待挖掘。
1924年11月5日驱逐溥仪出宫后成立的清室善后委员会,最重要的任务是点查清宫物品。点查清宫物品,以宫殿为单位,而顺序则由入口左侧起,逐件编号,依序录登。因清宫殿堂众多,善后委员会遂将各宫殿按“千字文”编号,如乾清宫为“天”、坤宁宫为“地”、南书房为“元”、上书房为“黄”等。物品的编号有总号、分号之别:橱柜箱架各为一总号,以中文书写;置放其内之物则属总号之下的分号,以阿拉伯数字记之。一张小板凳都能成为“天”字第一号,那么有历史文化价值的古钱币自然都在登记之列。根据《清室善后委员会物品点查报告》,清宫遗留下来的物品,计有117万件之多。这些文物就成为1925年成立的故宫博物院的藏品。其中有多少是钱币(含古钱币和清朝货币),有待做出统计。当然,当时对清朝货币有可能以为不具历史文化价值而没有统计在内。
皇家收藏的文化价值。皇家收藏的意义就是“国宝”。
但我们要认识到,钱币收藏不是故宫强项。我们统计钱币的收藏量,说钱币收藏的价值,主要不是仅看重复品的总量,而是看不同的品种数和品质。我们不能被14万余件唬住,文管处移交给古器物部的13万件,单位复品以千计,单个品种并不多。“故”字号8747件,比之清宫遗存117万件,不过0.75%,而且复品数量也不少。从这个层面说,故宫钱币收藏不如钱币博物馆,可能也不如国家博物馆,故宫一家博物馆的藏品串不起一部中国货币发展史。比如,宋代的钱币种类多,故宫就没有收藏那么多种;一个“大观通宝”,外单位可能各种字体的都有,故宫可能只有一种。主要原因就是历代皇宫对钱币收藏不怎么重视,因而收藏品断断续续,不成系列。
对于鉴定的价值。中国古钱币,除了考古发掘所得外,就是传世的。故宫所藏的特点是有10几万枚清代钱币,且未曾流通过,都是原包装,用绳串着,1000枚一串,100枚打个扣,都装在10个原装的大木箱里。这些钱币外界也有,但流通与未经流通的钱币的区别,就在于没流通的钱币都是崭新的,每串钱与钱接触非常紧密,摸起来非常锋利。因而对于鉴定来说,就具有标准器的功用。而且清代的钱币,有母钱、样钱,这是故宫钱币收藏的特点,或许外面见不到。
在故宫,钱币一直被忽视,尤其是对清朝货币,在1924、25年肯定是作为不具历史文化价值而属于溥仪私产的那部分,当时只是酌留几个而已。一直以来,直至今日,故宫对于钱币价值的认识还是没有到位的,故宫好东西太多了,一度又定位为艺术博物馆,对于书画、瓷器、青铜重器的认知肯定大大高于古钱币,因而钱币被忽略自在情理之中。而且就故宫钱币收藏的实际来说,对于故宫钱币收藏研究的意义不宜估计过高。但仍有大量工作要做,比如钱币的定级。故宫藏钱币大都没有定级,需要对藏品认真鉴定,确定是否为文物并评判其等级。以前故宫在文物之外,列有资料,今天已经在重新认识,确定为文物是不成问题的。
故宫迄今没有发表过故宫藏钱币的研究论文,对于钱币的研究任重而道远。这么多的量,需要人力和时间。在短时期内估计还不会有大的变化,对故宫藏钱币的全面了解还需时日等待。
(本文刊于《中国钱币》2013年4期 ,图片来自故宫博物院官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