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杨老师12月22日讲课交流绝句及律诗的句型和句法

今天我们交流绝句

我们先从绝句的基础说起,我们把看到的5字一行或7字一行,共计四行的旧体诗,都称为“绝句”。

其实只有完全符合格律要求的才称得上绝句

我们以前读到的一些“绝句”,大多是“古绝”或称“古风”。是沿用唐朝以前的写法,没有什么格律限制,大多押仄声韵。

比如大家熟悉的“春眠不觉晓”等等

我们今天要交流的是符合格律要求的绝句

绝句,又叫截句、断句。其格律关系,可视为分别截取律诗的某两联而构成

为了押韵的关系,截取律诗首尾两联的居多。

绝句格律有三点:平仄、对仗、押韵。同时还包括“起、承、转、合”的章法和句式结构等格律要素。

绝句的平仄要求和律诗一样,起句格式也完全相同!

平起平收、平起仄收、仄起平收、仄起仄收四种起句方式!

同样,一、二句要“对”,二、三句要“粘”,三、四句要“对”。

说句实在的,诗之结,才是最难写的。

写的不好,前面的精彩会被它一下子抹杀掉,写的好,那么前面的平庸反而成了它的铺垫和伏笔。
李白的那首诗,看这个结句“不及汪伦送我情”,“不及”接的是“深千尺”,但是写上了“送我”,就照应了前面的起承二句的描写了,与“乘舟将欲行”“岸上踏歌声”都呼应了起来,浑然一体。

七绝,很好写,但是很难写好。

七绝是最能体现诗味的一种体裁,所以大家都喜欢。容易上手,格律也好记。

但是这种容易之中却藏着更多的不容易。

我们要注意的有几点:

一是音韵上的安排,要合乎旋律美,节奏美感。尤其是韵的把握,让韵字贴合主题旋律,贴合每句的字意。

二是结构上它具有多变性,在基本章法的基础上,它的突兀性和高调性。

三是在炼字方面,追求灵动和多角度锤炼。避免只追求华丽的表现。

下面我们交流下七绝的布局和章法

一、起承转合法。

这种布局的要求是:起来自然,承要舒缓,转要突起,结要深远。

例如:王维【渭城曲】

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
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这首诗前两句就是在写景,我们可以理解为虚写,那么下半部分一定是重在抒情。这和七律的特点类似!
劝君更尽一杯酒,一个“更”字,突兀顿显!

二、并列法。

当我们为了表达某种思想感情,而选取的题材基本上没有主次之分,就可以利用并列法。使用并列法,一般采用对仗或基本对仗的形式,以示工整、优美。

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
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

这个就是并列法的典型

这样的绝句章法用在写景上,要注意三个问题:

1、要注意写出的景物必须是一副完整的画面

2、尽量使用对仗

3、安排好景物的先后顺序

三、承接并列合用法

一首绝句的前两句用承接法,后两句用并列法,或前两句用并列法,后两句用承接法

一般来说,承接法适用于时间上有先后或逻辑上有因果的表述

荣枯聚散有谁知?富贵繁华能几时?
花落皆因昔日好,春残莫怨燕归迟。

前两句用的是并列,后两句用的是承接。

司空图【忆中条】:
燕辞旅舍人空在,萤出疏篱菊正芳。
堪恨昔年联句地,念经僧扫过重阳。

先用并列法,以拟人、通感的修辞大致临摹出孤寂秋中。再用承接法,点明旧地重游,事过境迁,人是物非的无奈之情。

四、起承承合法。

有些绝句在承接的基础上,需要更进一步地发挥,也可以不转,仍然继续承接。
承句补充起句意之不足,转句不转继续发挥,写出当前境况或者继续补充起句意之不足

桂阳年少西入秦,数经甲科犹白身。
即今江海一归客,他日云霄万里人。

第三句没有转折,只是写了目前的境况!

