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真的知道如何思考吗?
《更新书堂》专栏·第114篇
第 5827 篇深度好文:3864 字 | 10 分钟阅读
这个世界每天都存在各式各样的问题:“大学文凭还有价值吗、把家族企业传给下一代这个想法好吗、还有人得腕管综合征吗、什么才能使人真正幸福、收入不均衡问题真如看似那般危险吗……?”
一、什么是魔鬼式思考
当今世界需要我们以更有效、更具创造力、更理智的方式来思考。
我们要换一种角度、换一系列机制、换一份期待去思考。
思考时需要抛却好恶、盲目的乐观或刻薄的怀疑。也就是说,我们要像魔鬼一样思考。
那究竟什么是魔鬼式思考呢?
1.了解动机
想象你是名脚法精湛的足球运动员,并已带领国家队站在了世界杯决赛的赛场上。
你现在只需要罚中一枚点球。
当你把球置于点球点时,距离球门只有12码,守门员死死盯着你。一旦从球鞋上弹出后,足球会以每小时80英里的速度飞向球门。
在这样的速度下,守门员不可能等待球踢出后再做判断。
倘若他的预判是错的,那么你罚中的概率便会上升到约90%。
选择在你脑中盘旋:到底是踢向擅长的左角还是不太擅长的右角,是要瞄准球门死角还是该保稳,是面对这个守门员踢过点球吗,要是踢过他朝哪儿扑的?
与此同时,你还在揣测守门员的心理,甚至还试图猜想他是如何揣测你的心理的。
假如守门员猜对了方向并扑出了球——那你也尽力了。你没能成为大英雄,不过也不必背井离乡了。
所以了解动机、解读动机,是看懂并解决问题的关键。
2.依据常识,独立思考
当被问到集体利益与个人利益的取舍时,大多数人都不愿承认更倾向于个人利益。
不过历史清楚地表明,大多数人不论是先天还是后天因素所致,都会把个人利益摆在最前面。
这并不意味着我们是坏人,我们不过是有血有肉的人而已。
我们要抹去解决问题的方式有对与错、聪明与愚蠢、红与蓝之分的观念。
懂得要衡量什么、如何去衡量,能使复杂的世界变得简单些。
没什么比数据的纯粹力量更能有效地拨开层层迷雾、化解矛盾了,尤其是针对能激发情绪的热点话题。
传统认知常常是错误的。盲目接纳这些观点会导致粗糙、破败甚至危险的后果。
魔鬼式思考没有任何魔幻之处,它围绕的是常理,并强烈依赖常识。
人们很容易被政治、知识等偏见蒙住双眼。
越来越多的调查显示,即便是最聪明的人也习惯于寻找能肯定自己观点的证据,而不是去发现能使其看清事实的新信息。
人们还习惯于从众。即便是面对一天中最重要的决定,我们也通常会采纳朋友、家人和同事的意见。
从某个层面来讲,这么做也有它的道理:和家人、朋友保持一致比寻找新的家人和朋友要容易多了!
