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物的本味(修正版)
有一年投标,那个钢厂是山沟里的,而且是个挺大的自动控制系统,大几百万的金额。也没别人帮我,只好只身前往。连续三个中午都去一家小饭馆吃午饭,因为周围没其他地方可去。别看这小饭馆破,暗漆漆的,地位可能相当于当地的王府饭店。吃到第三天,老板硬是瞅着我可怜,给我来了半份儿红烧肉,配了红豆饭一吃,哇,口水都流出来了,因为这猪肉太香了!而且很有嚼劲儿。老板娘得意地告诉我,这就是屋后面恶心的猪圈里养的猪奉献的肉!我边吃边赞,说你这猪的品种太好了!老板娘撇撇嘴说,好啥啊,品种都一样,只不过我这养猪不着急出栏,慢慢养,自然就好吃,到了养殖场连饲料带打针的,谁还管你口感,长肉卖钱是硬道理啊。
于是我明白了,不是自己口味刁了,也不是舌头退化了,食物仍旧还可以是原来的食物,都是我们被骗啦!这些年,吃西红柿不是西红柿味,吃鸡不是鸡味,不是我们的味蕾变了,变的是食物本身,是人心。
到了羊国这点体会更深了。
刚来的时候很新奇,觉得还有很多没普及的食品呢,于是狂吃金色猕猴桃南极小龙虾啥的,慢慢也不觉得出奇了,倒是一些看不上眼的东西惹起了兴趣,比如:
地瓜:这边的地瓜分几种颜色,褐色、红色和金色的,形状也不均整,其貌不扬,可是无论是烤箱烤出来还是简单蒸一下,好吃的不得了,甘甜软糯,就是儿时吃到的那种味道;
苹果:这边苹果也很多品种,玫瑰啊皇后啊gala等等,不知道那种更好,但是统一的特点就是非常甜,到了这里也不讲究卫生了,连洗都不洗,袖子上蹭蹭就一口咬下去,汁多味浓,香脆迷人,就是孩提时候吃到的那个味道;
柿子:我在国内压根儿不喜欢吃柿子,觉得涩,难吃。偶尔有一回在华人超市里买了一个硬邦邦的柿子,好奇削了皮咬了一小口,准备不好吃就丢掉,谁知道一口下去比蜜还甜,生脆爽口,欲罢不能,原来一个破柿子也可以这么好吃!
像这样的例子还有很多,比如梨子、草莓、番茄、玉米等等,无一例外,都让我想起这些味道就是它们本来就应该是的味道,这就是食物的本味,曾几何时,我们吃到的食物都是这样的味道的,只是有一些没良心的化学家把它们阉割了,迷失了,我还以为随着人的成长,味觉已经退化掉了,事实是:退化的是我们周围的环境,不是食物本身。
在闽南,讲究一种“古早味”,就是用一些古法吊出食物的味道来,是一种怀旧,其实我真想说多此一举,真正的古早就在食物里,实实在在的社会,生产实实在在的食物,出来的就是古早的味道,这份拙朴就是长久的幸福。
关注天舒
扫描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