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名著 学写作:孙悟空有多高,他是怎么变毫毛的?
文/陆生作
小学生喜欢孙悟空,也爱读《西游记》,至于读得效果怎么样,各人有各人的欢喜。
孙悟空从石头里蹦出来,这一点大家都知道。它蹦出来就是一只猴子吗?有人说是,有人说不是。说明有人看得认真了,有人忘记了,或者有人留在脑子里的印象是电视剧《西游记》的。
几天前,我还跟一位老教师聊到了用影视教作文。现在有很多电影作文课程,有的好,有的差,有的真能指向写作,有的只是讨学生喜好,玩个气氛,并无什么写作效果——这位老教师觉得这样不大好,其中一点:太具象的东西,它会限制孩子的想象力。比如,看书的时候,想象孙悟空是个什么样,每个人都有不同的答案。但是,电视剧播放之后,六小龄童扮演的角色太经典了,太深入人心了,一问孙悟空长什么样啊,就是六小龄童扮演的那个样。确实有点限制想象力了。
周星驰也扮过孙悟空,我个人很喜欢看这个电影。在脚底板长出三颗痣之前,没变身的孙悟空也算白衣秀士,《大唐三藏取经诗话》中的行者,就是个白衣秀士。他讲:“我不是别人,我是花果山紫云洞八万四千铜头铁额猕猴王。我今来助和尚取经。此去百万程途,经过三十六国,多有祸难之处。”不同的扮演者,有不同的味道,但我们总是容易去比较。习惯和经验限制了我们的视野与想象力。曾和作家冰波聊“烟花和蜡烛”哪个更有想象力。我们都选蜡烛。东西太满了,极致了,没有了增添回旋的空间,也并不一定是好事;蜡烛虽小,虽简单,添一点,加一点,在想象中变化,回味足。
昨天种树节,去做了个讲座,《读名著 学写作》,以《西游记》前七回为例,讲阅读如何指向写作。《西游记》其实可以看作三个故事:齐天大圣的故事,唐僧爸爸妈妈的故事,唐僧师徒取经的故事。
孙悟空与如来佛的身高比
讲座的内容只讲了齐天大圣的故事。现场是五六年级的学生,表现还是不错的。问他们孙悟空有几根毫毛啊,特别牢记菩萨给孙悟空的那三根。
书上是这么讲的:这猴王自从了道之后,身上有八万四千毛羽,根根能变,应物随心。(第二回)
那孙悟空是怎么变毫毛的呢?
我找了前七回的四个例子,孙悟空分别变出了小猴、瞌睡虫、自己、笔。现在,单看第二回变小猴这个例子。
悟空见他凶猛,即使身外身法,拔一把毫毛,丢在口中嚼碎,望空中喷去,叫一声“变!”,即变做三二百个小猴,(水脏洞剿混世魔王)却把毫毛一抖,收上身来。(第二回)
我问学生,从中你读出了什么写作方法?
一个男生讲,用动词,把动作写连贯。这很好啊,读出方法来了。一个动作可能就在眨眼之间,但写出来,要“那时快,说时慢”,讲动作步骤分解,再找准不同的动词,这样,一个动作就写清楚了。鲁迅写在百草园里捕鸟,就是一个经典的动作连贯。
一个女生讲,用语言,这里有一声“变!”——这也很好啊。写作文时让人物开口说说话,景物用用拟声词,就能生动起来呢。
还有吗?
他们讲完了,轮到我讲。
我说,就在这一声“变!”,这是写作的一个规则——作者可以给故事中的人物设计一个规则,要他们去遵守。比如,我学会了点金术,点什么都成金,若是如此,吃饭怎么办办呀?一捧上饭碗,就捧上了一碗金子,吃金饭粒不成?——这时候,就加一句咒语好了。规定:每次要先念完咒语,再去点东西,这东西才能变成金子。这就可以安安心心吃饭了。虽然这例子不甚好,但学生听懂了。指向写作的阅读并不难,只要认真读文本,跟着读经典,然后想一想,用经典作品里的写着方法,接着写下去。
福建双圣庙大圣神位
讲座时间挺长,气氛很好,正是春时节,愿他们心中种下了一株阅读与写作的小苗。
这次讲座的ppt我已经分享在群里了,有兴趣的一看。
还有,在讲座上猜了个字谜:斜月三星(打一个字)。
大家一下就猜出来了。那就联系一下生活的实际。在杭州,西湖有十景,两样跟月亮有关:平湖秋月,三潭印月。
平湖秋月,是满月。
三潭印月,是弯月。配上三潭,恰好“斜月三星”,一个“心”字。
写景的时候,有个联想,加上这么一点“因为所以,知根知底,知其所以然”,也是很好的吧。
读《三国演义》学作文系列
QQ群:528037856
微信号:congmingzuowe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