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西文武两巨匠:从对方框架看自身
从认知架构互镜看康德与孙禄堂
各种不同文化背景的思想碰撞,可以启发每个参与者更为深刻的认知并激发创新能量。——题记
康德(1724年—1804)
孙禄堂(1860年-1933年)
何谓互镜关系?
相互从对方的框架中看自身。
对这种互镜关系的研究有利于相互启发,使人产生新的认知视角。
关于孙禄堂武学与康德哲学之间在建构体系与建构逻辑上的互镜关系,非一篇文章所能承载。本文仅是笔者就这个论题如何展开提供一个提纲性的思考,用以说明揭示这种互镜关系,人们可以从康德的形而上学和孙禄堂的武学实践中给人在自由、自主与客观必然性的关系方面提供一个新的视角和认知动力,而这是一切创新的认知基础。此外,对这种互镜关系的揭示,既要揭示相似(互镜)之间的区别,又要探究相似(互镜)背后之所以相似的原因。
一、背景、问题与目的
1、背景
康德面临的学术背景——
政治背景,法国大革命。
科学背景,自然科学的牛顿力学,人文学术的卢梭关于人的理论。
哲学背景,唯理论与经验论,独断论是唯理论的尽头,怀疑论是经验论的尽头。
(康德)
孙禄堂面临学术背景——
社会背景,内忧外患的剧烈动荡,尤其是义和团运动对中国武术的负面影响。
文化背景,中西文化的反差与冲突。
武学背景,对武术文化的觉悟、寻求其道统基础与愚昧并存。
2、问题
康德面临的问题
休谟的怀疑论使一切自然科学的基础都动摇了,于是如何重构形而上学是当时面临的核心问题。
孙禄堂面临的问题
由于义和团运动的负面影响,社会上尤其是文化阶层对习武者普遍鄙夷,甚至认为拳与匪几为同类,乃至对武术这种文化载体的极大反感和排斥。孙禄堂感到这个问题如果得不到解决,他所体悟的拳与道合的武术就不可能得到健康的发展,必然被淹没在历史的潮流中。所以,他那时特别关注如何彰显武术的修身价值,使人们认识到武术具有与文一理、与道同符的至高文化地位。
3、目的
康德哲学的目的
康德之所以要为科学建立牢固的形而上学基础——科学的认知体系,是因为休谟的怀疑论使一切自然科学的基础都动摇了。康德哲学体系是为自然立法,为实践(道德)建规。
孙禄堂武学的目的
孙禄堂之所以要建构其武学体系,是因为义和团运动造成中国武术文化地位的垮塌和社会需求的崩溃。孙禄堂意识到,解决这个危机一方面需要解决中国武术的文化(道统)基础与文化价值问题。另一方面,这个道统基础必须是中国文化中真实的存在,而且这个道统基础能够影响并决定武术的核心效能(无限制格斗致胜)及价值需求(全知全能)。
因此,需要孙禄堂建构中国武术文化道统的法理基础并呈现其核心效能和价值需求。即为天地人立法,为践行人与天地并立筑基(为践行自我意志筑基,即人的道德实践基础)。
(孙禄堂)
康德与孙禄堂各自建构的是什么?