五、对比法。

如果要写出性质相反的两个事物、事件或情况迥异的两种状态情景,可以利用对比法。

去年今日此门中,人面桃花相映红。
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

通过同时同地同景与不同人的对比,写出两次不同遇合的感慨。

六、先景(事)后情(议)法。

这种布局适合于咏物抒情或记事抒情,而抒情,又常常以一种议论的形式发出。
这一类的绝句相对容易写,但不可滥制,最好有高超的见解、新颖的观点、警策的议论而后再写。否则流俗而没有新意!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先写景,后抒情,或者先写事,后议论。

七、先情(议)后景(事)法。

这种布局就像通常写议论文,先提出观点,然后用事实论证。

谁谓伤心画不成?画人心逐世人情。
君看六幅南朝事,老木寒云满古城。

先抒情,然后通过景物描写来深化!

八、末句综合法。

前面的全是铺垫,最后一句才是中心思想。
这种方法,不好写。因为结句结不好,全篇都失败

柳宗元【登柳州城楼有寄】

惊风乱飐芙蓉水,密雨斜侵薜荔墙。
岭树重遮千里目,江流曲似九回肠。

就是先并列写出夏季雨中景致,最后阐明思念之情。

又如,苏轼在徐州曾有首绝句:

云龙山下试春衣,放鹤亭前送落辉;
一色杏花三十里,新郎君去马如飞。

苏轼的这首绝句也是使用的这种手法。

九、倒叙法。

倒叙法的最终目的是要突出作者所要表达的重点
一般来说,绝句的重点在末两句。如果事件有先后顺序,而作者又要突出发生在后的事件,因此就用倒叙的手段,把后发生的写在先,先发生的写在后

梵崇【春晚】:

春光过眼只须臾,榆荚杨花扫地无。
却忆菩提湖上寺,绿荷擎雨看跳珠。

作为宋代高僧,对人生当然是看得很透彻了。但是,真的什么都看透了么?当然不是,梵崇也不得不承认,有些美好的回忆,是一辈子也无法看透和释怀的。否则不会有“却忆…”之后的诗句了。
这九种布局,大家初学常用的是一、六、七三种!等到逐渐熟练了,其余几种可以灵活使用!

需要说明几点问题:

第一,所谓的方式,不是公式。
布局的方式,是让你借鉴来使用的,不是拘泥于此的!

第二、要求大家做到的一个重点融在里面,那个重点就是一个“趣”字。情趣和意趣。否则枯燥如老干的诗,你布局方法在神奇也是没用的。

第三、注意虚实相结合的方法。
不要落笔过实,诗写的过硬则无味。过于直白更不可取。相反过于虚也不成。
好的,今天是冬至,我代表诗院给大家点首歌曲,希望大家快乐。歌曲之后,我们接着讲。

我们交流律诗的句型和句法

我们知道,律诗的句子都是由词和字搭配而成的,至于如何在有限且固定的字句中,表达最丰富的情感与意念,就是作为一个诗人于遣词造句,所应追求的目标

我们先来谈谈律诗的句型

句型即是诗句的组织型态。

先交流五言诗

(1)  上一下四型

名–岂文章着,官–应老病休;
(杜甫:旅夜书怀)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杜甫:月夜忆舍弟)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王维:山居秋暝)

五字之中,意义与文法分成上下两节。
第一字自成一节,而后四字另成一节,意义相互联贯此型之第一字应为

词、代名词或形容词,第二字应为动词、副词、介词之类,炼字应炼第二字。

(2)上二下三型

古木–无人径,深山–何处钟;
(王维:过香积寺)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王维:山居秋暝)

此种句型之第二字,应为名词。尤其要注意。

(3)  上三下二型

夜郎溪–日暖,白帝峡–风寒;
(杜甫:十月一日)

松风吹–解带,山月照–弹琴;
(王维:酬张少府)

