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大会考李白“封仙之作”,选手沉吟良久才作答,董卿一语道破
在古诗词中大家觉得哪方面的内容最难理解呢?或许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答案,不过对于我来说,古诗词中最难理解的内容当属“典故”。
很多文人墨客都喜欢在古诗词中引用典故,本来很难一两句话说明白的事情用典故可能几个字就能让人读懂。就像李商隐在《无题·来是空言去绝踪》中写有“刘郎已恨蓬山远,更隔蓬山一万重!”他巧妙化用东汉刘晨重寻仙侣不遇的典故,将自己对于爱情阻隔的感受描写的跃然纸上,让人读之便能感受到他内心的怅惘,可以说化用得妙至绝颠。
不过典故的化用在诗词中固然能够起到画龙点睛的作品,但这是建立在读者对于该典故有一定了解的情况下。如果是对诗词中的典故不了解,突然在诗词中看到就会显得很突兀,让人难以理解。典故的一大特点就是,它表达的意思是什么你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那真就是不知道,很难通过上下文去分析出这一典故的具体意思。所以喜欢古诗词的朋友在平时也应该多积累一些典故方面的知识,否则真遇到什么包含典故的诗词,很容易就会“两眼一抹黑”。
笔者近期在重温诗词大会这档文化类节目的时候,就看到了这么一道题:
“蚕丛及鱼凫,开国何茫然”,其中“蚕丛”和“鱼凫”指的是?
A.两位帝王 B.两种动物 C.两座城市
相信对于这两句诗,大家都很熟悉,毕竟这两句诗是出自唐代大诗人的名作《蜀道难》,当年大家在学校的时候这首诗属于必须背诵的内容。其实这首诗除了是李白的代表作之一以外,更是他的“封仙之作”。当年李白初到长安城,在旅馆中落脚,当时的李白其实已经是诗名远播,在朝廷当大官的贺知章听说后便前来拜访他,贺知章一见李白便觉得他器宇不凡,于是便提出想看看他写的诗。李白来京城本就有致仕之心,欣欣然便拿出了《蜀道难》让贺知章过目,贺知章在读的过程中多次击节叫好,读完后更是称李白为“谪仙”。
所以李白这首诗的经典程度自不必笔者多说。而诗词大会舞台上当时回答这道题的选手是一位12岁的六年级学生,《蜀道难》这首诗一般是高中语文课本中才会学到,所以这位选手是因为喜爱诗词平时自己看书了解的这首诗,一般自己看书都不会像老师上课那样逐字逐句解读,所以对于诗词中特定的字眼或者典故,记忆并不深刻。当他面对这道题的时候,也是沉吟良久才作答,选择了答案A两位帝王。
当然,最后正确答案公布也确实是A,不过主持人董卿很好奇他为什么会想那么久才作答,这位选手便说出了其中原因,原来刚看到这道题的时候有些懵,不过后来仔细想了想,就记起来之前看过《蜀道难》的注释,所以自然也就选择了正确答案。幸好这位选手是看过《蜀道难》注释的,否则面对这道题真有可能束手无策,就像百人团的不少诗词高手便被这道题难倒了。那如果是没有了解过《蜀道难》注释的朋友,又该怎么去答对这道题呢?主持人董卿便一语道破了其中的关键。
从这两句诗中,我们很容易便能找到这道题的正确答案。“开国何茫然”,所谓“开国”就是“开创建立国家”,那么能够搭配这句的只能是人物,很容易便能排除掉后两项错误答案。那么“蚕丛”和“鱼凫”到底指的是哪两位帝王呢?其实这两位都是传说中古蜀国的帝王,不过年代久远,现在已经难以考证。
其实从这道题中我们不难发现,虽然古诗词中的典故确实让人难以理解,但是有些诗句中,我们根据前后文还是能够对这些典故做出判断,从而理解他们在全文中的大概指向。
对于诗词大会这道题,倘若你不知道“蚕丛”和“鱼凫”两个典故,你能答对这道题吗?欢迎在评论区畅所欲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