扁舟听雨晚唐系列 安史之乱(二十九) 新店会战

香积寺大决战,得到回纥王牌骑兵支援的唐军,终于赢得了梦寐以求的胜利,先后收复了长安和潼关,关中光复。

但是,关中经过了一年多的战乱,满目疮痍,需要相当一段时间来休养生息,光复首都长安具备巨大的政治意义,经济意义却仍然不够。帝国的赖以生存的主要生命线,仍然是河南的黄河沿线,尤其是南阳已经失守,代替黄河生命线的江汉生命线已经岌岌可危。嗷嗷待哺的帝国,急需从富饶的山东、河南、江淮和江南通过黄河沿线,补充战略物资。

因此,刚刚在香积寺决战中获胜的唐军,还没有到弹冠相庆的时候,最快速度收复东都洛阳,肃清黄河沿线,成为摆在帝国面前的又一个严峻考验。至德二载,公元757年十月,郭子仪率各部再次踏上征程,挺进陕郡,收复洛阳的战斗正式打响。

唐军参与香积寺之战的战斗兵力大约有六万上下,收复长安后,在首都长安、潼关以及南边的武关等方向,都需要留下一定兵力驻守或清扫战场,因此唐军东出的主力部队,数量大约在五万左右。燕军洛阳兵团本身就有大约四万部队,其中至少还有两万随安禄山南下的河北精锐,此刻聚拢了河东崔乾佑残部,关中兵团安守忠、李归仁、田乾真等残部,可供动员的机动兵力大约也能达到五万。

因此,此战唐燕双方力量仍然保持均势,甚至和香积寺之战相比,燕军兵力上要齐整很多,唐军想要收复洛阳,仍然需要一场恶战。

正常来说,主动进攻的一方拥有战场的选择权,所以我们说香积寺决战之所以主战场在香积寺一线,主要源自唐军指挥部的精心选择。但是,唐军收复洛阳,主战场的选择权反而在燕军手里,这是因为从潼关出发到陕郡这一路,北边是湍急的黄河,南边是高耸的秦岭余脉,根本没有其他选择,只有一条路可走。因此,这个战役的战略相对比较简单,就是唐军一路平推,燕军选择关键节点防御。

图中可以看到,唐军可选的进攻路线基本就是华山一条道

唐燕双方并不是第一次在这条道路上展开决战了,一年半前,双方在灵宝展开过一场荡气回肠的大决战,我们在第十一节做过很详细的介绍。灵宝之战的主帅崔乾佑,现在仍然是燕军决策层的主要大佬,但是燕军这一次并没有选择当初灵宝之战所在的西原到函谷关地段作为主战场,而是把战场放在了函谷关东边的开阔地新店,这又是为什么呢?

灵宝之战,燕军大胜、唐军惨败,基于这样的结果倒推,我们会更容易看到灵宝战场中对燕军有利的一面,忽略对防守方不利的一面,更容易看到进攻方主观不力的一面,忽略进攻方基于客观现实的特殊的不利因素。

回顾下当初灵宝之战的地图

这一段的地形,是狭长的口袋阵,进行的是典型的破袋战。战场宽度窄,攻击点固然拉不开,防守同样也无法展开,防守时很难形成足够的层次与协同。所以防守的阵型必然更类似与纵队,这种纵队作战,一旦前面顶不住后退,由于没有足够空间,很容易互相挤踏,像多米诺骨牌一样连锁崩溃。

战场正面大路相对窄,但是山坡一样有广阔空间,防守方既要防大路,也必须要在山上布防,不然一旦被进攻方拿下山头,防守方就彻底被动了。所以在这段地形下,实际上防守方的正面是山坡加谷地的一个扇面,而进攻方的正面则是一个锥头,更容易集中。交战双方接战面窄,双方势必形成添油式的战斗,兵力更集中的进攻方固然有很多劣势,也同样有可投入兵力更多,持续能力更强的优势。

对于进攻方来说,最大的风险在于灵宝南边山薄,防守方可以充分调动,从山后密林杀出到谷口,包攻方的饺子。不过我们也要看到,骑兵的强大在于机动,尤其擅长步兵黏住对方主力的情况下的迂回,骑兵如果独自正面攻击步兵,由于骑兵纪律性无法和步兵比,骑兵也很容易陷入泥潭,得不偿失。

西原进谷的密林豁口并不是很宽,骑兵固然可以机动,但是山谷狭长,一旦骑兵机动到敌后背,就会与主力相距甚远,也就无法取得兄弟部队的协同,必须要单独作战;那么如果用于进攻的骑兵独当一面能力稍逊,如果攻方能够在豁口组织起强大的正面防御,显然会带来太多的未知数。