此类句型有一特点:前后节有倒装之倾向,两节颠倒读亦可。

(4)上四下一型

星临万户–动,月傍九霄–多;
(杜甫:春宿左省)

白发千茎–雪,丹心一寸–多;
此类句型,第五字自成一节,且多为形容词或动词。

我们再看看七言诗句

(1)上一下六型

江–动将崩未崩石,松–浮欲尽不尽云;
晨–摇玉佩趋金殿,夕–奉丹书拜琐闱;

此类句型,其第一字意义独立,应用名词或形容词,而与后六字的意义,乃是互相连贯,炼字宜炼第二、五字。

(2)上二下五句型

朝罢–香烟携满袖,诗成–珠玉在挥毫;
盘飧–市远无兼味,樽酒–家贫只旧醅;

前二字成为一节,后五字成为一节,此种句型,炼字应炼第五字。

(3)上三下四句型

渔人网–集澄潭下,估客船–随返照来;
静爱竹–时来野寺,独寻春–偶过溪桥;

此类句型,第三字皆为名词,炼字应炼第四字。此类句型也成为折腰句。

(4)上四下三型

香飘合殿–春风转,花覆千官–淑景移;
自去自来–堂上燕,相亲相近–水中鸥;

此类句型在律诗中最为常见。

(5)上五下二型

永夜角声悲–自语,中天月色好–谁看;
五更鼓角声–悲壮,三峡星河影–动摇;

6)一三三句型

风–却有情–偏动竹,雨–浑无赖–不饶花;

燕–知社日–辞巢去,菊–为重阳–冒雨开;

门–通小径–连芳草,马–饮春泉–踏浅沙;

(7)一四二句型

鸟–在寒枝栖–影动,人–依古堞坐–禅深;

诗–怀白阁僧–吟苦,俸–买青田鹤–价偏;

(8)二二三句型

含风–翠壁–孤云细,背日–丹枫–万木稠;

此类句型大家在创作中使用频繁

(9)二四一句型

河山–北枕秦关–险,驿树–西连汉畤–平;

蓝水–远从千涧–落,玉山–高并两峰–寒;

(10)三一三句型

沧海月–明–珠有泪,蓝田日–暖–玉生烟。

凤凰乐–奏–钧天曲,乌鹊桥–通–织女河。

此种句型亦可作上三下四句型论。也称双折式句型

以上所介绍的句型,是以组成诗句的词性与语气分类,与诗的平仄音节并无关联
同一诗中的句型,总须有所变化。尤其律诗中对仗的两联,也是诗中承转部分,句型要避免相同。

比如:酬张少府  王维

晚年–唯好静,万事–不关心;
自顾–无长策,空知–返旧林;

松风吹–解带,山月照–弹琴;

君–问穷通理,渔歌–入浦深。

颔联为上二下三句型,颈联为上三下二句型。
颔联的名词,在每句的第五字,颈联的名词在第二、五字。颔联的第二字为动词,而颈联则为第三、四字。如此错综变化,方为佳构。

月夜忆舍弟  杜甫

戍鼓–断人行,秋边–一雁声;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

寄书–长不达,况乃未休–兵。

颔联为一四句型,颈联为二三句型。
颔联之名词,位于第一、四字;颈联之名词,位于第二字。如此方为合格。

行经华阴崔颢

岧峣–太华–俯咸京,天外–三峰–削不成;
武帝祠前–云–欲散,仙人掌上–雨–初晴;

河山–北枕秦关–险,驿树–西连汉畤–平;

借问–路旁- 名利客,何如- 此处-学长生。

颔联为四一二句型,颈联为二四一句型。
颔联的名词「武帝祠、仙人掌、云、雨」与颈联的「河山、驿树、秦关、汉畤」等,相互错开,方不至缺少变化而平淡无奇。

刚才给大家介绍了律诗的句型,下面我们交流律诗的句法

诗句的组成,大都以两句为一段落,两句相互间的语气与句法,可分直贯、问答、及呼应三种。

(1)直贯式句法
此种句法上下两句的语气一气呵成,即上句所表达的意思尚不完全,须由下句补足。
类似于流水对

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
(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闻道黄龙戍,频年不解兵;
(沈佺期:杂诗)

