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子·五行》《唐六典 卷四 尚书礼部》 、王符著 《潜夫论·赞学》

典籍

祠部郎中一人,从五品上;(东晋置。历宋、齐、梁、陈、后魏、北齐皆有祠部郎,后周春官府有典祠中大夫一人,隋有祠部郎,皇朝称郎中。龙朔二年改为司禋大夫,咸亨元年复故。)员外郎一人,从六品阳上;(隋文帝置,炀帝为承务郎,皇朝复为祠部员外郎。龙朔、咸亨随曹改复。)主事二人,从九品上。 祠部郎中、员外郎掌祠祀享祭,天文漏刻,国忌庙讳,卜筮医药,道佛之事。凡祭祀之名有四:一曰祀天神,二曰祭地只,三曰享人鬼,四曰释奠于先圣先师。其差有三:若昊天上帝、五方帝、皇地只、神州、宗庙为大祀,日、月、星、辰、社稷、先代帝王、岳、镇、海、渎、帝社、先蚕、孔宣父、齐太公、诸太子庙为中祀,司中、司命、风师、雨师、众星、山林、川泽、五龙祠等及州县社稷、释奠为小祀。冬至祀昊天上帝于圜丘,以高祖配焉;又祀东方青帝灵威仰、南方赤帝赤熛怒,西方白帝白招拒,北方黑帝叶光纪,中央黄帝含枢纽及大明、夜明于坛之第一等,又祀内官五十五坐于坛之第二等,又祀中官一百五十九坐于坛之第三等;又祀外官一百五坐、众星三百六十坐于内壝之内。正月上辛祈谷于圜丘,祀昊天上帝,以高祖配焉;祀五方帝于坛之第一等。孟夏之月大雩于圜丘,祀昊天上帝,以太宗配焉;又祀五方帝于坛之第一等,又祀太昊、炎帝、黄帝、少昊、颛顼于坛之第二等,又祀勾芒、祝融、后土、蓐收,玄冥于内壝之内。季秋之月大享于明堂,祀昊天上帝,以睿宗配焉;又祀五方帝、五帝、五官各于其方。夏至祭皇地只于方丘,以高祖配焉;祭神州于坛之第一等;五岳、四镇、四海、四渎、五方山林·川泽·丘陵·坟衍·原隰,凡七十坐;皆于内壝之内。(汾阴后土祠庙亦四时祭焉。)孟冬之月祭神州地只于北郊,奉太宗以配焉。立春之日祀青帝于东郊,以太昊配焉,其勾芒氏及岁星、东方三辰七宿并从祀。立夏之日祀赤帝于南郊,以神农配焉,其祝融氏及荧惑星、南方三辰七宿并从祀。季夏土王日祀黄帝于南郊,以轩辕配焉,其后土氏、镇星并从祀。立秋之日祀白帝于西郊,以少昊配焉,其蓐收氏、太白星、西方三辰七宿并从祀。立冬之日祀黑帝于北郊,以颛顼配焉,其玄冥氏、辰星及北方三辰七宿并从祀。春分之日朝日于东郊,秋分之日夕月于西郊,立春后丑日祀风师于国城东北,立夏后申日祀雨师于国城西南,立秋后辰日祀灵星于国城东南,立冬后亥日祀司中、司命、司人、司禄于国城西北。仲春上戊祭太社,以后土氏配焉,祭太稷,以后稷氏配焉。仲秋之月及腊日亦如之。四孟月及腊日大享太庙,春享则兼祭司命及户,夏享则兼祭灶。季夏之月祭中溜。秋享兼祭门及厉,冬享兼祭行。若腊享,则七祀遍祭,皆于太庙之西门内之南。凡三年一袷享,以孟冬;五年一祫享,以孟夏,皆七祀遍祭。若袷享,则配享功臣皆列于当室之前。(高祖之庙则开府仪同三司淮安王神通、礼部尚书河间王孝恭、陕东道大行台右仆射郑国公殷开山、户部尚书渝国公刘政会配飨。太宗之庙则司空梁国公房玄龄、尚书左仆射莱国公杜如晦、尚书左仆射申阂公高士廉配享。高宗之庙则司空英国公李勣、尚书左仆射北平县公张行成、中书令高唐县公马周配享。中宗之庙则侍中平阳郡王敬晖、侍中抉阳郡王桓彦范、中书令博陵郡王崔玄暐、中书令汉阳郡王张东之、中书令南阳郡王袁恕己配飨。睿宗之庙则太子少傅许国公苏瑰、尚书左丞相徐国公刘幽求配飨。)孟夏吉亥享先农于东郊,以后稷配。季春吉巳享先蚕于西郊。仲春上丁释奠于孔宣父,以颜回配,其七十二弟子及先儒并从配;(谓子渊、子骞、伯牛、仲弓、子有、子路、宰我、子贡、子游、子夏、曾参、颛孙师、澹台灭明、宓子贱、原宪、公冶长、南宫适、公暂哀、曾点、颜路、商瞿、高柴、漆雕开、公伯寮、司马牛、樊迟、有若、公西赤、巫马期、梁鳣、颜相、冉孺,曹恤、伯虔、公孙龙、冉季产、秦子南、漆雕哆、颜子骄、漆雕徒父、壤驷赤、商泽、石作蜀、任不齐、公夏首、公良孺、后处,秦冉、奚容箴、公肩定、颜辛、邬单、句井彊、罕父黑、秦商、申党、公阻子之,荣子、县成、左人郢、燕伋、郑子徒、秦非、施之常、颜哙、步叔乘、颜之仆,陈亢籍、乐欣、廉洁,颜何、叔仲会、狄黑、邦巽、孔忠、公西舆如、公西葴等,及左丘明、公羊高、谷梁赤、伏胜、高堂生、戴圣、毛苌、孔安国、刘向、郑众、杜子春、马融、卢植、郑玄、服虔、贾逵、何休、王肃、王弼、杜预、范甯等,凡九十八人。)仲秋之月亦如之。仲春上戊释奠于齐太公,以留侯张良配焉;仲秋之月亦如之。孟冬祭司寒于冰室,仲春祀马祖,仲夏享先牧,仲秋祭马社,仲冬祭马步,并以刚日,皆于大泽之中。季冬腊日前寅蜡百神于南郊,大明、夜明、神农、后稷、伊耆、五官、五星、二十八宿、十二辰、五岳、四镇、四海、四渎、五田峻、青龙、朱雀、麒麟、驺虞、玄武及五方山林·川泽·丘陵·坟衍·原隰·井泉·水·墉·坊·于菟·鳞·羽·介·毛·臝·邮·表·畷·猫·昆虫,凡一百八十七坐;若其方有灾害,则阙而不祭,祭井泉于川泽之下。立春之日,祭东岳泰山于兖州,乐镇沂山于沂州,东海于莱州,东渎淮于唐州;立夏之日,祭南岳衡山于衡州,南镇会稽山于越州,南海于广州,南渎江于益州;季夏土王日,祭中岳嵩山于河南府;立秋之日,祭西岳华山于华州,西镇吴山于陇州,西海及西渎河于同州;立冬之日,祭北岳恒山于定州,北镇医无闾于营州,北海及北渎济于河南府,各于其境内,本州长官行焉。蜀州青城丈人山,每岁春、秋二时享以蔬馔,委县令行。(侧近以三、两人洒扫。)凡三年一享帝誉氏于顿丘;享唐尧于平阳,而稷、卨配焉;享虞舜于河东,咎繇配焉;享夏禹于安邑,伯益配焉;享殷汤于偃师,尹尹配焉;享周文王于酆,太公配焉;享周武王于镐,周公、召公配焉;享汉高祖于长陵,萧何配焉,皆以仲春之月。四时仲月,享隐、章怀、憨德、节愍、惠庄、惠文、惠宣七太子庙,令其子孙主祭,有司给牲牢、乐县,太常博士相礼焉。四仲月享隋文帝、周武帝庙,酅公、介公主祭。凡州、县皆置社稷,如京、都之制,仲春上戊,州、县官亲祭;仲秋上戊亦如之。凡州、县皆置孔宣父庙,以颜回配焉,仲春上丁,州、县官行释奠之礼;仲秋上丁亦如之。凡官爵二品已上,祠四庙;五品已上,祠三庙;六品已下达于庶人,祭祖弥而已。凡国有封禅之礼,则依圜丘方泽之神位。(古封禅礼多阙而不载,其玉检文亦秘,代莫得知。开元二十三年,上封泰山,乘马直造山顶,唯一二大臣得从焉;其玉检文为苍生祈福,当时不秘,人得以知之。)若亲征,祃类昭告各依本神位焉。(车驾巡幸,路次名山大川、古昔圣帝明王·名臣将相陵墓及庙应致祭者,名山大川三十里内,圣帝明王二十里内,名臣将相十里内,并令本州祭之。)
 唐·张九龄、李林甫《唐六典》
卷四 尚书礼部
 
  礼部尚书一人 侍郎一人
  郎中一人 员外郎一人 主事二人 令史五人 书令史一十人 亭长六人 掌固八人
  祠部郎中一人
  员外郎一人 主事二人 令史六人 书令史十三人 掌固四人
  膳部郎中一人
  员外郎一人 主事二人 令史四人 书令史九人
  掌固四人
  主客郎中一人
  员外郎一人 主事二人 令史四人 书令史九人
  掌固四人