当年的灵宝之战,燕军可以获胜,有着很多的关键因素和特殊条件,比如当时的正面通过精心布局和强大的陌刀兵兜底,拼力死战没有被唐军突破,可是现在呢?强悍的陌刀兵在河东稀里糊涂全军覆灭了。

又比如,当年之所以能够一举获胜,关键在于从南侧密林中杀出的王牌同罗骑兵,这支彪悍善战的部队,虽然只有几千人,却一冲出就把数万敌军彻底打崩。而现在呢,同罗骑兵已经叛逃,最终在河套被唐军和回纥联军消灭,已经消失在历史的舞台。燕军的其余精锐骑兵在香积寺大决战中损失惨重,而相反唐军拥有王牌回纥骑兵的援助,现在骑兵的优势反而在唐军一方。

还有,当年灵宝之战在袋底的殊死战斗,六月常见的东南季风同样功不可没,燕军关键时刻放火烧烟,帮助岌岌可危的燕军抵抗了整个下半场。可现在是冬季,有的只是西北风了,现在的燕军还有信心守得住袋底吗?

灵宝之战燕军取胜,大体有三大法宝,王牌骑兵,强悍的陌刀兵,东南季风。现在,王牌骑兵在唐军这边,强悍的陌刀兵也在唐军这边(李嗣业部新疆勤王兵团),凤向也是冬季的西北风,燕军当年的三大王牌现在一个也没有了。

兵无常势,水无常形,尽管此时燕军数量并不比唐军少,但是燕军唐军的战斗部队组成已经和当年灵宝之战有了天壤之别,最终,燕军终于没有信心再复制当年的辉煌,于是任唐军度过古函谷关一线的狭窄山路,放其进入汉函谷关东边的一大片开阔地,将主战场选在了这片开阔地的最东边,陕郡西侧的新店。

一旦过了函谷关一线,也就意味着燕军放弃了据险而守的战略,陕郡往东的沿黄河一带山路依然很狭窄,可是此时攻方已经不必再沿黄河进军了,陕郡有足够宽敞安全的道路通往渑池,接下来就可顺涧河道路,直达洛阳。那么燕军放弃险要地形,选择新店作为决战战场,到底处于什么样的战略考虑呢?

燕军选择新店作为主战场,某种意义上,是在向唐军学习,向一个月前大展雄风的郭子仪学习。如果我们对照上一节的香积寺决战,我们就会发现燕军在新店会战的战术意图,简直就是唐军香积寺决战的翻版!

燕军此战的主力,是常年守卫首都的洛阳兵团,加上河东和关中的各路残兵,以及当年的唐军降兵,现在的燕军比唐军更像杂牌部队。

就如同唐军的禁军久不战斗,战斗力与边军越差越远,燕军洛阳兵团的战斗力,尤其是关键的骑兵的战斗力,和一线作战的铁血关中兵团相比,恐怕会有些差距。燕军如果对基层部队战斗力有信心,希望充分发挥各部独当一面的战斗力,那么在灵宝一线据险固守就是最合适的战术;燕军如果对骑兵机动和步骑协同能力,有充分信心,那么退守洛阳城,在一马平川的城外,最大限度张开两翼,将是最能发挥自己的战术。

但是现在的这支燕军,恐怕却很难对自己的基层作战单元、单兵作战能力、步骑协同的契合度,产生足够的自信。因此,燕军指挥部最终选择新店作为战场,是为了充分利用其类似香积寺的战场特点,通过地形最大限度抑制唐军长处,保护自己的短板。

唐军自西向东攻,西边是大片开阔平地,新店东侧是连绵的南北走向低矮山地,此时向西列阵的燕军,就如同香积寺面北列阵的唐军,拥有居高临下的优势。新店北边是奔腾的黄河,燕军步兵在此向西列阵,北连河,背靠山,就同香积寺的唐军一样,通过大河保护两翼的一翼,通过山岭保护后背。

燕军之所以采用这样的布阵,是因为现在燕军和唐军的力量对比,确实和一个月前的唐军和燕军的力量对比,正好翻了过来。当时的局面,燕军关中兵团精锐骑兵战斗力出众,几次打得唐军叫苦不迭,唐军和燕军相比,骑兵战斗力不足,如果分散开来,燕军骑兵得以两翼张开,唐军骑兵本来就弱势,从概率上来说两个战场同时获胜可能性不大,只要有一侧失败,战斗就很容易失控。

而现在,随着燕军关中兵团的精锐骑兵在香积寺之战中大部覆灭,骑兵优势在唐军这边。因此,燕军需要集中优势骑兵,防止唐军两翼张开,同时再通过背靠山地,居高临下的优势,抵消唐军骑兵的战斗力优势,争取毕其功于一役。

