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北风云——拓跋焘不听崔浩言,盖吴侥幸逃脱,一波未平一波又起

拓跋焘御驾亲征这事,很多人没有想到,薛永宗也觉得,拓跋焘不会为他这种小角色亲自前来,但拓跋焘偏偏反其道行之,率领大军来了。

太平真君七年(公元446年,刘宋元嘉二十三年)正月戊辰日,拓跋焘率军来到雍州,此时已经非常靠近薛永宗的城堡。这时北魏第一谋臣崔浩再次闪亮登场,崔浩分析薛永宗不知道拓跋焘亲自前来,他们必然没有准备。此时的天气又是北风迅疾,天气寒冷,崔浩建议应该趁此机会赶快攻打薛永宗。

对于崔浩的意见,拓跋焘历来是言听计从的。正月庚午日,北魏军队完成了对薛永宗营垒的包围。薛永宗见北魏军包围了自己,立马展开反攻,但他万万没想到,对手竟然是拓跋焘和他的北魏精锐。实力悬殊的对战,薛永宗毫无悬念地遭遇惨败。

这一败非同小可,薛永宗知道自己大势已去,万念俱灰的他和家人都投入汾水自杀。薛永宗死了,薛安都此时正据守着弘农,当他得知薛永宗战败身死的消息后,果断意识到仅凭自己手头的军队绝不可能抵抗北魏,便丢弃弘农,南下投奔刘宋。

消灭了薛永宗,接下来的目标毫无疑问就是盖吴了。但在怎么对付盖吴这件事上,拓跋焘却和崔浩产生了分歧。得知盖吴驻扎在长安北边,拓跋焘认为渭河以北没有粮食和青草,就打算渡到渭河的南部,然后沿着渭河向西挺进对盖吴发动进攻。拓跋焘把这个想法和崔浩商议。

但崔浩不这么看,他认为现在北魏主力与盖吴的营地相距不过六十里,派轻骑前去攻打,一天就能到达,以盖吴那群乌合之众的战斗力,北魏骑兵击败他应该不成问题。等打败盖吴后,再南下长安也不过多消耗一天,崔浩觉得不会有什么影响。但如果从渭河之南进发,崔浩认为盖吴一定会得到消息,这样他就会从容地进入北山,到时再想轻易平定这事就会变得十分麻烦。

拓跋焘历来对崔浩言听计从,但这一次拓跋焘却没有听崔浩的,而是坚持己见。结果正如崔浩所担心的那样,北魏大军刚戏水,盖吴就得到消息了,然后将自己的全部主力都分散开进入北山。北魏大军只能扑了个空,什么战果也没有取得。拓跋焘为此非常后悔,却也于事无补。

没能剿灭盖吴,拓跋焘只能先去长安。二月,拓跋焘开启了对西部领土的巡视,拓跋焘先是从长安出发,然后到达陈仓,接着返回前往雍城。但拓跋焘这次的巡视并没那么简单,实际是展开了一场屠杀。拓跋焘所到之处都会派人去打听,但凡与盖吴有过合作的人,不管什么身份一律诛杀。与此同时乙拔等各军又陆续对盖吴等人展开追击。

在拓跋焘的亲自督战下,盖吴的处境越发不利,但靠自己想击退北魏主力显然是不可能的。但在当时的环境下,能和北魏对抗的也就是刘宋了。盖吴于是派使节去向刘宋呈上奏表请求救援。但大家都懂得,刘宋对待盟友除了口头许诺再没别的,果不其然刘义隆只是下诏任命盖吴为都督关、陇诸军事、雍州刺史,封为北地公。并派遣使节赐给盖吴一百二十一个大印,让盖吴随时代替朝廷封赐官爵。至于援军么,刘义隆只是派雍、梁二州出动军队驻扎在边境,作为盖吴的声援后盾。

刘宋这种空头支票根本没什么作用,但盖吴运气也是好,这时北魏又发生了另一场叛乱。金城人边固、天水人梁会带领秦、益两地杂居的老百姓一万多户据守上东城,起来造反,他们的攻势直逼西城。北魏秦、益二州刺史封敕文率军抵抗并击退了叛乱者。但叛乱的势头越来越大,氐、羌两族一万多人、休官、屠各部族两万多人都起兵响应边固、梁会。好在封敕文临危不乱,率军击杀了边固。但叛乱没有就此平息,叛军又推举梁会做首领,同封敕文相对抗。

四月甲申日,拓跋焘回到长安,正当他想着怎么先平定梁会之乱时,情况又有了新的变化。仇池人李洪集结当地百姓,认为自己应该做王。恰巧这时梁会向杨文德求救,但杨文德表示,帮忙只能帮一个,要梁会先杀了李洪。结果梁会诱骗出李洪将他杀了,并把李洪的头颅送给杨文德看。

原本两股叛乱现在就一个了,拓跋焘决定先消灭梁会。五月癸亥日,拓跋焘派安丰公闾根率领骑兵奔赴上邽,结果大军还未到达,梁会就已弃城逃跑。但封敕文早就事先就在外围挖好了几重壕沟,并派兵严加防守,致使梁会军无法逃脱。

但封敕文明白,梁会军如果知道他们没有活路,肯定会以死相博,到时北魏军就会死伤惨重,为避免这种情况出现,必须智取。封敕文于是高举起一块白虎幡,大声告诉梁会部下,投降的可得到赦免。梁会部众立刻崩溃逃散,封敕文于是派兵各个击破,终于将梁会之乱全部平定了。

因为梁会等人这一乱,盖吴这边也缓过一口气,又在杏城收集残余部并自封秦地王,声势一下子又高涨起来。拓跋焘当然不会坐视盖吴死灰复燃,那他又会怎么做呢?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