  礼部尚书一人,正三品;(周之齐官卿也。汉成帝置尚书五人,其四曰客曹,主外国夷狄事。光武分六曹,吏部曹主选举、斋祀事。然则夷狄、斋祀,皆今礼部之职。东晋始置祠部尚书,常与右仆射通职,若右仆射阙,则以祠部尚书知右事。宋、齐、粱、陈皆号祠部尚书。后魏称仪曹尚书。北齐亦为祠部尚书,掌词祭、医药、死丧、赠赙等事。后周依周官,置春官府大宗伯卿一人。隋更为礼部尚书,皇切因之。龙朔二年改为司礼太常伯,咸亨元年复为礼部。光宅元年为春官尚书,神龙元年复故。)侍郎一人,正四品下。(周之春官小宗伯中大夫也。汉已来尚书侍郎,今郎中之任。后周依周官。隋炀帝置礼部侍郎,皇朝因之。龙朔二年改为司礼少常伯,咸亨、光宅、神龙并随曹改复。) 礼部尚书、侍郎之职,掌天下礼仪、祠祭、燕飨、贡举之政令。其属有四:一曰礼部,二曰祠部,三曰膳部,四曰主客;尚书、侍郎总其职务而奉行其制命。凡中外百司之事,由于所属,皆质正焉。凡举试之制,每岁仲冬,率与计偕。其科有六:一曰秀才,(试方略策五条。此科取人稍峻,贞观已后遂绝。)二曰明经,三曰进士,四曰明法,五曰书,六曰筭。凡正经有九:《礼记》、《左氏春秋》为大经,《毛诗》、《周礼》、《仪礼》为中经,《周易》、《尚书》、《公羊春秋》、《谷梁春秋》为小经。通二经者,一大一小,若两中经。通三经者,大、小、中各一。通五经者,大经并通。其《孝经》、《论语》、《老子》并须兼习。凡明经先帖经,然后口试并答策,取粗有文理者为通。(旧制,诸明经试每经十帖、《孝经》二帖、《论语》八帖、《老子》兼注五帖,每帖三言,通六已上,然后试策十条,通七,即为高第。开元二十五敕:诸明经先帖经,通五已上,然后口试,每经通问大义十条,遍六已上,并答时务策三道。)凡进士先贴经,然后试杂文及策,文取华实兼举,策须义理惬当者为通。(旧例帖一小经并注,通六已上;帖《老子》兼注,通三已上,然后试杂文两道、时务策五条。开元二十五年,依明经帖一大经,通四已上,余如旧。)凡明法试律、令,取识达义理,问无疑滞者为通。(所试律、令,凡每部试十帖。策试十条:律七条,令三条。)凡明书试《说文》、《字林》,取通训诂,兼会杂体者为通。(《说文》六帖,《字林》四帖;兼口试,不限条数。)凡明筭试《九章》、《海岛》、《孙子》、《五曹》、《张丘建》、《夏侯阳》、《周髀》、《五经》、《缀术》、《缉古》,取明数造术,辨明术理者为通。(《九章》三帖,《五经》等七部各一帖,《辍术》六贴,《辑古》四帖,录大义本条为问。)凡此六科,求人之本,必取精究理实而升为第。其有博综兼学,须加甄奖,不得限以常科。(开元二十五年敕,明经、进士中,除所试外,明经有兼明五经已上,每经帖十通五已上,口问大义十条,疏义精通,通五已上;进士有兼通一史,试策及口问各十条,通六已上,须加甄奖,所司录名奏闻。其进士唱及第讫,具所试杂文及策,送中书门下详覆。其明经口问,仍须对同举人考试。其试弘文、崇文生,自依常式。)其弘文、崇文馆学生虽同明经、进士,以其资荫全高,试取粗通文义。(弘、崇生习一大经一小经、两中经者、习《史记》者,《汉书》者,《东观汉记》者,《三国志》者,皆须读文精熟,言音典正,策试十道,取粗解注义,经通六,史通三。其试时务策者,皆须识文体,不失问目意,试五得三。皆兼帖《孝经》、《论语》,共十条。)太庙斋郎亦试两经,文义粗通,然后补授,考满简试。其郊社斋郎简试亦如太庙斋郎。其国子监大成十员,取明经及第人聪明灼然者,试日诵千言,并口试,仍策所习业十条通七,然后补充,各授散官,依色令于学内习业,以通四经为限。(其禄俸赐会准非伎术直例给。业成者于吏部简试,《孝经》、《论语》共试八条,余经各试八条,间日一试,灼然明练精熟为通。口试十通九、策试十通七为第。所加经者,《礼记》、《左传》、《毛诗》、《周礼》各加两阶,余经各加一阶。及第者放选,优与处分;不第者,三年一简,九年业不成者,解退,依常选例。业未成年未满者,不得别选及充余使。若经事故,应叙日,还令覆上。其先及第人欲加经、及官人请试经者,皆准此。)
  郎中一人,从五品上;(《周官》大宗伯属官有下大夫,盖郎中之任也。魏、晋、宋、齐、梁、陈、后魏、北齐有殿中郎、仪曹郎,而殿中掌表疏,仪曹掌吉凶礼制,皆礼部之职也。后周依《周官》。隋初,礼部曹置侍郎一人,炀帝除"侍"字,又改为仪曹。皇朝因称郎中。武德三年复为礼部,龙朔二军改为司礼大夫。咸亨、光宅、神龙随曹改复。)员外郎一人,从六品上;(《周官》大宗伯属官有上士,后周依焉,盖今员外郎之任也。隋开皇六年置礼部员外郎,炀帝改为仪曹承务郎。武德初改为礼部员外郎,龙朔二年改为司礼员外郎。咸亨、光宅、神龙并随曹改复。)主事二人,从八品下。礼部郎中、员外郎掌贰尚书、侍郎,举其仪制而辨其名数。凡五礼之仪一百五十有二:一曰吉礼,其仪五十有五;(一曰冬至祀圜丘,二曰祈谷于圜丘,三曰雩祀于圜丘,四曰大享于明堂,五曰祀青帝于东郊,六曰祀赤帝于南郊,七曰祀黄帝于南郊,八曰祀白帝干西郊,九曰祀黑帝于北郊,十曰礻昔祭百神干南郊,十一曰朝日于东郊,十二曰夕月于西郊,十三曰祀风伯、雨师、灵星、司中、司命、司人、司禄,十四曰夏至祭方丘,十五曰祭神州于北郊,十六曰祭太社,十七曰祭五岳、四镇,十八曰祭四海、四渎,十九曰时享于太庙,二十曰袷享于太庙,二十一曰禘享于太庙,二十二曰拜五陵,二十三曰巡五陵,二十四曰祭先农,二十五曰享光蚕,二十六曰享先代帝王,二十七曰藨新于太庙,二十八曰祭司寒,二十九曰祭五龙坛,三十曰视学,三十一曰皇太子释奠,三十二曰国学释奠,三十三曰释奠于齐太公,三十四曰巡狩告圜丘,三十五曰巡狩告社稷,三十六曰巡狩告宗庙,三十七曰巡狩,三十八曰封禅,三十九曰祈于太庙,四十曰祈于太社,四十一曰祈于北郊,四十二曰祈于岳渎,四十三曰诸州祭社稷,四十四曰诸州释奠,四十五曰诸州祭荣,四十六曰诸县祭社稷,四十七曰诸县释奠,四十八曰诸县祈荣,四十九曰诸太子庙时享,五十曰王公已下时享其庙,五十一曰王公已下袷享其庙,五十二曰王公已下禘享其庙,五十三曰四品已下时享其庙,五十四曰六品已下时祭,五十五曰王公已下拜扫。)二曰宾礼,其仪有六;(一曰蕃国王来朝,二曰戒蕃王见,三曰蕃王奉见,四曰受蕃使表及币,五曰燕蕃国王,六曰燕蕃国使。)三曰军礼,其仪二十有三;(一曰亲征类于上帝,二百宜于太社,三曰造于太庙,四曰祃于所征之地,五曰軷于国门,六曰告所过山川,七曰露布,八曰劳军将,九曰讲武,十曰田狩,十一曰射于射宫,十二曰观射于射官,十三曰遣将出征宜于太社,十四曰遣将告于太公庙,十五曰遣将告于太庙,十六曰祀马祖,十七曰享先牧,十八曰祭马社,十九曰祭马步,二十曰合朔伐鼓,二十一曰合朔诸州伐鼓,二十二曰大傩,二十三曰诸州、县傩。)四曰嘉礼,其仪有五十;(一曰皇帝加元服,二曰纳后,三曰正、至受皇太子朝贺,四曰皇后正、至受皇太子朝贺,五曰正、至受皇太子妃朝贺,六曰皇后正、至受太子妃朝贺,七曰正、至受群臣朝贺,八曰秋节受群臣朝贺,九曰皇后正、至受群臣朝贺,十曰皇后受外命妇朝贺,十一曰皇帝于明堂读春令,十二曰读夏令,十三曰读秋令,十四曰读冬令,十五曰养老于太学,十六曰临轩册皇后,十七曰临轩册皇太子,十八曰内册皇太子,十九曰临轩册王公,二十曰朝堂册诸臣,二十一曰册内命妇,二十二曰遣使册授官爵,二十三曰朔日受朝,二十四曰朝集使辞见,二十五曰皇太子加元服,二十六曰纳妃,二十七曰正、至受群臣贺,二十八曰受宫臣贺,二十九曰与师、傅、保相见,三十曰受朝集使参辞,三十一曰亲王冠,三十二曰纳妃,三十三曰公主降嫁,三十四曰三品以上冠,三十五曰四品以下冠,三十六曰六品以下冠,三十七曰三品以上婚,三十八曰四品以下婚,三十九曰六品以下婚,四十曰朝集使礼见及辞,四十一曰任官初上,四十二曰乡饮酒,四十三曰正齿位,四十四曰宣赦书,四十五曰群臣诣阙上表,四十六曰群臣起居,四十七曰遣使慰劳诸蕃,四十八曰遣使宣抚诸州,四十九曰遣使诸州宣制,五十曰遣使诸州宣赦书。)五曰凶礼,其仪一十有八。(一曰凶年振抚,二曰劳问疾患,三曰中宫劳问,四曰皇太子劳问,五曰五服制度,六曰皇帝为小功已上举哀,七曰敕使吊祭,八曰会丧,九曰册赠,十曰会葬,十一曰致奠,十二曰皇后举哀吊祭,十三曰皇太子举哀吊祭,十四曰皇太子妃举哀吊祭,十五曰三品已上丧,十六曰四品以下丧,十七曰六品以下丧,十八曰王公已下丧。礼制通议其新五礼,开元二十年修,凡一百五十卷。)
