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华《活着》:少年去游荡,中年想掘藏,老年做和尚,这歌词里蕴藏了什么玄机

【齐帆齐微课年度基础营,第二十篇,共1431个字,累计27132个字】

话不要说错,床不要睡错,门槛不要踏错,口袋不要摸错

徐福贵告诉“我”这都是做人的道理。

只可惜,当徐福贵明白这些道理的时候,他年轻时“踏错门,睡错床”所带来的后果足以够他用后半辈子去承受。

她那时候还太年轻,不知道所有命运赠送的礼物,早已在暗中标好了价格。

这是茨威格 《断头王后》里的经典台词。这台词如同唐僧控制孙悟空的金箍棒,徐福贵同样被牢牢地控制着。

余华在他的著作《活着》韩文版自序里的叙述也证实了这点:

《活着》讲述了一个人和他命运之间的友情……他们互相感激,同时也互相仇恨;他们谁也无法抛弃对方,同时谁也没有理由抱怨对方。他们活着时一起走在尘土飞扬的道路上,死去时又一起化作雨水和泥土。

徐福贵亲手把自家家产拱手让人,气死父亲,让母亲,家珍凤霞跟着他受活罪。以至后来亲人们一个个先于他而去,只剩下他和老牛时,他活着是为活着本身而活,而不是为了活着之外的任何事物而活着。

老人和牛渐渐远去,我听到老人粗哑的令人感动的嗓音在远处传来,他的歌声在空旷的傍晚像风一样飘扬,老人唱道——少年去游荡,中年想掘藏,老年做和尚。

故事尾声是用徐福贵的歌声来作落幕。

少年去游荡,中年想掘藏,老年做和尚。这是徐福贵一生的经历总结。与其说是徐福贵人生写照,不如说是徐福贵这一类人的人生缩影。

有人说余华的《活着》凄惨悲凉贯通全文,让徐福贵看不到希望。

但我觉得,作者这样安排应该有他的用意。只是,有些事实,聪明的人不会说出来,让读者自己去解读。

就像作者在韩文版序言中说的那样:

文学就是这样,它讲述了作家意识到的事物,同时也讲述了作家所没有意识到的,读者就是这时候站出来发言的。

在我看来,作为读者,《活着》带给我们的不仅仅是读完后同情徐福贵的坎坷人生,更重要的是我们读《活着》之后从中受到了什么启示?

如果读《活着》之后之起到的作用只是在遇到困苦时鼓励活着的作用,那未免也太浅薄了些。

作者对徐福贵年少轻狂放荡不羁时叙述的篇幅不多,笔墨着重于财光家产后的一个又一个的痛苦经历。

一个个痛苦经历如同一根鞭子一次次的狠狠地抽打,才迫使徐福贵一点点的醒悟:

我爹死在我手里,我娘我家珍,还有我凤霞却要跟着我受活罪。

对徐福贵这类不撞南墙不回头的人,说多少道理都是瞎子点灯,白费蜡。

我爹的布鞋和家珍的菜都管不住我的腿,我就是爱往城里跑

天作孽犹可违,自作孽不可活

《道德经》:“祸兮福所倚福兮祸所伏”。

谚语:有几多风流就有几多折堕!

不论是谚语,还是经书,都毫无例外地述说一点,福尽灾来,禄尽人亡。

这道理,真正懂其中玄机的人不多。又或者,在得意之时忘形,即便是懂的人,也早把这玄机置之度外。殊不知,在这点上,上帝是公平的,没有人例外。

而徐福贵的报应来得更狠些,因为他既踏错了门槛,又上错了床。灾难发生在亲人上。痛苦一次次侵蚀他,让他长记性,刻骨铭心。

每一次亲人的离世,都是对徐福贵年少轻狂时行为的鞭打,直至只剩下他自己,宛如和尚般活着。

所幸他还有一头老牛,听他一遍又一遍地唠叨着亲人们的名字:家珍,凤霞,有庆,二喜,苦根……

听他那粗哑的歌调:少年去游荡,中年想掘藏,老年做和尚。

好在,徐福贵在风烛残年之时,把他总结出来的做人的道理“话不要说错,床不要睡错,门槛不要踏错,口袋不要摸错”传给了“我”和村里的人们。

我们跟着徐福贵在《活着》中痛,我们也跟着徐福贵在《活着》中悟,才是《活着》的意义。

《活着》给我们展示的不仅仅是活着本身,而且还是一种警示作用。以前车之鉴,用以律己,在成长的路上,不踩地雷,家庭和睦,才能走得更远。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