明朝望乡处,应见陇头梅。
(宋之问:大庾岭北驿)

地下若逢陈后主,岂宜重问后庭花?
(李商隐:隋宫)

刘郎已恨蓬山远,更隔蓬山一万重。
(李商隐:无题)

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
(王昌龄:芙蓉楼送辛渐)

(2)问答式句法

凉风起天末,君子意如何?
(杜甫:天末怀李白)

何因不归去?淮上对秋山。
(韦应物:淮上喜会梁川故人)

莫是长安行乐处,空令岁月易蹉跎?
(李颀:送魏万之京)

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
(杜甫:蜀相)

此种句法,是将所欲表达的意念,以疑问的语气显示出来,使诗文激起波澜,以引起读者注意,并给与读者悬想的空间。至于有无答案则非关紧要,或者答非所问而将语意荡开,给予读者更广阔的欣赏范围,此类情况,亦所常见。

根据例句可以看出,直贯式和问答式都是用于律诗的首句或末句,所以,看似句法,实则也是谋篇布局的章法。

(3)呼应式句法

此种句法,下句与上句,必须有深切的关联。

红颜弃轩冕,白首卧松云;
醉月频中圣,迷花不事君;

(李白:赠孟浩然)

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
名岂文章着,官应老病休;

(杜甫:旅夜书怀)

千寻铁锁沉江底,一片降幡出石头;
人世几回伤往事,山形依旧枕寒流;

(刘禹锡:西塞山怀古)

秋草独寻人去后,寒林空见日斜时;
汉文有道恩犹薄,湘水无情吊岂知;

(刘长卿:长沙过贾谊宅)

此类句法,大都用于律诗的颔联与颈联,且都属对仗句型。若是绝句,首两句或后两句对仗的话,亦可使用。

此外,另有一种特殊句法,即颠倒字、词的顺序,以使平淡无奇的言辞产生变化,造成去熟生新的效果,称之为“倒装”句法。
比如:

风劲角弓鸣,将军猎渭城;
(王维:观猎)

照顺序应为“将军猎渭城,风劲角弓鸣”。此诗前后易位,先出现“风劲角弓鸣'场景与声响,再补述‘将军猎渭城”的故事。画面突出而有力。

再如:
花近高楼伤客心,万方多难此登临;
(杜甫:登楼)

这个起句被方家赞为:沉厚突兀。但若按照动作发生的顺序:万方多难此登临,花近高楼伤客心。便是平淡无奇。

再如:

裙拖六幅湘江水,髻挽巫山一段云;
(唐:李群玉:同郑相并歌妓小饮戏赠)
原诗应为「六幅裙拖湘江水,一段髻挽巫山云」。

作者为了追求耳目一新的效果,同时也为了迁就平仄格律,刻意倒装。连对仗也不顾了。可见,内容决定形式,格律亦非牢不可破。

香稻啄余鹦鹉粒,碧梧栖老凤凰枝;
(杜甫:秋兴之八)
原句应为「鹦鹉啄余香稻粒,凤凰栖老碧梧枝)。作者之所以倒装成句,就是为增强语势,构成劲健之笔力。

今天所交流的句型和句法,实际上就是律诗谋篇布局的章法。起句、末句可用直贯式或问答式,中间两联呼应式!辅之以句型的变化和前面讲过的炼字等招法,则好诗顿出。
学习是感悟的过程,感悟也是学习的阶段。我们不断学习,不断感悟。我们的心境会广阔无边,我们会宽容同事,宽容朋友,宽容亲人;同时也会宽容自己。与其说生命是一个过程,不如说生命就是一种依然自得。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