  凡君臣上下皆有通称。凡夷夏之通称天子曰"皇帝",臣下内外兼称曰"至尊",天子自称曰"朕",臣下敷奏于天子曰"陛下",服御曰"乘舆",行幸曰"车贺"。皇太子已下,率土之内,于皇帝皆称"臣"。六宫已下,率土之内,妇人于太皇太后、皇太后皆称"妾";百官曰"殿下",自称曰"臣"。百官于皇太子亦曰"殿下",自称名,东宫官则称"臣"。凡散官正二品、职事官从三品已上,爵郡王已上,于公文皆不称姓。凡六品已下官人奏事,皆自称官号、臣、姓名,然后陈事。(通事舍人、侍御史、殿中侍御史则不称官号。)凡上表、疏、笺、启及判、策、文章,如平阙之式。(谓昊天、后土,天神、地只,上帝、天帝,庙号,祧皇祖、妣,皇考、皇妣,先帝、先后,皇帝、天子,陛下、至尊,太皇太后、皇太后、皇后、皇太子皆平出;宗庙、社稷,太社、太稷,神主、山陵、陵号,乘舆、车驾,制书、敕旨,明制、圣化,天恩、慈旨,中宫、御前,阙廷、朝廷之类并阙字;宗庙中、陵中、行陵、陵中树木、待制、乘舆车中马,举陵庙名为官,如此之类,皆不阙字。若泛说古典,延及天地,不指说平阙之名者,亦不平出。若写经史群书及撰绿旧事,其文有犯国讳者,皆为字不成。)
  凡元日大陈设于太极殴,(今大明官于含元殿,在都则于乾元殿。)皇帝衮冕临轩,展宫县之乐,陈历代宝玉、舆辂,备黄麾仗。二王后及百官、朝集使、皇亲、诸亲并朝服陪位。皇太子献寿,次上公献寿,次中书令奏诸州表,黄门侍郎奏祥瑞,户部尚书奏诸州贡献,礼部尚书奏诸蕃贡献,太史令奏云物,侍中奏礼毕。然后,中书令又与供奉官献寿。时,殿上皆呼万岁。(按:旧仪阙供奉官献寿礼,但位次立,礼毕,竟无拜贺。开元二十五年,臣林甫谨草其仪,奏而行之。)大会之日,陈设亦如之。皇帝服通天冠。皇太子称觞献寿,次上公称觞献寿,侍中宣赐束帛有差。其日,外命妇朝中宫,为皇后称觞献寿,司宫宣赐束帛有差。凡冬至大陈设如元正之仪,其异者,皇帝服通天冠,无诸州表奏、祥瑞、贡献。凡元正、冬至大会之明日,百官、朝集使皆诣东宫,为皇太子献寿。凡千秋节,皇帝御楼,设九部之乐,百官裤褶陪位,上公称觞欤寿。凡京司文武职事九品已上,每朔、望朝参;五品已上及供奉官、员外郎、监察御史、太常博士,每日朝参。凡蕃国主朝见,皆设宫县之乐及贵麾仗;若蕃国使,则减黄麾之半。凡册皇后、皇太子、皇太子妃、诸王、王妃、公主,并临轩册命,陈设如冬、正之仪;讫,皆拜太庙。凡车驾巡幸及还京,百官辞迎皆于城门外;留守宫内者,在殿门外。行从官每日起居,两京文武职事五品已上三日一奉表起居,三百里内刺史朝见。东都留司文武官每月于尚书省拜表,及留守官共遣使起居,皆以月朔日,使奉表以见,中书舍人一人受表以进。北都留守每季一起居。凡皇太子行,先一日,在京文武职事五品己上并诣官辞;还宫明日,诣宫参。凡元正,若皇帝加元服,皇太后加号,皇后、皇太子初立,天下诸州刺史,若京官五品已上在外者,并奉表、疏贺,皆礼部整比,送中书总奏之。
  凡祥瑞应见,皆辨其物名。若大瑞,(大瑞谓景星、庆云、黄星真人、河精、麟、凤、鸾、比翼鸟、同心鸟、永乐鸟、富贵、吉利、神龟、龙、驺虞、白泽、神马、龙马、泽马、白马赤髦、白马朱鬃之类,周匝、角瑞、獬豸、比肩兽、六足兽、兹白、腾黄、騊駼、白象、一角兽、天鹿、鳖封、酋耳、豹犬、露犬、玄珪、明珠、玉英、山称万岁、庆山、山车、象车、乌车、根车、金车、朱草、屈轶、蓂荚、平露、莆、蒿柱、金牛、玉马、玉猛兽、玉瓮、神鼎、银瓮、丹甑、醴泉、浪井、河水清、江河水五色、海水不扬波之类,皆为大瑞。)上瑞,(谓三角兽、白狼、赤罴、赤熊,赤狡、赤兔、九尾狐、白狐、玄狐、白鹿、白獐、白兕、玄鹤、赤乌,青乌、三足乌、赤蔫、赤雀、比目鱼、甘露、庙生祥木、福草、礼草、萍实、大贝、白玉赤文、紫玉、玉羊、玉龟、玉牟、玉英、玉璜、黄银、金藤、珊瑚钩、骇鸡犀、戴通璧、玉琉璃、鸡趣璧之类,皆为上瑞。)中瑞,(谓白鸠、白乌、苍乌、白泽、白雉、雉白首、翠鸟、黄鹄、小鸟生大鸟、朱雁、五色雁、白雀、赤狐、黄罴、青燕、玄貉、赤豹、白兔、九真奇兽、充黄出谷、泽谷生白玉、琅玕景、碧石润色、地出珠、陵出黑丹、威绥、延喜、福井、紫脱常生、宾连阔达、善茅、草木长生,如此之类,并为中瑞。)下瑞,(谓秬秠、嘉禾、芝草、华苹、人参生、竹实满、椒桂合生、木连理、嘉木,戴角麀鹿、驳鹿、神雀、冠雀、黑雉之类为下瑞。)皆有等差。若大瑞,随即表奏,文武百僚诣阙奉贺。其他并年终员外郎具表以闻,有司告庙,百僚诣阙奉贺。其鸟兽之类有生获者,各随其性而放之原野。其有不可获者,若木连理之类,所在案验非虚,具图画上。凡太阳亏,所司预奏,其日置五鼓、五兵于太社,皇帝不视事,百官各素服守本司,不听事,过时乃罢。月蚀则击鼓于所司救之。若五岳、四镇、四渎崩竭,皆不视事三日。凡二分之月,三公巡行山陵,则太常卿为之副焉。(若献祖、懿祖二陵,令赵州刺史年别一度巡行。)
  凡百官拜礼各有差:文武官三品已下拜正一品;(中书门下则不拜。)东宫官拜三师,四品已下拜三少;自余属官于本司隔品者皆拜焉。其准品应致敬而非相统摄,则不拜。(谓尚书都事于诸司郎中,殿中主事于主局、直长之类,其品虽卑,则亦不拜。若流外官,拜本司品官。)凡致敬之式,若非连属应敬之官相见,或自有亲戚者,各从其私礼。(诸官人在路相遇者,四品已下遇正一品,东宫官四品已下遇三师,诸司郎中遇丞相,皆下马。凡行路之间,贱避贵,少避老,轻避重,去避来。)
  凡国有五声、八音,(五声为宫、商、角、徵、羽,八音谓金、石、丝、竹、匏、土、革、木。)六律、六吕。(六律:黄锺,太簇,姑洗,蕤宾,夷则,无射。六吕:大吕,夹锺,中吕,林锺,南吕,应锺。)陈四县之度,(四县谓宫县、轩县、判县、特县。)分二舞之节,(谓文舞、武舞。)以和人偷,以调节气,以享神鬼,以序宾客。(凡来乐之制并载太常寺。)凡私家不得设钟、磬。三品已上得备女乐,五品已上女乐不得过三人。居大功已上丧受册及之官,虽有鼓乐,纵而不作。
  凡太庙、太社及诸宫殿门,东官及一品已下、诸州门,施戟有差:凡太庙、太让及诸宫殿门,各二十四戟;束宫诸门,施十八戟;正一品门,十六戟;开府仪同三司、嗣王、郡王、若上桂圆·柱国带职事二品己上及京兆·河南·太原府、大都督、大都护门,十四戟;上柱国·柱圆带职事三品已上、中都督府、上州、上都护门,十二戟;国公及上护军·护军带职事三品,若下都督、中·下州门,各一十戟。
  凡内外百司皆给钢印一钮。(其吏部、司勋各置二印,兵部置一印,考功、贺部、金部、尚食·尚乘局各别置一印。其文曰"某司之印",东都即云"东都某司之印"。内外诸司有传符、铜符之处,各给封符印一枚,发驿封符及封鱼函则用之。诸司从行者各给行从印,其文曰"某司行从之印";驾还,则封纳本司。)凡内外百官有鱼符之制。(并出于门下省。)
  凡服饰尚黄,旗帜尚赤。乘舆之服则有大裘冕、衮冕、惊冕、毳冕、絺冕、玄冕、通天冠、武弁、弁服、黑介帻、白纱帽、平巾帻、翼善冠之服。(并出于殿中省。)皇后之服则有袆衣、鞠衣、钿钗礼衣之制。(并出于内侍省。)皇太子之服则有衮冕、具服远游冠、公服远游冠、鸟纱帽、弁服、平巾帻、进德冠之服。(并出于左春坊。)皇太子妃之服则有褕翟、鞠衣、钿钗礼衣。(并出于右春坊。)
