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和下西洋无利可图,还劳民伤财,为何明成祖朱棣还要坚持此举?

朱棣是中国唯一具有海洋意识的皇帝,永乐朝的中国,正在走向海洋帝国。这是中国文明避免衰亡的唯一正确道路,在欧洲大航海之前,朱棣有魄力做出如此前瞻性的选择,可谓是真正的千古一帝。

中国近现代所有的悲剧,都是因为与海洋脱节,农耕文明的局限性也就能够制造出腐朽封闭的清朝,看似幅员辽阔,实际上却是孱弱的老大帝国。只有来自海洋的活力,才能为中国文明带来新的活力。中国在明朝开始的几百年内,拥有举世无双的贸易本钱。丝绸,茶叶,瓷器,大黄,都是欧洲人无比渴望的奢侈品。如此得天独厚的优势,只要维持好国家主导的海贸体系,中国将真正走出死胡同。

郑和七下西洋,首先这条航路基本绕着大陆边缘延伸,航海的风险性较低,从唐宋以来,尤其是元朝,无数海商密集往来于这条路线,基本不存在探险开拓的价值。其次寻访建文帝的说法也不靠谱,如果建文帝能跑这么远,这样一支声势浩大的舰队,岂不是会吓得他跑到南极大陆去。

舰队是集全国官私造船厂,耗费金山银海打造出来的,明朝开国的文武集团怎么可能被郑和一个内臣忽悠,让他从1405年到1421年短短十几年连续组织六次远洋豪华朝圣旅。郑和舰队拥有当时最先进的航海技术,舰队的组成和船舶规模远远超过近海航行的需要,所以郑和执行的任务也许是七次环球航行,每次向不同的方向出发,凭借当时中国的地图绘制技术,才有了后来坤舆万国全图。

解决经度问题,实现远洋航海定位才是神奇。要知道欧洲大航海时代不能解决经度问题造成的迷航给欧洲航海人带来巨大的灾难。欧洲花了几百年时间,最后用发达的精密工业技术制造出了六分仪和航海天文钟才解决了经度问题。要知道解决不了经度问题远洋航海基本上就是有去无回。郑和下西洋的船队远洋能跑远还能回来,这个让西方人研究不明白,是航海技术的世界之谜。

郑和下西洋应该没怎么亏钱,以郑和船队规模若是只出不进,只怕那时明朝会把底裤都赔进去,明朝禁止民间海贸但郑和是官方身份。郑和下西洋的心态,主要还是和睦友邦,宣扬国威,至于寻找建文帝只是猜测,所以出航并没有侵占掠夺。

停止下西洋主要原因还是文臣的自大和封闭,自古天朝上国的思想糊住了众文臣的心眼。下西洋的壮举若能继续,必然会带动贸易发展,开拓国人眼界,增强国家财富,对明朝的发展趋势会造成重大影响,也行明朝的结局也会因此改变。

以当时明朝的造船和航海技术能力,走印度洋损耗极大,明晚期去日本贸易生丝,西班牙屠杀当地华人证明再没利润的地方也有人口过去做生意讨生活,但华人在南洋最远只能去到马六甲,马六甲一过就是印度洋,而印度洋的大风浪不是南洋可比的,很可能的一点就是当时技术能力过印度洋损耗极大,亏本买卖没人做,除了统治者会在富有余力之时和政治需要才会投入大量成本去做,民间是不买账的。

至于文官集团反对下西洋,要知道明朝的文官和宦官,那是两大对立集团。文官那样说到不是真的那样,而是反对太监势力,文官希望把这些财富都留在民间,而不是让太监把这些财富都留在宫里,让皇帝一人享受。明朝永乐以后就逐渐形成民富国穷的态势。文官为百姓多求利益,而反对皇权的专制。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