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访食疗鼻祖孟诜故里,开创孟余堂非遗传承
据史料记载,孟诜(shen)为儒家代表人物孟子的第三十一世孙,是汉代从山东迁到河南的一支。孟子后人英杰辈出,文人骚客,数不胜数。儒家有云:“上医医国,其次疾人,固医官也。”孟氏后人中出了孟诜这样一位医学家,以一己之力开创中医食疗学,并写下食疗学的经典之作,倒也很符合孟氏家族的气质。而本文的主人公——孟诜,就是历史上非常杰出的一位医学家。
据史书记载:孟诜是唐代汝州子平里人,也就是现在的汝州市陵头镇孟庄村。著名医药学家、食疗学家。孟诜自幼饱读诗书,进士及第后,调往京城为官。后因言犯上,被贬离京,晚年告老还乡,一心钻研医药,造福乡亲,为乡里称道。孟诜系统性的开创了中医食疗学,晚年所著《食疗本草》,是世界上现存最早的食疗专著,他也被誉为食疗学的鼻祖。
孟诜生平尤其重视各类食药禁忌,提倡守中致和、稳中求效,晚年因治愈唐睿宗李旦旧疾,睿宗以“孟氏岐黄、余泽百世”之意,赐孟诜中医膳食养生药号“孟余堂”,传承至今,入选省市两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孟余堂招牌方剂“三宝”和“回春五方”成为中医食治经典,至今仍在造福一方百姓。
现如今的孟庄村,老井、古树、石碑、祠堂,这些看似平常的东西,不仅寄托着孟氏后人对先贤的尊崇与怀念,也在一定程度上证明了孟庄村孟诜一族曾经的显赫与辉煌。
孟庄村有几口老井,即使在大旱之年,井水都不会干涸。村里的老人们讲,这几口井据说是当年孟诜所打——孟诜告老还乡后,发现乡亲们吃水不便,饮用溪水、河水等,容易得病,为了造福乡梓,他自掏腰包打了这几口井。
石板做的井架很沧桑,青石已变了颜色。这几口老井究竟是不是孟诜所打,不得而知,但孟氏后人都坚持认为,这几口井是孟诜留给后世子孙的遗产。
由于年代久远,与孟诜有关的遗迹并不多,村中央的孟氏祠堂,是孟氏后人的精神寄托。
孟氏祠堂建于何时,孟庄村人也说不清楚,祠堂里有一块石碑,是清朝同治年间立的,碑文已经模糊难辨。专家仔细辨别,大致了解了碑文的意思。从这些模糊不清的字迹中可以得知,在同治三年,孟氏祠堂曾经大修过一次,这说明至少从清代起,孟氏祠堂就一直保存着。
祠堂拜殿的神台上放着木制的牌位,是孟氏后人保留下的最古老的东西。殿里敬着孔子和孟子的神位。拜殿正中墙上挂着孟诜的画像。
据村里老人回忆,民国时期孟氏祠堂占地面积相当大,东西宽约110米,南北长约70米,土改时分给了九户村民。现在祠堂占地面积不及原来的九分之一。以前孟氏祠堂里还有一根很高的旗杆,下有旗杆石。据说这种旗杆是家里出了进士以上的大人物才能享有的。孟诜后人谁为家族挣来了这根旗杆,现在很难考证,但不难看出,在孟庄村的历史上,孟诜一族很是显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