  凡王公、第一品服衮冕,(垂青珠九旒,以组为缨,色如其绶;青纩充耳;角簪导;青衣、纁裳,服九章,每章一行,重以为等,每行九;白纱中单,黼领,青标、襈、裾,革带,钩〈角枼〉,大带,韨,剑,珮,绶,朱袜,赤舄。)二品服惊冕,(八旒,七章,余同衮冕。)三品服毳服,(七旒,五章,余同毳冕。)四品服絺冕,(六旒,三章,余同毳冕。)五品服玄冕,(五旒,无章,余同惊冕。)六品至九品服爵弁。(玄缨,簪导,青衣、纁裳,白纱中单,青领、标、襈、裾、革带、钩〈角枼〉,大带,爵韈,赤履之服。)凡冕服及爵弁服,助祭、亲迎则服之。若私家祭祀,三品已上,及褒圣侯祭孔子,皆服玄冕;五品已上,服爵弁;六品已下,通服进贤冠之服。若职事官三品已上有公爵者,嫡子婚,听假絺冕;五品已上孙、九品已上子及五等爵婚,皆假以爵弁服;庶人婚,假以绛公服。凡百官朝服,陪祭、朝会,大事则服之;(冠,帻,缨,簪导,绛纱单衣,白纱中单,皂领、标、襈、裾、白裙、襦,革带、钩〈角枼〉,假带,曲领,方心,绛纱蔽膝,韈,舄,剑,双珮,双绶。六品已下去剑、珮、绶。)公服,朔望朝谒见皇太子则服之;(冠,帻,缨,簪导,绛沙单衣,白裙、襦,革带、钩〈角枼〉,假带,方心,韈,履,纷鞶囊,只珮。六品已下去纷鞶囊、只珮。凡绶,亲王纁朱绶,一品绿綟绶,二品、三品紫绶,四品表绶,五品黑绶。凡有绶则有绂。)弁服,寻常公事则服之。(牙簪导,缨,玉琪,朱衣、素裳,革带,鞶囊,小绶,只珮,白韈,乌皮履。一品九琪,二品八琪,三品七琪,四品六琪,五品五琪,六品已下去琪及鞶囊、只绶。)平巾帻之服,武官及卫官寻常公事则服之。(冠及褶依本品色,并大口裤,起梁带,乌皮鞾。若武官陪位大仗,加螣蛇袮裆。)裤褶之服,朔望朝会则服之。(五品已上通用绫及罗,六品已下用小绫。应著裤褶,并起十月一日,至二月三十日已前。)
  凡百僚冠、笏,(远游三梁冠、黑介帻、青緌,皆诸王服之;亲王即加金附蝉。若进览冠,三品已上三梁,五品已上两梁,九品已上一梁,三师、三公、太子三师·三少、五等爵、尚书省、秘书省、诸寺·监、詹事府、东宫三寺及散官、亲王傅·友·文学,并关、津、兵、渎等流内九品已上服之。武弁、平巾帻,文武官及中书·门下·殿中·内侍省、诸卫及太子诸坊·诸率府,及镇、戍流内九品已上服之。侍中、中书令、散骑常侍加貂蝉。法冠,一名獬豸,监察御史已上服之。高山冠,内侍省内谒者等服之。却非冠,亭长、门仆服之。进德冠,五品已上附山云加琪,如弁服之制。三品已上笏前诎后直,五品已上前诎后挫,并用象;九品已上任用竹、木,上挫下方。男以上,听依爵品执笏。)伞、幰,(若职事官五品已上,上及散官三品已上,爵国公已上及县令,并用伞。一品青油纁通幰,朱里;三品已上青通幰,朱里;五品已上青偏幰,碧里。)珂、珮(珂,三品已上九子,四品七子,五品五子。珮,一品山玄玉,五品已上水苍玉。)各有差。凡常服亦如之。(亲王、三品已上、二王后服用紫,饰以玉;五品已上服用朱,饰以金;七品已上服用绿,饰以银;九品已上服用青,饰以鍮石;流外、庶人服用黄,饰以铜、铁。)凡凶服不入公门。(遭丧被起在朝者,各依本品著浅色絁缦;周已下惨者,朝参起居亦依品色,无金玉之饰。起复者,朝会不预。周丧未练,大功未葬,则亦准比例。)
  凡外命妇之服,若花钗翟衣,外命妇受册、从蚕、朝会、婚嫁则服之。(第一品,花钗九树,翟九等;二品,花钗八树,翟八等;三品,花钗七树,翟七等;四品,花钗六树,翟六等;五品,花钗五树,翟五等。其服并素纱中单,黼领,朱标、襈,蔽膝,青衣,革带,青韈、舄,珮,绶。其衣通用罗縠充。)钿钗礼衣,外命妇朝参、辞见及礼会则服之。(一品九钿,二品八钿,三品七钿,四品六钿,五品五钿,并通用杂色,制与翟衣同。加只珮、小绶,去舄加履。)凡婚嫁花钗礼衣,六品已下妻及女嫁则服之;(其钗覆笄而已。其两博鬓任以金、银、杂宝为饰。礼衣则大袖连裳,青质;素纱中单,朱标、襈;蔽膝,大带;以青衣带、革履、韈。)其次花钗礼衣,庶人女嫁则服之。(钗以金、银涂,琉璃等饰。连裳青质,以青衣带、革履、韈,皆自制也。)凡婚嫁之服,若资荫高者,皆从高。(女初嫁,听摄母服庙见,已后准常。)亲王孺人服依本品。五品已上媵,降妻一等;妾,降媵一等。凡妇人常服五等已上诸亲女、妇及五品已上母、妻通服者,从多给;服已终则不给。
  凡内外职事五品已上在两京薨、卒,及身死王事,将葬,皆祭以少牢,三品已上赠以束帛,一品加乘马。既引,又遣使赠于郭门之外,皆以束帛,一品加璧。(致仕薨、卒,并依职事见任之法。)凡百官葬礼皆有轜车、引、披、铎、翣、明器、方相、魌头之制,皆载于鸿胪之职焉。碑碣之制,五品已上立碑;(螭首龟跃,趺上高不过九尺。)七品已上立碣;(圭首方趺,趺上高不过四尺。)若隐沦道素,孝义著闻,虽不仕,亦立碣。凡石人、石兽之类,三品已上用六,五品已上用四。(凡德政碑及生祠,皆取政绩可称,州为申省,省司勘覆定,奏闻,乃立焉。)
  祠部郎中一人,从五品上;(东晋置。历宋、齐、梁、陈、后魏、北齐皆有祠部郎,后周春官府有典祠中大夫一人,隋有祠部郎,皇朝称郎中。龙朔二年改为司禋大夫,咸亨元年复故。)员外郎一人,从六品阳上;(隋文帝置,炀帝为承务郎,皇朝复为祠部员外郎。龙朔、咸亨随曹改复。)主事二人,从九品上。 祠部郎中、员外郎掌祠祀享祭,天文漏刻,国忌庙讳,卜筮医药,道佛之事。凡祭祀之名有四:一曰祀天神,二曰祭地只,三曰享人鬼,四曰释奠于先圣先师。其差有三:若昊天上帝、五方帝、皇地只、神州、宗庙为大祀,日、月、星、辰、社稷、先代帝王、岳、镇、海、渎、帝社、先蚕、孔宣父、齐太公、诸太子庙为中祀,司中、司命、风师、雨师、众星、山林、川泽、五龙祠等及州县社稷、释奠为小祀。冬至祀昊天上帝于圜丘,以高祖配焉;又祀东方青帝灵威仰、南方赤帝赤熛怒,西方白帝白招拒,北方黑帝叶光纪,中央黄帝含枢纽及大明、夜明于坛之第一等,又祀内官五十五坐于坛之第二等,又祀中官一百五十九坐于坛之第三等;又祀外官一百五坐、众星三百六十坐于内壝之内。正月上辛祈谷于圜丘,祀昊天上帝,以高祖配焉;祀五方帝于坛之第一等。孟夏之月大雩于圜丘,祀昊天上帝,以太宗配焉;又祀五方帝于坛之第一等,又祀太昊、炎帝、黄帝、少昊、颛顼于坛之第二等,又祀勾芒、祝融、后土、蓐收,玄冥于内壝之内。季秋之月大享于明堂,祀昊天上帝,以睿宗配焉;又祀五方帝、五帝、五官各于其方。夏至祭皇地只于方丘,以高祖配焉;祭神州于坛之第一等;五岳、四镇、四海、四渎、五方山林·川泽·丘陵·坟衍·原隰,凡七十坐;皆于内壝之内。(汾阴后土祠庙亦四时祭焉。)孟冬之月祭神州地只于北郊,奉太宗以配焉。立春之日祀青帝于东郊,以太昊配焉,其勾芒氏及岁星、东方三辰七宿并从祀。立夏之日祀赤帝于南郊,以神农配焉,其祝融氏及荧惑星、南方三辰七宿并从祀。季夏土王日祀黄帝于南郊,以轩辕配焉,其后土氏、镇星并从祀。立秋之日祀白帝于西郊,以少昊配焉,其蓐收氏、太白星、西方三辰七宿并从祀。立冬之日祀黑帝于北郊,以颛顼配焉,其玄冥氏、辰星及北方三辰七宿并从祀。春分之日朝日于东郊,秋分之日夕月于西郊,立春后丑日祀风师于国城东北,立夏后申日祀雨师于国城西南,立秋后辰日祀灵星于国城东南,立冬后亥日祀司中、司命、司人、司禄于国城西北。仲春上戊祭太社,以后土氏配焉,祭太稷,以后稷氏配焉。仲秋之月及腊日亦如之。四孟月及腊日大享太庙,春享则兼祭司命及户,夏享则兼祭灶。季夏之月祭中溜。秋享兼祭门及厉,冬享兼祭行。若腊享,则七祀遍祭,皆于太庙之西门内之南。凡三年一袷享,以孟冬;五年一祫享,以孟夏,皆七祀遍祭。若袷享,则配享功臣皆列于当室之前。(高祖之庙则开府仪同三司淮安王神通、礼部尚书河间王孝恭、陕东道大行台右仆射郑国公殷开山、户部尚书渝国公刘政会配飨。太宗之庙则司空梁国公房玄龄、尚书左仆射莱国公杜如晦、尚书左仆射申阂公高士廉配享。高宗之庙则司空英国公李勣、尚书左仆射北平县公张行成、中书令高唐县公马周配享。中宗之庙则侍中平阳郡王敬晖、侍中抉阳郡王桓彦范、中书令博陵郡王崔玄暐、中书令汉阳郡王张东之、中书令南阳郡王袁恕己配飨。睿宗之庙则太子少傅许国公苏瑰、尚书左丞相徐国公刘幽求配飨。)孟夏吉亥享先农于东郊,以后稷配。季春吉巳享先蚕于西郊。仲春上丁释奠于孔宣父,以颜回配,其七十二弟子及先儒并从配;(谓子渊、子骞、伯牛、仲弓、子有、子路、宰我、子贡、子游、子夏、曾参、颛孙师、澹台灭明、宓子贱、原宪、公冶长、南宫适、公暂哀、曾点、颜路、商瞿、高柴、漆雕开、公伯寮、司马牛、樊迟、有若、公西赤、巫马期、梁鳣、颜相、冉孺,曹恤、伯虔、公孙龙、冉季产、秦子南、漆雕哆、颜子骄、漆雕徒父、壤驷赤、商泽、石作蜀、任不齐、公夏首、公良孺、后处,秦冉、奚容箴、公肩定、颜辛、邬单、句井彊、罕父黑、秦商、申党、公阻子之,荣子、县成、左人郢、燕伋、郑子徒、秦非、施之常、颜哙、步叔乘、颜之仆,陈亢籍、乐欣、廉洁,颜何、叔仲会、狄黑、邦巽、孔忠、公西舆如、公西葴等,及左丘明、公羊高、谷梁赤、伏胜、高堂生、戴圣、毛苌、孔安国、刘向、郑众、杜子春、马融、卢植、郑玄、服虔、贾逵、何休、王肃、王弼、杜预、范甯等,凡九十八人。)