所以,新店会战就如同香积寺决战的复刻版,双方被迫集中骑兵于战场南侧,再次呈现经典的大斜线战斗,不同的是,此时拥有居高临下优势的,成为了燕军。也正因为如此,新店会战的胜负,和香积寺之战类似,都取决于骑兵汇聚的南侧(更准确来说是西南侧)的战斗。

战斗的进程的前半段,也几乎是香积寺一战的翻版,燕军南侧步兵率先与唐军接战,随后往山上撤退,从而使唐军处于仰攻的不利地形,燕军骑兵一部随后配合正面步兵包抄唐军侧翼,唐军被赶下山,局势危急。包括回纥四千王牌骑兵在内的唐军骑兵主力,无奈率先投入战斗,救援陷入被动的步兵,燕军终于等到机会,自然也将所有骑兵投入战斗,骑兵大决战就此打响。

从理论上来说,燕军终于逼迫唐军率先出击,燕军既有居高临下的优势,也有两面夹击的优势,已经占尽便宜,可是再华丽的战术,也需要以战斗力为根本前提。战斗的结果令燕军胆寒,燕军洛阳兵团的骑兵,与回纥王牌骑兵才一照面,就被迅速打穿,回纥精骑随即从燕军侧后横击背冲,燕军彻底崩溃。

由于战场背山依水,想逃都没地方逃,燕军遭遇了悲惨的歼灭战。至此,燕军三大主力中最大的一支——两京军团,包含关中燕军与洛阳燕军的主力部队,都基本失去战斗力,随后,唐军趁势收复洛阳。

新店会战,给我们留下最深刻的印象,大约就是其所展现出的精妙战术与强悍战斗力之间的辩证关系。此战燕军借鉴了唐军的成功的经验,其战略部署和战斗进程,也几乎和香积寺之战的唐军一模一样,但是关键的接触战中,回纥王牌骑射部队所向披靡,燕军再充分的战场部署,战斗准备,最终也是白搭。

再好的战术,也需要战斗力才能发挥,再优秀的战术,也只能保证部队最大限度的获得战斗的一些外部优势,最终的结果,还是要取决于部队的战斗力。就好比,你战术设计再巧妙,把敌人都团团包围了,可是如果战斗力差距太远,包围敌人就是给人送人头罢了。

从至德二载,即公元757年二月郭子仪南下抢占河东开始,到十月郭子仪率唐军收复洛阳,整个两京战役持续了整整八个月。这期间,唐军与燕军经历了无数次铁血战斗,互有胜负,双方都打出了非常精彩的战役。

这样残酷的战斗,既迅速消耗着双方的优秀士兵,也让经历战火洗礼的部队的战斗力迅速提高。当时全国各地杂七杂八各路部队数以十万计,而经历过关中战场洗礼的部队,战斗力上明显要高出其余部队一大截。

比如说,随着燕帝国首都军团的彻底崩溃,四散奔逃,愿意跟随皇帝安庆绪往河北老家逃跑的士兵,越来越少,当安庆绪残部渡过河南,逃到邺城(安阳)的时候,根据安禄山事迹的记载,皇帝身边已经只剩下了一两千残卒,其中骑兵更是只剩三五百。此时,唐军太原军区李光弼部和上党军区王思礼部先后从山西赶下来拦截,这两支部队各有一万人,兵力是安庆绪燕军残部的十倍。

安庆绪身边的部队属于两京兵团中的洛阳兵团,从新店会战我们可以看出,洛阳兵团的战斗力是明显比不上唐燕双方的关中兵团的,何况这支部队刚刚溃败奔逃了几百里,士气低落。可是就是这支两千来人的残兵败卒,与李光弼部一万部队遭遇后,一个冲锋,一个照面,就把李光弼部山西部队打的落花流水,吓得后面至少有一万以上的王思礼部落荒而逃!

(安庆绪)至相州,离散略尽,疲卒纔一千,骑士三百而已。至滏阳县界,时河东节度使李光弼屯卒一万,军马三百在滏阳,庆绪处必死地,谓诸弟曰:「一种是死,不如刀头取决。」遂与庆和等三人领家童数百,设奇计大破官军,光弼大溃。泽潞节度使王思礼相去四五里,知光弼败,一时分散

燕军洛阳兵败后,数万败卒需要顺黄河往东,直到郑州、开封一线北渡黄河后才能往河北方向跑,山西唐军出来截击是很方便的。但正是由于唐军山西部队的战斗力明显比不上燕军两京兵团,所以即便是小股败兵,唐军也无力拦截。

因此,尽管唐军顺利收复两京,重创了燕军的两京兵团,燕军仍然有大批有战斗力的部队逃回了河北,这就为接下来平定叛乱的作战,埋下了深深的隐患。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