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爸:有了这些,孩子大概就不会惧怕作文了吧,作文大体就有一点血肉了吧!

读《再谈作文的“观察”》有感

文/赵爸

写作文,绝大多数孩子都会碰到一个难题:没东西可写。可现实生活中,孩子们又的的确确每天经历着形形色色的事,见过形形色色的人,为什么就不能写这些事、这些人呢?原因大致有二个:一是想不起来经过这些事,见过这些人;二是,想到了,但觉得写这些事、人,好像没有意义,不符合老师眼中的好作文标准,挖不出立意。

又读陆老师《再谈作文的“观察”》的文章,似乎开了点窍门。【链接】陆生作:作文“观察”不仅仅是眼睛的事情

要有东西可写,首先要有素材,素材来源于平时对生活的观察。

首先要见得多,就是有“观”。见得多,写作文时,选择素材的余地就大。试想,一个命题作文,一个同学从他见过的一百个事情里选素材,一个同学在他见过的两个事件里选素材,撇开文笔,单从切题度上来说,胜负高下就已在人心。

有人可能会说,孩子每天不是看见很多的事情吗?不是见过很多的人吗?怎么能说是没“见”?此见非“观”,作文要的“见”,是一种有意识的见,细致的观,更是一种有意识的“又见”,而非孩子们平时浮光掠影、心不在焉的见——这种见,见到的事情,人物,进不去素材库,所以写作文时想不起来。只有平时有意识的“见”,见到的事物才能进入素材库,写作文时才调的出来,有东西可写。

达到这个阶段,孩子作文有东西可写了,但写出的作文,干瘪,索然无味,不具体,没生动!这是因为孩子的作文没有寓情寓理,读者在作文中感受不到温度,有“观”却没“察”。所谓“察”,一是,要孩子替观察的事物,用自己的五感去替被观察事物体验,体验被观察事物在他自己所处的环境中,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闻到了什么,他在想些什么。二是,孩子看到被观察物,自己想到了什么。想什么呢?想情,想理,想温度!

有了这些,孩子大概就不会惧怕作文了吧,作文大体就有了一点血、一点肉了吧!

秋叶里,藏了一个世界

【一】“想不起来经过这些事,见过这些人。”

不是想不起,是想不细。比如,回家有台阶,谁都看见了,有几级台阶呢?知道的人就少了,谁去关心哪。知道有台阶,是看见;知道有几级台阶,哪里有个怎么样的缺口,才是观察。看见与观察,不一样的。

刻意观察,做试验可以。生活中多了刻意,就没意思了。

比如写观察日记,当然要刻意观察,连续观察。

生活中的观察,还是要由心而发,心里受到触发,再去观察,才能入心入境。

对我们自己有刺激的东西,我们一定会特别注意的。

小孩子对自己的玩具,知道得清清楚楚。

作为写作训练,随意观察和刻意观察可以结合起来。

比如,告诉他要写门口那棵树,现在一起去看看,认真看——这是训练,不是生活。

如果是警察破案,那就是要刻意的。

写作的观察,是放大镜,细处能写万字;是照妖镜,能过现象看本质,这样文章有深度。

观察第一阶段,就看事物,能把一样东西具体讲清楚,即苏轼讲随物赋形。第二阶段,由物及人,看什么都东西都能看出人、情、理,这样观察就有深度。写作文是写给人看的,所以一切跟人有关。比如,看到叶子在风中飘,不仅看到这个,还看到一个人在风中漂泊。

【二】“怎么样让孩子积累啊?也没有可操作性比较强的办法,现在的家长喜欢可操性强的训练。”

如果你儿子愿意,你每天拍一张照片,让他写,就观察这张照片,写500字。用500字写出是怎么样的一片叶子。文字版的照片,不讲中心,不讲立意,不用题目,不用什么结构,总之就是写,把叶子长什么样写出来,字数达到就算完成任务。

写作要练出来,真要训练的。

上作文课,主要给思路,能理解写作,能懂得阅读。

【三】“那天你介绍给我的那本书,我仔仔细细在看。它上面是一块一块的,我在想,可不可以一块一块地去训练他。”

你要试试也无妨,但我不建议这样。作文是个整体,一以贯之,不是铺地砖啊。不是每一项训练好了,作文就能写好的。不是简单的集合。作文往往需要感觉,写着写着会冒出一句特别好的话来。

你看我教的那些方法,都是指向性的、粗线条的或是摆到哪里都能用的。学了记叙文的六要素,是能做一个旅游攻略、安排一场会议的,这才是更大的追求。

学以致用,不一定在作文上,用在生活中才更重要。哪来那么多作家啊。在作文的圈子里看作文,盲人摸象,有局限的;跳出圈子看作文,看见的是能力,是生活。

1、陆生作:对的角度学写作,好的角度写作文

2、陆生作:一个必备的生存技能,你帮孩子获得了吗?

3、陆生作:文章是怎么写出来的?怎么才算写好一篇文章?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