仲秋之月亦如之。仲春上戊释奠于齐太公,以留侯张良配焉;仲秋之月亦如之。孟冬祭司寒于冰室,仲春祀马祖,仲夏享先牧,仲秋祭马社,仲冬祭马步,并以刚日,皆于大泽之中。季冬腊日前寅蜡百神于南郊,大明、夜明、神农、后稷、伊耆、五官、五星、二十八宿、十二辰、五岳、四镇、四海、四渎、五田峻、青龙、朱雀、麒麟、驺虞、玄武及五方山林·川泽·丘陵·坟衍·原隰·井泉·水·墉·坊·于菟·鳞·羽·介·毛·臝·邮·表·畷·猫·昆虫,凡一百八十七坐;若其方有灾害,则阙而不祭,祭井泉于川泽之下。立春之日,祭东岳泰山于兖州,乐镇沂山于沂州,东海于莱州,东渎淮于唐州;立夏之日,祭南岳衡山于衡州,南镇会稽山于越州,南海于广州,南渎江于益州;季夏土王日,祭中岳嵩山于河南府;立秋之日,祭西岳华山于华州,西镇吴山于陇州,西海及西渎河于同州;立冬之日,祭北岳恒山于定州,北镇医无闾于营州,北海及北渎济于河南府,各于其境内,本州长官行焉。蜀州青城丈人山,每岁春、秋二时享以蔬馔,委县令行。(侧近以三、两人洒扫。)凡三年一享帝誉氏于顿丘;享唐尧于平阳,而稷、卨配焉;享虞舜于河东,咎繇配焉;享夏禹于安邑,伯益配焉;享殷汤于偃师,尹尹配焉;享周文王于酆,太公配焉;享周武王于镐,周公、召公配焉;享汉高祖于长陵,萧何配焉,皆以仲春之月。四时仲月,享隐、章怀、憨德、节愍、惠庄、惠文、惠宣七太子庙,令其子孙主祭,有司给牲牢、乐县,太常博士相礼焉。四仲月享隋文帝、周武帝庙,酅公、介公主祭。凡州、县皆置社稷,如京、都之制,仲春上戊,州、县官亲祭;仲秋上戊亦如之。凡州、县皆置孔宣父庙,以颜回配焉,仲春上丁,州、县官行释奠之礼;仲秋上丁亦如之。凡官爵二品已上,祠四庙;五品已上,祠三庙;六品已下达于庶人,祭祖弥而已。凡国有封禅之礼,则依圜丘方泽之神位。(古封禅礼多阙而不载,其玉检文亦秘,代莫得知。开元二十三年,上封泰山,乘马直造山顶,唯一二大臣得从焉;其玉检文为苍生祈福,当时不秘,人得以知之。)若亲征,祃类昭告各依本神位焉。(车驾巡幸,路次名山大川、古昔圣帝明王·名臣将相陵墓及庙应致祭者,名山大川三十里内,圣帝明王二十里内,名臣将相十里内,并令本州祭之。)
  凡国有大祭祀之礼,皇帝亲祭,则太尉为亚献,光禄卿为终献;若有司摄事;则太尉为初献,太常卿为亚献,光禄卿为终献;孔宣父庙,则国子祭酒为初献,司业为亚献,国子博士为终献;齐太公庙,则太常卿为初献,少卿为亚献,丞为终献。诸小祀唯官一献。凡大祀散斋四日,致斋三日;中祀散斋三日,致斋二日;小祀散斋二日,致斋一日,皆祀前习礼、沐浴,并给明衣。(诸大祀斋官皆于散斋日平明集尚书省受誓戒;其致斋日,三公于都省安置,所司铺设。若车驾亲行及斋官向祀祭之所,本司预告州县及金吾相知,令平明清所行之路,道次不得见诸凶秽、縗绖及闻哭泣之声。散斋日不得吊丧问疾,不判署刑杀文书,不决罚罪人。)
  凡京师孟夏已后旱则先祈岳、镇、海、渎及诸山川能兴云雨者,皆于北郊望祭;又祈社稷;又祈宗庙。每七日一祈,不雨,温从岳、渎如初。旱甚则修雩。秋分已后,虽旱不雩。雨足皆报祀。若州、县,则先祈社稷及境内山川。若霖雨,则京城荣诸门,门别三日,每日一荣;不止,祈山川、岳镇、海渎;三日不止,祈社稷、宗庙。若州、县,则荣城门及境内山川而己。
  凡天下观总一千六百八十七所。(一千一百三十七所道士,五百五十所女道士。)每观观主一人,上座一人,监斋一人,共网统众事。而道士修行有三号:其一曰法师,其二曰威仪师,其三曰律师。其德高思精谓之练师。而斋有七名:其一曰金录大斋,(调和阴阳,消灾伏害,为帝王国土延祚降福。)其二曰黄录斋,(并为一切拔度先祖。)其三曰明真斋,(学者自斋齐先缘。)其四曰三元斋,(正月十五日天官,为上元;七月十五日地官,为中元;十月十五日水官,为下元,皆法身自忏愆罪焉。)其五曰八节斋,(修生求仙之法。)其六曰涂炭斋,(通济一切急难。)其七曰自然斋。(普为一切祈福。)而禳谢复三事:其一曰章,其二曰醮,其三曰理沙。大抵以虚寂自然无为为宗。(其法出于老子,自云有物混成,先天地生,视之不见,听之不闻,搏之不得,湛然而存,随感应物,厥迹无常。奉其道者,咸蠲去邪累,澡雪心神,及至白日升天,长生代上。文称道者有三元、九府、百二十官,一切诸神,咸所统摄;至有化金消玉,行符敕水,奇方妙术,躯鬼役神之能,故好异者共尊事之。又言二仪之间有二十三天,一天之中三十六宫,宫有一主,最高者曰无极至尊,次曰大至真尊,次天覆地载阴阳真尊,次供正真尊。其事甚妙,故启叙其宗旨也。盖老子生于殷末,在周为守藏史,柱下史,作为道书五千言,其要在清静理国,立身之要出。至后汉,张道陵号天师,阐扬其化,周于四海者,以显其德。)
  凡天下寺总五千三百五十八所。(三千二百四十五所僧,二千一百一十三所尼。)每寺上座一人,寺主一人,都维那一人,共纲统众事。而僧持行者有三品:其一曰禅,二曰法,三曰律。大抵皆以清静慈悲为宗。(释氏之源,秦、汉已前未传中土。至汉武元狩中,遣将军霍去病讨匈奴,杀休屠王,获其祭天金人,帝以为神,列于甘泉宫。金人率长丈余,不祭祀,但灯香礼拜而已。及至张骞使大夏,闻其旁有身毒国,一名天竺国,有浮屠之教。哀带元寿元年,受大月氏王使浮屠经。后汉明帝永平三年,夜梦金人,顶有日光,飞行殿庭,乃访群臣,侍中博毅始以佛对。于是,帝遣郎中蔡惜使于天竺国,写浮屠遣范。愔乃与沙门迦华摩腾让、竺法兰东还洛阳。中国有沙门及拜礼之法,自此始也。愔得佛经四十二章及释迎立像,明帝令画工图佛像,置清凉台及显节陵上。愔之还也,以白马负经,汉因立白马寺于洛城雍关西。浮屠正号曰佛陀,译之则为静觉。所谓佛者,本号释迦文,郎天竺释迦卫国王之子,于四月八日夜从母右胁而生,有三十二相。当周庄王九年,鲁庄公七年,夏四月,恒星不见夜明是也。以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智惠为宗,所谓六波罗密者也。自齐、梁之后,其道弥尊。)
  凡道士、女道士、僧、尼之簿籍亦三年一造。(其籍一本送祠部,一本送鸿胪,一本留于州、县。)凡道士、女道士衣服皆以木兰、青碧、皂荆黄、缁坏之色。(若服俗衣及绫罗、乘大马、酒醉、与人斗打、招引宾客、占相吉凶、以三宝物饷馈官寮、勾合朋党者,皆还俗。若巡门教化、和合婚姻、饮酒食肉、设食五辛、作音乐博戏、毁骂三纲、凌突长宿者,皆苦役也。)
  凡道观三元日、千秋节日,凡修金录、明真等斋及僧寺别敕设斋,应行道官给料。高祖神尧皇帝,(五月六日。)文穆皇后,(五月一日。)太宗文武圣皇帝,(五月二十六日。)文德圣皇后,(六月二十一日。)高宗天皇大帝,(十二月四日。)大圣天后,(十一月二十六日。)中宗孝和皇帝,(六月二日。)和思皇后,(四月七日。)睿宗大圣真皇帝,(六月十日。)昭成皇后,(正月二日。)皆废务。(凡废务之忌,若中宗已上,京城七日行道,外州三日行道;睿宗及昭成皇后之忌,京城二七日行道,外州七日行道。)八代祖献祖宣皇帝,(十二月二十三日。)宣庄皇后,(六月三日。)七代祖懿祖光皇,(九月八日。)光懿皇后,(八月九日。)皆不废务。六代祖太祖景皇帝,(九月十八日。)景烈皇后,(五月六日。)五代祖代祖元皇帝,(四月二十四日。)元真皇后,(三月六日。)孝敬皇帝,(四月二十五日。)哀皇后,(十二月二十日。)皆不废务,京城一日设斋。凡国忌日,两京定大观、寺各二散斋,诸道士、女道士及僧、尼,皆集于斋所,京文武五品以上与清官七品已上皆集,行香以退。若外州,亦各定一观、一寺以散斋,州、县官行香。应设斋者,盖八十有一州焉。(谓四辅、五府、六雄、十望、曹、濮、兖、齐、豫、徐、陈、青、亳、仙、凉、秦、瀛、贝、邢、恒、冀、定、赵、沧、德、深、博、易、相、梁、襄、泽、安、绵、梓、遂、眉、邛、果、彭、蜀、汉、润、越、常、苏、杭、婺、衢、湖、宣、洪、潭、广、桂、陇、邠、泾等州是也。其道士、女道士、僧、尼行道散斋,皆给香油、炭料。若官设斋,道、佛各施物三十五段,供修理道、佛,写一切经;道士、女道士、僧、尼各施钱十二文。五品已上女及孙女出家者,官斋、行道,皆听不预。若私家设斋,道士、女道士、僧、尼兼请不得过四十九人。)凡远忌日虽不废务,然非军务急切,亦不举事。余如常式。