康德建构的形而上学认知体系是认识现象世界的工具,而非现象世界的本体。
孙禄堂建构的武学体用体系是开启和发挥自我性体的桥梁,并非去建构一个同一的性体。
总之,康德与孙禄堂各自建构的体系虽然维度不同,但都是发现必然、开启自由与自主的工具,而且其向度皆关涉本体。
二、方法与逻辑
康德形而上学建构方法与孙禄堂武学建构方法的互镜
康德与孙禄堂各自的建构都是首先确立他们的先天基础,而且都以先后天相合为其真理、真意的标准。但是他们各自的先天含义是不同的。
康德所说的“先天”,是指“验前的”,即逻辑上在经验之前的,所谓独立于经验或先于经验的 。
因此,康德所说的“先天”是从认知角度规定的,与孙禄堂武学中的“良知良能”这个角度不同,即不是指“不学而能,不虑而知者”这种“生来与具”的本能之义。但是在康德的“先天”中作为存在于经验之前的意蕴又与孙禄堂武学中的“良知良能”,即“存在于人的后天经验之先的人的良知良能”这一意蕴有某种相通或重合之处。
康德对真正的“先天”所做了两个规定:
第一、具有普遍性,放之四海而皆准。这里康德所讲的先天的普遍性,是绝对的普遍性,不以经验为转移,是在任何地方都如此的普遍性。比如“一切事情发生都是有原因的”,就是一条先天普遍的原理(其实严格地说,这也是源于或相对于人类的经验,因为没有原因的事情发生,超出了人类的经验,因此在逻辑上不能成立。所以康德的所谓绝对的普遍性,严格的讲,还是依托于经验。逻辑同样是以经验为前提的,只不过是依托于一种人类普遍的经验,童注)。
第二、具有必然性,先天的知识不可能有它的反面。如1+1只能等于2,不能等于3。没有偶然性。
普遍性和必然性这两个规定是“先天”的两个必要的本质属性。
而在孙禄堂武学的先天之义中如“良知良能”也具有普遍性和必然性这个特征,孙禄堂称其为“元气”、“先天真一之气”,“金丹”、“内劲”等。只不过康德的先天是以逻辑、概念范畴的形式来呈现,而孙禄堂的先天是在觉知和机能的层面来呈现。二者呈现的维度不同。但所显豁出的共同原理是——人具有先天(先于或独立于经验以及与生俱来)的认知与动作图式,这种认知与动作图式是人的认知能力与行为能力的基础。
康德的学说是解释性的,目的是为科学建立牢固的形而上学基础。
孙禄堂的学说是实践性的,目的是为武学实践建立自主性的体用基础。
二者皆具有崇高的人文价值。
如何开启和建构人的先天认知和先天体用图式在科学形而上学与在武学体用实践上的作用?
康德的主线是:
“先天综合判断如何可能?”
孙禄堂的主线是:
“怎样由后天技能化为先天良能?”——如何由后天返先天?
康德的先天知识和孙禄堂的先天良能在形而上学与武学体用上的意义?
换言之——在认知领域忽略先天知识带来的问题是什么?
难以正确的把握认知发展规律。
在武学领域忽视先天本能带来的问题是什么?
丧失对本来性体的认知与开启,使技击效能失去自为的自主性,造成技击技能丧失本体。
康德哲学想要揭示的是——人是自由的。
孙禄堂武学要揭示的是——人是自主的。
三、康德哲学与孙禄堂武学互镜的意义
1、康德认知体系与孙禄堂武学体系在建构逻辑上的互镜显豁出人的自由、自主与必然规律之间的融通以及在这两大体系上的遥相呼应。
2、康德哲学体系与孙禄堂武学体系皆呈现出一种以自主为动力的逻辑关系。
康德的三大批判与孙禄堂的“天、地、人”三拳合一武学体系:
1)《纯粹理性批判》——“我们能够认识什么?”——科学的哲学——属地。
2)《实践理性批判》——“我们应当做什么?”——实践道德——属人。
3)《判断力批判》——“我们可以希望做什么?”——超越现实的束缚——属天。
孙禄堂武学的天地人要义,重构中国武学体系,呈现在三个层面:
1)复本来之性体——认识自我层面。
2)志之所期力足赴之——践行自我层面。
3)全知全能,与天地并立——从人到圣人的精神层面。
孙禄堂武学的哲思与精神宏深高远,代表了中国武哲的最高成就,不仅在其体系的建构逻辑上与康德哲学具有互镜性,而且在体用逻辑上孙禄堂武学与黑格尔的辩证逻辑和尼采的价值重估同样存在着深刻的互镜关系。
孙禄堂武学对当代及未来社会重要且独到的人文意义还未被关注与认识,更鲜有深入研究与阐扬者。
哲思、精神与践行能力之间存在一种互为动力的逻辑关系,而这正是近代以来孙禄堂技击功夫冠绝武林的动因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