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作组优秀文章荐读】刘芷彤:科研的力量

科研的力量

中山一中教育集团南区良都中学/刘芷彤

语文特级教师李海林老师曾在一篇文章里说过,教师的职责不是两项,而是三项,就是教书、育人、科研,其中,教书是中心,育人是目标,科研是基础。写作组的灵魂人物郭老师一直以来提倡的写作理念是:真正将论文写在一线课堂上。写作组的元老成员陈姗姗老师不仅提出“聚焦课堂,助力写作”的观点,并一直用实际行动践行这一理念。笔者认为三位老师站在不同的立场(校长、教研员、一线教师)提出了大相径庭的观点,都是指向教师的科研之路。

“科研”这个词常常让人联想到的是大学象牙塔中教授、博士等做的研究,表现在一线教师身上便是论文发表和课题研究。中小学教师评职称对论文发表和课题研究都有相应的要求,这从某一个层面体现了科研对教育教学和教师成长的重要意义。但却也间接形成了一些功利性的局面:论文只为了评职称而写,长篇大论,可不堪言;课题研究乐于搭“顺风车”;上课也便按着套路走,千篇一律……在进入写作组接触教研写作之前,笔者不敢断言自己没有一点与以上任何一处相同的想法,有时是无知而不自知,有时是人云亦云。但是,加入写作组后,笔者对一线教师的科研之路有了新的认识、新的思考。

科研是一块促进教师专业成长的垫脚石。有的人认为每天备课、上课、批作业、出试卷、改试卷,没有什么可研究的,此外教材越教越熟悉,上课用上“老模式”“老套路”即可,也没有什么可研究的,“科研”似乎是更加宏大深奥的事物,那才有的研究。其实不然,科研就应该从小处着手出发。从专业阅读开始,摆脱陷于教材、教参、教案的三“教”阅读困境。加入写作组做的第一件事并不是写作,而是专业阅读,专业阅读既要阅读本专业书籍如语文学科书籍,也要阅读一些教育通用的学理性书籍如课程、教育学、教育心理学方面的书籍,对专业的关注及多元的阅读,让视域得以拓展,看待问题少了一点片面,多了几分思考,让笔者逐渐有了将“读”转化为“用”的思考,慢慢地养成读以致用的习惯,将读到的观点和方法,有意识地与教学实践进行对比,并考虑如何改进;让论文写作延续,打破“读而不思”的壁垒。写作组的四种基本课例写作和四种拓展课例写作,让论文写作不再仅仅是经验总结,在写的过程中,阅读时的思考在笔处展现无遗,让“思”真正落地,更加深刻,实现精耕细读、读思结合的目的;

科研是一把打开学生心灵秘密的钥匙。学生是千变万化的,他们有哪些变化?这些变化要怎样应对?这些变化有哪些有积极作用,哪些有消极作用?什么课文学生最感兴趣?哪个部分学生最难懂?学生目前最需要提高哪方面的能力?一系列的问题都是学生在课堂上可能出现的变化或存在的问题,解决这些问题的过程便是教学改进,如果通过阅读和写作,在理论指导下改进,并对改进的过程进行详尽的记录和叙述,便形成了课例研究,研究就在一线教师的身边,和“将论文写在一线课堂上”“聚焦课堂,助力写作”的观点不谋而合。而搞清楚这些问题,更重要的是分析了学生的特点、需求并进行改进,根据学情调整目标、内容、方法,让学生听懂、学到、喜欢上语文课,无形中,科研成了一把打开学生心灵秘密的钥匙,教学疑惑得以解决,学生问题也迎刃而解,

科研是一项“实践方能出真知”的研究。科研就是解决实践中的问题的,实践中遇到了什么问题,我们研究它如何解决,相反的研究必须通过实践来实现,二者相辅相成,相得益彰。最近笔者在翻看课题研究申报的材料,想起了一篇教师如何选择科研论题的的文章, 重新翻阅。围绕现实任务选择论题应注意:“分解任务”将任务分解成多个环节或要素进行分析选择;“大处着眼小处着手”先确定宏观的大背景,再通过读文献、找理论等进行研究;“处理好理论与实践的关系”理论和实践都十分重要,有了强大的理论支撑,才能更好地发现实践中的论题研究并真正展开研究。

科研既能帮助教师专业化成长快速发展,又能让教师走进学生的心灵,剖析秘密,促进教学。科研远不是“专业化发展”五个字的简单意义,走上科研之路,专业上的前进,对学生的了解,学生的进步,关乎的是教师发展道路的人生意义,关乎的是学生的成长意义,关乎的是教师工作上的个人幸福感。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