  膳部郎中一人,从五品上;(后魏职品令:太和中改定百官,都官尚书管左士郎。北齐《河清令》,改左士郎为膳部。隋亦号膳部郎,皇朝改为郎中。龙朔二年为司膳大夫,咸亨元年复故。)员外郎一人,从六品上;(隋文帝置,炀帝改为承务郎,皇朝复为膳部员外郎。龙朔、咸亨随曹改复。)主事二人,从九品上。 膳部郎中、员外郎掌邦之牲豆、酒膳,辨其品数。凡郊祀天地、日月、星辰、岳渎,享祭宗庙、百神,在京都者,用牛、羊、豕、涤养之敷,省阅之仪,皆裁于厅廪牺之职焉。若诸州祭岳、镇、海、渎、先代帝王,以太牢;州、县释奠于孔宣父及祭社稷,以少牢;其祈荣,则以特牛。凡郊祀天地、日月、星辰、岳渎及享宗庙、百神在京都者,所用笾、豆、簠、簋、钘、、俎之数,鱼脯醯醢之味,石盐菜果之羞,并载于太官之职焉。若诸州祭岳、镇、海、渎及先代帝王,笾豆各十,簠、簋各二,俎三;州、县祭社稷、释奠,每坐笾、豆各八,簠、簋、俎如上,其所实之物,如京、都之制。凡祀用尊、罍,所实之制,并载于良酝之职焉。凡天下之珍异甘滋之物,多少之制,封检之宜,并载于尚食之职焉。凡非因大礼,不得献食。若因大庆,献食及所司供进,并不得用犊。若牸羊至厨生羔者,放长生。(若大斋日,皆进素食,其应用之羊亦放为长生。)凡诸陵所有进献之馔,并载于陵令之职焉。
  凡亲王已下常食料各有差。(每日细白米二升,粳米、粱米各一斗五升,粉一升,油五升,盐一升半,醋二升,蜜三合,粟一斗,梨七颗,苏一合,乾枣一升,木橦十根,炭十斤,葱、韭、豉、蒜、姜、椒之类各有差。每月给羊二十口;猪肉六十斤;鱼二十头,各一尽;酒九斗。)三品已上常食料九盘,(每日细米二升二合,粳米八合,面二升四合,酒一升半,羊肉四分,酱四合,醋四合,瓜三颗,盐、豉、葱、姜、葵、韭之类各有差;木橦,春二分,冬三分五厘;炭,春三斤,冬五斤。)四品、五品常食料七盘,(每日细米二升,面二升三合,酒一升半,羊肉三分,瓜两颗,余并同三品。若断屠及决囚日,停肉,给油一合、小豆三合。三品已上亦同此。)六品已下、九品已上常食料五盘。(每日白米二升,面一升一合,油三勺,小豆一合,酱三合,醋三合,豉、盐、葵、韭之类各有差;木橦,春二分,冬三分。)凡诸王已下皆有小食料、午时粥料各有差。复有设食料、设会料,每事皆加常食料。又有节日食科。(谓寒食麦粥,正月七日、三月三日煎饼,正月十五日、晦日膏糜,五月五日粽〈米壹〉,七月七日斫饼,九月九日麻葛糕,十月一日黍臛,皆有等差,各有配食料。)蕃客在馆设食料五等。蕃客设食料,蕃客设会料,各有等差焉。
  主客郎中一人,从五品上;(《汉旧仪》云:"尚书郎四人,其一主匈奴单手营部。"盖主客之任也。至魏为南主客。晋氏主客分为左、右、南、北。东晋省。宋置主客,齐、梁、陈并因之。后魏《职品令》:太和中,吏部管南主客、北主客,祠部管左主客、右主客。北齐《河清令》,改左主客为主爵,南主客为主客,掌诸蕃杂客事。隋开皇为主客郎,大业五年改为司藩郎,皇朝为主客郎中。龙朔二年改为司藩大夫,咸亨元年复故。)员外郎一人,从六品上;(隋文帝置,炀帝为承务郎,皇朝为主客员外郎。龙朔、咸亨随曹改复。)主事二人,从九品上。 主客郎中、员外郎掌二王后及诸蕃朝聘之事。二王之后:酅公,(隋室杨氏。)介公。(周室宇文氏。)凡四蕃之国经朝贡已后自相诛绝及有罪见灭者,盖三百余国。今所在者,有七十余蕃。(谓三姓葛逻禄,处蜜,处月,三姓咽蔑,坚昆,拔悉蜜,窟内有姓杀下,突蹶,奚,契丹,远番靺鞨,渤海靺鞨,室韦,和解乌罗护,乌素固,达未娄,达垢,日本,新罗,大食,吐蕃,波斯,拔汗那,康国,安国,石国,俱战,提律国,罽宾国,东天竺,西在竺,南天竺,北天竺,中天竺,吐火罗,米国、火寻国,骨咄国,诃毗施国,曹国,拂菻国,谢时山屋驮国,狮子国,真腊国,尸科佛誓国,婆利国,葱岭国,俱位国,林邑国,护密国,怛没国,悒怛国,乌苌国,迦叶弥罗国,无灵心国,苏都瑟那国,史国,俱密国,于建国,可萨国,遏曜国,习阿萨般国,龟兹国,疏勒国,于阗国,焉耆国,突骑施等七十国,各有土境,分为四蕃焉。)其朝贡之仪,亨燕之数,高下之等,往来之命,皆载于鸿胪之职焉。
  《唐六典》 唐·张九龄、李林甫
     《管子·五行第四十一》
一者本也,二者器也,三者充也,治者四也,教者五也,守者六也,立者七也,前者八也,终者九也,十者然后具五官于六府也,五声于六律也。
【译文】
第一是农事,第二是器用,第三是人力与生产相称,治理则属于第四,教化为第五,管理为第六,建立事业为第七,进行修剪整治为第八,终止结束为第九。到了九,然后就可以配备五官于六府之中,就象配五声于六律之中—样。
六月日至,是故人有六多,六多所以街天地也。天道以九制,地理以八制,人道以六制。以天为父,以地为母,以开乎万物,以总一统。通乎九制、六府、三充,而为明天子。修槩水上,以待乎天堇;反五藏,以视不亲;治祀之下,以观地位;货曋神庐,合于精气。已合而有常,有常而有经。审合其声,修十二钟,以律人情。人情已得,万物有极,然后有德。
【译文】
每年经六个月为冬、夏至,因此,人的卦象有六爻,六爻是可以通乎天地的。天道以九数为制,地道以八数为制,人道以六数为制。天子以天为父,以地为母,借此以开发万物,总于一统。能通晓九功、六府、三事者,就可以成为明哲的天子。要修平水土,以防备凶年饥谨;平价发放粮食,以救济不赈之民。治祭袍于土地,以观察土地财利;修养内心,以合于精气要求。已经符合精气要求就应当经常保持,经常保持也就有了规范。要审合音声,研究十二钟的音律,使之反映人情。人情已经悟透,万物已经尽知,然后就可以称为有德之君了。
故通乎阳气,所以事天也,经纬日月,用之于民。通乎阴气,所以事地也,经纬星历,以视其离。通若道然后有行,然则神筮不灵,神龟不卜,黄帝泽参,治之至也。昔者黄帝得蚩尤而明于天道,得大常而察于地利,得奢龙而辩于东方,得祝融而辩于南方,得大封而辩于西方,得后土而辩于北方。黄帝得六相而天地治,神明至。蚩尤明乎天道,故使为当时;大常察乎地利,故使为廪者:奢龙辩乎东方,故使为土师,祝融辩乎南方,故使为司徒;大封辩于西方,故使为司马;后土辩乎北方,故使为李。是故春者土师也,夏者司徒也,秋者司马也,冬者李也。
【译文】
所以,通晓阳气,是为从事于天,即掌握日月运行规律,以用于人民;通晓阴气,是为了从事于地,即掌握星历节气,以明确其运行次序。通晓这些学问然后付诸实践,那么,就是神筑不显灵,神龟不卜卦,也是可以治理得最好的。从前,黄帝得蚩尤为相而明察天道,得大常为相而明察地利,得苍龙为相而明察东方,得祝融为相而明察南方,得大封为相而明察西方,得后土为相而明察北方。黄帝得六相而天地得治,可以说神明到极点了。蚩尤通晓天道,所以黄帝用他当“掌时’’的官;大常通晓地利,所以黄帝用他当“凛者”的官;苍龙明察于东方,所以黄帝用他当“下师”的官;祝融明察于南方,所以黄帝用他“司徒”的官;大封明察西方,所以黄帝用他当“司马”的官;后土明察北方,所以黄帝用他当“李”官。因此,春是工师,夏是司徒,秋是司马,冬天的性质则相当于理狱的官职。