不过,从众行为意味着人们会快速接受现状,不愿改变想法,又过于依赖别人思考。
3.阻碍思考的最大障碍是:太忙了
以至于无暇重新思考自己的思维方式,甚至连进行任何思考的时间都没有。
你上一次抽出一个小时坐下来纯粹地思考是在什么时候?对大多数人来说,是很久以前的事了。
难道这只是快节奏时代才有的现象?不是。
才华卓绝的萧伯纳是世界一流作家,也是伦敦政治经济学院的创始人,他在多年前便注意到了这种思考贫乏的现象。
据报道,萧伯纳曾说:“人们一年最多思考两三次,而我每周思考一两次便享誉国际了。
4.魔鬼式思考的负面效应
并不是说魔鬼式思考就一定是好的,它也带有潜在的负面效应。你会发现自己与主流渐行渐远。你会偶尔说出让旁人别扭的话。
比如,你看到一对可爱、尽责的夫妇带着他们的三个孩子时,或许会脱口而出儿童安全座椅是多么费时费钱、毫无用途(至少碰撞测试数据是这样表明的)。
抑或节假日时你随新女友到她家共进晚餐,喋喋不休地说起本地食品运动实际反而危害了环境,后来发现她父亲就是坚定的土食者——桌上的一切食材都生长于方圆50英里之内。
你要习惯于别人叫你怪人,义愤填膺地对你大加指责,甚至起身离席。
总之想要做到魔鬼式思考,需要注意以下两点:
一是抹去解决问题的方式有对与错、聪明与愚蠢、红与蓝之分的观念;
二是大胆思考,不要为自己的无知感到害羞。
二、如何进行魔鬼式思考
1. 思考一个你非常希望解决的问题
或许是肥胖流行病、气候变化,抑或美国公立学校质量下滑的问题。
现在问问自己,你认为其中的问题出在哪儿。
大多数人没有时间,或者也不想深思这些大问题。
我们更倾向于听别人怎么说,一旦产生共鸣,便将自己的认知附加在别人身上。并且我们更关注问题中困扰到自己的部分。
不论你想解决什么问题,都要先确定:你不只是在专攻动静较大、吸引注意力的环节。
在倾入所有的时间和资源之前,恰当地定义问题,至关重要;若能“重新定义”问题,更佳。
如果说连承认自己不知道,都需要很大勇气,那么承认自己连正确的问题都不知道,将会更难。一旦问了错误的问题,那答案将是错的。
2.承认自己不知道,有助于明确问题的关键
三、真相藏在问题根源里
面对人们已经研究过的问题并找出新的解决途径,需要思考者真正具有独创精神。
为什么能做到这点的人少之又少?
或许因为,我们多数人在寻找答案时都倾向于最接近、最显而易见的原因。
很难说这是后天形成的习惯,还是祖先遗留的基因所致。
在穴居人时代,知道某棵灌木上的果子是否能吃攸关性命。
最临近的原因通常是最重要的。即便在今天,最临近的原因也常常能够完美地解释问题。
如果你三岁大的孩子号啕大哭,而五岁大的孩子带着坏笑站在一旁,手里还握着一把塑料锤子,那么这锤子和哭泣多少有点关系——这会是个不错的猜测。
不过社会关注的大问题——犯罪、疾病、政治机能失调等——要复杂得多。
它们的根本原因通常不那么直接、明显或易被感知。
于是我们往往投资数百亿资金去治疗症状而不是为问题除根,问题得不到解决时,我们只能望洋兴叹。
直视本因会令人不安,甚至会引起恐慌。或许这也是为什么我们常常回避本因……
不过当直面本因时,你至少知道你在与真正的问题做斗争,而不是在和影子打仗。
四、别畏惧世俗,
像儿童一样思考
我们二人常常受公司或机构之邀,为其解决某些问题。
进入公司之前,我们对他们的工作往往不甚了解。
在大多数情况下,如果我们帮上了忙,主意都是在最初的几个小时内产生的——始于零了解,我们会问内行人士永不会屈尊去问的问题。
就像大多数人不愿说“我不知道”一样,他们也不愿问简单的问题,或观察藏在醒目之处的问题,因为那样做看上去不够老练。
我们之前提过堕胎与犯罪关系的研究,那个想法就萌发于从《美国统计摘要》(Statistical Abstractof the UnitedStates)中看到的一组简单的数据。
那些数据表明什么呢?(经济学家只会把这类书籍当作消遣而草草翻阅)
不过是:美国堕胎数量在10年内从极少,增长到每年约160万例,很大程度上是受罗伊诉韦德一案的影响——最高法院判定了50个州堕胎合法化。
普通的聪明人看到这数字的增长,也许会立马跳到道德或政治的某种立场中。
但是假如你依然能找到住在心中的那个孩子,你的第一反应或许是:哇塞!160万可不是个小数字,那么……它一定影响了什么!
你若愿意挑战显而易见的东西,便会问出很多别人想不到的问题。
魔鬼式思考,意味着你要竭力找出问题的根源,并解决它。
就如爱因斯坦常说的那样:一切都应该越简单越好,而不是较简单。
这种说法巧妙地指出了困扰着现代社会的矛盾:尽管我们对带来诸多进步和科技发展的复杂程序感激不尽,却同时也被它搞得晕头转向。
我们很容易被复杂所迷惑,然而简单中也存有真理。
*文章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笔记侠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