昔黄帝以其缓急作五声,以政五钟。令其五钟,一曰青钟大音,二曰赤钟重心,三曰黄钟洒光,四曰景钟昧其明,五曰黑钟隐其常。五声既调,然后作立五行以正天时,五官以正人位。人与天调,然后天地之美生。
【译文】
从前,黄帝根据缓急差别开始制定五声,用五声来规正五钟的音调。命定这五钟音调的名称,第一叫作青钟大音,第二叫作赤钟重心,第三叫作黄钟洒光,第四叫作景钟昧其明,第五叫作黑钟隐其常。五声调整好了,然后开始确定五行来规正天时季节,开始确定五官来规正人们地位。人事与天道协调了,天地的美好事物也就产生出来了。
日至,睹甲子木行御。天子出令,命左右士师内御。总别列爵,论贤不肖士吏。赋秘,赐赏于四境之内,发故粟以田数。出国,衡顺山林,禁民斩木,所以爱草木也。然则冰解而冻释,草木区萌,赎蛰虫卵菱。春辟勿时,苗足本。不疠雏鷇,不夭麑,毋傅速。亡伤襁褓。时则不调。七十二日而毕。
【译文】
冬至后从遇到甲子日开始,要按照木的德性应时治事。天子发出命令,命左右士师内侍治事。统一分别各级官爵,评定贤与不肖的官吏;发放秘藏之物,赏赐于全国各地。按农家种田之数,把国家的陈粮发放给他们。走出城市,让国家官吏巡视山林,禁止砍伐树木,这是为爱护草木而要求的。接着是水解冻化,草木萌生。要消灭土中蛰虫,要促进菱的生长,春耕不可拖延,春苗的根部要培土充足,不杀雏鸟,不害幼糜幼鹿。不可束包太紧,免伤襁褓的婴儿。按时这样做则草木繁茂而不雕。这些措施持续七十二日而毕。
睹丙子火行御。天子出令,命行人内御。令掘沟浍,津旧涂。发藏,任君赐赏。君子修游驰,以发地气。出皮币,命行人修春秋之礼于天下诸侯,通天下遇者兼和。然则天无疾风,草木发奋,郁气息,民不疾而荣华蕃。七十二日而毕。
【译文】
从遇到丙子之日开始,要按照火的德性应时治事。天子发出命令。命“行人”之官内侍治事。下令挖掘田间排水的沟渠,修筑津梁于旧道之上,发放国家积藏,作为国君赏赐之用。贵者游乐驰马,以发泄地气。拿出皮币,命使臣奉行春秋之礼于天下诸侯,通好于各国,让所接触的国家都能和睦。这样,天无暴风,草木生长奋发,郁蒸之气停息,人无疾病而富贵多子。上述措施持续七十二日而毕。
睹戊子土行御。天子出令,命左右司徒内御。不诛不贞,农事为敬。大扬惠言,宽刑死,缓罪人。出国,司徒令,命顺民之功力,以养五谷。君子之静居,而农夫修其功力极。然则天为粤宛,草木养长,五谷蕃实秀大,六畜牺牲具,民足财,国富,上下亲,诸侯和。七十二日而毕。
【译文】
从遇到戊子之日开始,要按照土的德性应时治事。天子发出命令,命左右司徒内侍治事。此时节不诛不赏,敬慎于农事。大讲仁惠的言论,宽判刑死,缓处罪人。走出城外,由司徒下令巡视农民种田用工、出力的情况,以蓄育五谷。贵者宜于静居,而农民则需极力讲求农业的用工与出力。这样,天好象成为深遽的园林,草木蕃育生长。五谷蕃实秀大,六畜牺牲之物也都齐备,百姓足财,国家富有,君臣上下相亲,各国诸侯也都和睦。上述措施持续七十二日而毕。
睹庚子金行御。天子出令,命祝宗选禽兽之禁、五谷之先熟者,而荐之祖庙与五祀,鬼神享其气焉,君子食其味焉。然则凉风至,白露下,天子出令,命左右司马(衍)组甲厉兵,合什为伍,以修于四境之内,谀然告民有事,所以待天地之杀敛也。然则昼炙阳,夕下露,地竞环,五谷邻熟,草木茂实,岁农丰年大茂。七十二日而毕。
【译文】
从遇到庚子之日开始,要按照金的德性应时治事。天子发出命令,要求司祝之官选择圈养中合用的禽兽和秋日里先熟的五谷,敬献于祖庙及五祀之神,让鬼神享用它的气,让君子宴食它的味。这时,凉风已至,白露已下,天子还要出令,命左右司马筹措销甲兵器,组织军人队伍,在全国各地加强备战,非常警惕地如临战争,这乃是为了准备天地秋时所行的杀戮。这时,白天太阳甚热,夜间凉露已降,大地环绕,五谷逐次成熟,草木丰实,不仅农业增产,各业都同庆丰年。上述措施持续七十二日而毕。
睹王子水行御。天子出令,命左右使人内御。御其气足,则发而止;其气不足,则发撊渎盗贼。数劋竹箭,伐檀柘,令民出猎,禽兽不释巨少而杀之,所以贵天地之所闭藏也。然则羽卵者不段,毛胎者不贖,孕妇不销弃,草木根本美。七十二日而毕。
【译文】
从遇到壬子之日开始,要按照水的德性应时治事。天子发出命令,命左右“李官”内侍治事。此时冬寒之气若足,则发奸捕盗之事可以停止;冬寒之气不足,则发捕贪污分子与盗贼。还要多多砍削竹类以制造箭支,伐取檀朽之木以制弓,令百姓出猎野生禽兽,不放过任何大小一律捕杀,这正是贵在适应天地闭藏的要求。这样,卵生的鸟类没有孵化不成的,胎生的兽类没有中途流产的,怀孕的妇女没有胎儿夭死的,草木的根本也都是闭藏完好的。上述措施持续七十二日而毕。
睹甲子木行御。天子不赋不赐赏,而大斩伐伤,君危,不杀太子危;家人夫人死,不然则长子死。七十二日而毕。睹丙子火行御。天子敬行急政,旱札,苗死,民厉。七十二日而毕。睹戊子土行御。天子修宫室,筑台榭,君危;外筑城郭,臣死。七十二日而毕。睹庚子金行御。天子攻山击石,有兵作战而败,士死,丧执政。七十二日而毕。睹壬子水行御。天子决塞,动大水,王后夫人薨,不然则羽卵者段,毛胎者贖,孕妇销弃,草木根本不美。七十二日而毕。
【译文】
    从遇到甲子之日开始,须按照木的德性应时治事,天子若无所赋与,不行赏赐,而进行大斩伐伤,国君就会危险,不然,则太子危险,或者是家人、夫人死亡,不然,则长子死亡。这种灾祸将延长七十二日而毕。从遇到丙子之日开始,须按照火的德性应时行事,天子若屡行急政,则有“旱札”之灾,禾苗枯死,人遭瘟疫。这种灾祸将延长七十二日而毕。从遇到戊子之日开始,须按照土的德性应时治事,天子如修筑宫室台榭,国君危险;如在外修筑城郭,大臣死亡。此灾祸将延续七十二日而毕。从遇到庚子之日开始,须按照金的德性应时治事,天子如果开山动石,则战争失败,战士死,而执政者丧亡。此灾祸将延续七十二日而毕。从遇到壬子之日开始,须按照水的德性应时治事,天子无论是决开或堵塞大河,动了大的治水工程,王后夫人就会死亡,不然,则国中卵生的鸟类孵化不成,胎生的兽类中途流产,怀孕的妇女胎儿天死,草木的根本也不完好。这种灾祸也将延续七十二日而毕。

《潜夫论·赞学》原文,注释,译文,赏析

作品:《潜夫论》
简介
《潜夫论》,又名《回中子》,王符著,现存十卷三十六篇,《潜夫论》揭露、抨击了当时社会的种种弊病;在哲学理论上,倾向早期儒学思想,同时又受到法家思想的影响,提出了元气一元论,重视理性认识;在社会思想上,主张“民本”思想,强调以德政教化来治世安民,改良社会。此书还批判了当时的宗教迷信。
王符(约85—162),字节信,安定临泾(今甘肃镇原县)人,东汉时期思想家。耿直忤俗,一生不仕,隐居著书,其思想在当时社会有一定影响。
赞学①
天地之所贵者人也,圣人之所尚者义也,德义之所成者智也,明智之所求者学问也。虽有至圣,不生而智②;虽有至材,不生而能,故志曰:“黄帝师风后,颛顼师老彭,帝喾师祝融,尧师务成,舜师纪后,禹师墨如,汤师伊尹,文、武师姜尚,周公师庶秀,孔子师老聃③。”若此言之而信,则人不可以不就师矣。夫此十一君者,皆上圣也,犹待学问,其智乃博,其德乃硕,而况于凡人乎?
是故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④;士欲宣其义,必先读其书⑤。《易》曰:“君子以多志前言往行以畜其德⑥。”是以人之有学也,犹物之有治也。故夏后之璜,楚和之璧⑦,虽有玉璞、卞和之资⑧,不琢不错⑨,不离砾石。夫瑚簋之器⑩、朝祭之服,其始也,乃山野之木、蚕茧之丝耳,使巧倕加绳墨而制之以斤斧、女工加五色而制之以机杼,则皆成宗庙之器、黼黻之章⑬,可羞于鬼神,可御于王公。而况君子敦贞之质,察敏之才,摄之以良朋⑮,教之以明师,文之以《礼》、《乐》⑯,导之以《诗》、《书》⑰,赞之以《周易》⑱,明之以《春秋》⑲,其有不济乎?
《诗》云:“题彼鹡鸰,载飞载鸣。我日斯迈,而月斯征。夙兴夜寐,无忝尔所生⑳。”是以君子终日乾乾进德修业者㉑,非直为博己而已也㉒,盖乃思述祖考之令问而以显父母㉓。
孔子曰:“吾尝终日不食,终夜不寝,以思,无益,不如学也。”“耕也,馁在其中;学也,禄在其中矣。君子忧道不忧贫㉔。”箕子陈六极㉕,《国风》歌《北门》㉖,故所谓不忧贫也,岂好贫而弗之忧邪?盖志有所专,昭其重也。是故君子之求丰厚也,非为嘉馔、美服、淫乐、声色也,乃将以底其道而迈其德也㉗。
夫道成于学而藏于书,学进于振而废于穷㉘。是故董仲舒终身不问家事㉙,景君明经年不出户庭㉚,得锐精其学而显昭其业者,家富也。富佚若彼而能勤精若此者㉛,材子也㉜。倪宽卖力于都巷㉝,匡衡自鬻于保徒者㉞,身贫也。身阨若彼而能进学若此者,秀士也。当世学士恒以万计,而究涂者无数十焉。其故何也?其富者则以贿玷精㉟,贫者则以乏易计,或以丧乱期其年岁㊱,此其所以逮初、丧功而及其童蒙者也㊲。是故无董、景之才,倪、匡之志,而欲强捐家出身、旷日师门者,必无几矣。夫此四子者,耳目聪明、忠信廉勇,未必无俦也。而及其成名立绩,德音令问不已。而有所以然。夫何故哉?徒以其能自托于先圣之典经,结心于夫子之遗训也。
是故,造父趋疾㊳,百步而废,而托乘舆,坐致千里;水师泛轴㊴,解维则溺,自托舟楫,坐济江河。是故君子者,性非绝世,善自托于物也。人之情性,未能相百;而其明智,有相万也。此非其真性之材也㊵,必有假以致之也。君子之性,未必尽照,及学也,聪明无蔽,心智无滞,前纪帝王,顾定百世。此则道之明也,而君子能假之以自彰尔。
夫是故道之于心也,犹火之于人目也。中阱深室,幽黑无见,及设盛烛,则百物彰矣。此则火之濯也,非目之光也,而目假之则为明矣。天地之道,神明之为,不可见也;学问圣典,心思道术,则皆来睹矣。此则道之材也,非心之明也,而人假之则为己知矣㊶。
是故索物于夜室者,莫良于火;索道于当世者,莫良于典。典者,经也,先圣之所制。先圣得道之精者,以行其身;欲贤人自勉,以入于道。故圣人之制经以遗后贤也,譬犹巧倕之为规矩准绳以遗后工也㊷。
注释
①赞学:称赞学习。 ②智:通“知”,有知识。 ③黄帝、颛顼(zhuānxū)、帝喾 (kù)、尧、舜:传说中的五帝;风后:传说中有名的阴阳家,为黄帝的相;老彭:未详,或指彭祖;祝融:相传帝喾时的火正(掌管“火”),即重黎;务成:相传尧、舜时人,精通阴阳五行及养生术;纪后:即君寿,相传尧、舜时贤人;禹:传说中的圣王;墨如:又作墨台、默怡,相传为炎帝后裔;汤:商朝的建立者;伊尹:又名伊挚,汤的相;文、武:周文王姬昌、武王姬发;姜尚:即吕尚,字子牙,号太公望,俗称姜太公;周公:姓姬名旦,武王之弟;庶秀:未详;老聃:即老子。 ④此句见于《论语·卫灵公》。 ⑤书:旧作“智”,据魏徵《群书治要》改。 ⑥引言见《周易·象·大畜》。志:记住;畜:通“蓄”,积累。 ⑦夏后之璜:相传为夏朝传下来的宝玉。楚和之璧:即楚国的和氏璧。 ⑧璞:尚未雕琢加工的玉;资:资质。 ⑨错:物体交错摩擦,这里指治玉。 ⑩瑚簋(guǐ):祭祀时用的礼器。 倕:人名,传说中尧时候的巧工匠。 五色:指青黄赤白黑五种颜色。 ⑬黼黻(fǔfú):古代礼服上的表纹,黑白相间为黼,青黄相间为黻。 贞:正。 ⑮摄:辅佐。 ⑯文:文采,引申为礼制。 ⑰《诗》、《书》:即《诗经》、《尚书》,为儒家六经(《诗经》、《尚书》、《仪礼》、《乐经》、《周易》、《春秋》)之一。 ⑱赞:辅助。 ⑲《春秋》:儒家六经之一。 ⑳以上引自《诗·小雅·小宛》。题(dì):通“睇”,斜视;忝:辱;所生:指父母。 ㉑乾乾:自强不息的样子。 ㉒直:只。 ㉓述:继承;祖考:指死去的祖父、父亲;令:美好的;问:通“闻”,名声。 ㉔引自《论语·卫灵公》。 ㉕箕子:纣王的叔父;陈:陈述;六极:《尚书·洪范》提出的六种使人陷入困厄的事情,即凶短折、疾、忧、贫、恶和弱。 ㉖《国风》、《北门》:《国风》为《诗经》一部分,即十五国风,《诗经》分“风”、“雅”、“颂”。《北门》见于《诗经·邶风》,为忧伤的作品。 ㉗底(zhǐ):致,取得,得到。 ㉘穷:已,停止。 ㉙董仲舒(前179—前104):西汉思想家、公羊学大师。 ㉚景君明:京房(前77—前37),西汉今文《易》京氏学的创始者。 ㉛佚:通“逸”,安逸。 ㉜材:通“才”,才子,泛指有才华的人。 ㉝倪宽:又作“兒宽”,西汉著名学者,精通《尚书》。 ㉞匡衡:西汉著名学者,精通《诗经》;鬻:卖。 ㉟以贿玷精:因为财物而玷污了精神。 ㊱期(jī):结束、完结。 ㊲逮:抓住;及:达到;童蒙:幼稚愚昧。 ㊳造父:相传为周穆王的车夫,善于驾驭车马。 ㊴轴:通“舳”,指舳舻 (zhúlú),连成排的船。船尾掌舵的地方为“舳”,船头安棹的地方为“舻”。 ㊵真性:天性;材:通“才”。 ㊶知:通“智”,聪明。 ㊷规:画圆与测量圆形的工具;矩:画方与测量直角的工具;准:测量水平的工具;绳:测量曲直、弹划直线的工具。
译文
天地之间人为贵,圣人所崇尚的是义,德义所成就的是智慧,明智所追求的是学问。虽然世上有极其聪明的圣哲,他们也不是生来就有智慧的;虽然有非常能干的人,他们亦非生而有才能的。所以古书上说:“黄帝以风后为师,颛顼以老彭为师,帝喾以祝融为师,尧以务成为师,舜以纪后为师,禹以墨如为师,商汤以伊尹为师,文王、武王以姜尚为师,周公旦以庶秀为师,孔子以老聃为师。”若这些记载是可靠的话,那么任何人都不能不从师问学了。上述十一位君子,都是上等的圣哲,况且要等到问学求教之后,方能知识渊博,德行广大,更何况是普通的人呢?
因而,工匠若要做好他的事情,就应当先磨利自己的工具;士人要宣扬他的道义,就应当先读他的书。《周易》上说:“君子应当通过多记住前人的言论和行事来培育自己的美德。”因此,人需要学习,就如同事物需要修治一样。即如夏朝的玉璜,楚国的和氏璧,虽然有着宝玉的资质以及卞和的进献,但若是不雕琢不磨砺,就同小石头没有两样。瑚簋一类的祭器,朝拜和祭祀时的礼服,开始时只不过是山野之木、蚕茧的丝罢了,而技艺灵巧的倕给木头弹上墨线并用斧头来加工,女工们为蚕丝加上五彩并用织布机来制作,它们便成了宗庙祭祀的器具和色彩夺目的礼服,可以供奉鬼神,可以穿在天子诸侯的身上。野木、蚕丝尚且如此,更何况君子有敦厚坚贞的资质,有明察聪敏的才能,并且得益友之助、明师之教,《礼》、《乐》的规范,《诗经》、《尚书》的引导,《周易》的帮助,《春秋》的启发,怎么会不成功呢?
《诗经》上说:“看那鹡鸰,边飞边鸣。我日日远行,你月月出门,早起又晚睡,未辱双亲名。”因而,君子整日自强不息,提高德行、勤修事业,不单单是为了使自己知识渊博,而且是要继承先人的令誉,使父母的声名得到显扬。
孔子说:“我曾整日不吃,终夜不眠去思考,但却一无所益,还不如去学习。”他又说:“耕种,有可能挨饿;学习,俸禄也就在其中了。君子应当担忧道得不到实行,而不担忧贫穷。”箕子陈说六种使人陷入困厄的事情,《国风》吟唱《北风》,因而孔子所说的不担心贫穷,难道是喜欢贫穷而不为之担忧吗?因为孔子志有所专,要突出他所重视的东西。所以君子所要追求的丰足富裕,并不是美味佳肴、华丽服装、过分享乐、音乐美色,而是要达到其理想,实现其德行。
道是因学习而成,并且蕴涵于书籍之中;学习因勤奋而长进,因停止而荒废。所以董仲舒潜心学问终身不过问家事,京房醉心学术终年足不出户,因而他们能够学问精深、取得显赫的成就,这是因为他们家境富裕。富裕安乐若此而能勤于学问至此,他们真的是有才华的人啊!倪宽出卖劳力,匡衡将自己卖给别人做佣士,是由于他们自身贫穷的缘故。穷厄到这样的地步而能使自己的学业长进到如此地步,他们真的是优秀的人才啊!如今,学者以万计,可是能穷尽学问之途的却无数十人,这是什么缘故呢?富裕者因为财物而玷污了自己的精神,不再从事于学问,贫穷者因为缺吃少穿而改变了求学之路,或者是因为丧乱而终结了他们的生命,这便是人们小时学习、而后来则前功尽弃,最后只能幼稚愚昧的原因吧!因而,没有董仲舒、京房那样的资质,没有倪宽、匡衡那样的志向,却要勉强他们离开家庭、献身学问,长时间地求学于师门,是毫无指望的。上述四位,他们的耳目聪明、忠信廉勇,在社会上不一定就没有相似的人。到他们成就了功名、建立了业绩以后,其美德声誉流传四方。这是有原因的。原因是什么呢?不过是因为他们能潜心钻研先圣的经典,醉心于孔子的教导罢了。
因此,造父飞速奔跑,如行百步而止,则所行不远,若凭借车马,坐着就能到千里之外;水兵在成排的船上是安全的,解开系船的大绳,就会被淹死,但若是各人都依靠船桨,坐着也能渡过江河。因而,君子的天性在世上并非独一无二的,只不过是善于依靠外物罢了。人的天性不会有百倍的差别,但是他们的才智却会有万倍的差异。这并不是因为他们的天性,而是由于他们所凭借的东西造成的。君子的天性,未必能洞察一切,但一经学习则耳聪目明无所遮蔽,心智开阔无所凝滞,往前能够综理帝王的是非得失,往后能够确立百世之则。这是道的明察,而君子则能依靠它而使自己聪明起来。
因而,道对于心灵的意义,就如同火对于人眼一样。在深深的洞穴或者深宅幽室里,漆黑一片,若点燃了蜡烛,那么所有的东西都显露无遗。这是因为火的照耀,而不是眼睛的明亮,眼睛是依靠它而变得明亮。自然的法则,神祇的作为,是无法看得见的;而学习圣人的经典,用心于道术,则两者都呈现于眼前了。这是道的功能,并不是心灵本身明白,而人依靠它就使自己聪明起来。
因而,在深夜的房间里找东西,没有比灯火更好的;在当今之世求道,没有比典籍更好的。典籍,就是经书,是从前的圣人撰写的。从前的圣人悟到道的精华,将它用来立身处世;同时想要让贤人能自我勉励以入于道。因此圣人撰写经典传给后世的贤人,如同技艺灵巧的倕为后世工匠留下了规矩准绳等工具一样。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