扁舟听雨晚唐系列 安史之乱(二)叛军的进攻战略,唐帝国的应对战略

上一节我们详细介绍了关键战场和战场地形,接下来,我们将马上进入安史之乱那紧张激烈而又残酷的连串大战之中,但在此之前,我们还要等一等,分别来看看唐帝国和安禄山叛军各自的攻防战略。

了解战争双方各自在不同阶段的战略目的和战略部署,就如同我们欣赏一场精彩的球赛,首先要知道双方的首发阵容。战争需要几万几十万人生死相搏,打仗绝不是电脑游戏点点鼠标,你砍我几滴血,我砍你几滴血。现实的战争每天都要消耗极其巨大的钱粮与军事物资,还要面对巨大的人员伤亡,一场大型的战争,往往都是双方几年几十年苦心积累的财富在迅速燃烧。

所以,任何一次大战开打前,战争双方的高级指挥官,都必然首先要苦心孤诣的去判断和明确自己为什么打这场仗,需要得到些什么,我该怎么去得到我想要的东西。

安禄山实际进军路线

上面两个图分别是山西的战场地形和安禄山实际的进军路线,之所以再在这里摆出来,是因为我们有了上一节的知识储备后,自然就会产生一个疑问,既然山西这么重要,那为什么安禄山部不直接率领大军攻占山西,从而取得战场的绝对主动权呢?想当年唐帝国的开国皇帝李渊就是从山西起兵,一路上势如破竹,不费吹灰之力就进了长安,李渊手里只有一个山西,而安禄山可是身兼了河北(范阳)辽宁(平卢)和山西(河东)三大军区的总司令,手里的牌比李渊要多多了。尤其是如果我们了解到后面的战斗进程,安禄山也显然陷入到了由于山西的不断出击而顾头不顾尾的困境,很多人难免会因此对安禄山的军事素养产生怀疑。

其实这里面首先我们要消除掉一个巨大的误会,那就是安禄山只是挂名为三大军区的总司令,但是实际上并不代表他的势力范围真的遍及了三大军区。如果看头上的帽子,不仅安禄山本人身兼河北辽宁山西的军区司令,现在的内蒙河套军区(朔方)的司令安思顺是安禄山的堂兄弟。粗粗一看,占据帝国军事力量半壁江山的整个帝国的北方军区,其军区司令都是老安家人。

但实际上,安禄山真正可以依靠的,主要是他河北老巢的部队。皇帝之所以给安禄山三大军区司令的头衔,除了政治上的考量外,也是为了方便对契丹的作战。帝国在北方有三个军区,对契丹作战不能只靠一个河北军区的兄弟,山西兄弟部队也得上,既然几大军区的部队都要上,那么在战时就需要设置一个有绝对权力的指挥官,避免打起仗来各打各的。而在平时,各大军区有着自己的领导班子,大部分部队并不会听从河北军区的实际指挥,我们可以一个个来看下。

辽宁军区是安禄山造反前,帝国的两大主战场之一,是帝国与当时的主要敌人契丹的交战前线(另一主战场是西边与吐蕃作战的甘肃青海战场),这里编制上有三万多部队,但实际上这些部队鱼龙混杂。部队里既有来自内陆御边的汉军,又有投靠帝国的契丹和奚族部落,还有辽东的高句丽人,这些外族的部落和军队基本都有自己的独立编制和领地,各自为政,安禄山能够掌握的大约就是军区首府朝阳(营州)城里的部分部队。

山西军区隶属于安禄山才三四年,经营时间很短,只有最北边大同分军区的高秀岩算是安禄山的自己人。而实际控制山西军区首府太原,进而事实上掌握了山西军区其他分军区的人是杨国忠的亲信杨光翙。杨国忠和安禄山可以说的上是死敌,杨国忠不知道多少次建议皇帝杀掉安禄山,而安禄山最终起兵冠冕堂皇的头号官方诉求,就是清君侧,除杨国忠。我们自然可以想像山西军区大同以外的其他地方,安禄山根本无从染指。

至于内蒙河套军区(朔方),确实司令是安禄山的堂兄弟安思顺。可问题是安思顺又怎么会愿意好好的军区司令不当,去跟着安禄山干造反这样全家掉脑袋的事呢?更重要的是,军区是帝国的军区,不是安思顺的军区,安思顺只是在这里担任司令员而已,安思顺就是脑袋进水了想要响应安禄山,他手下的军长师长们会干吗?政委们会干吗?我们只要看看朔方军区当时的主要军长师长们的名字——郭子仪、李光弼、仆固怀恩、浑瑊,这些全是后来平定安史之乱的头几位的大功臣。

所以在安禄山还没反的时候,安思顺就天天检举揭发安禄山,表现得比杨国忠还积极,安禄山一造反,安思顺就立即卸任,响应皇帝号召跑到了首都当起了闲职,一门心思的像躲瘟神一样的躲着安禄山,生怕被他牵连。

现在我们知道了,安禄山虽然名义上是山西军区的司令,却并不实际控制山西,要想控制山西,非的打一仗才可。当然,尽管安禄山并不能实际控制山西,但在安禄山进军之前,安禄山麾下以何千年为代表的主要军事参谋,仍然提出过将主力部队投入山西的战略构思。

这个战略构思的其主要作战思路为:大军从山西大同出发,兵分三路,北路西向进攻朔方也就是河套地区,牵制这里的朔方军队主力;其余部队南下,攻取太原地区,攻占太原后再兵分两路,西线偏师沿当年唐帝国开国皇帝李渊的起兵路线,西进到蒲坂,威胁关中,牵制关中的唐军主力;而南线则由安禄山亲率叛军主力,出炽关从孟津方向渡过黄河,直取洛阳。

这个战略看上去似乎能避免被山西四处出击的被动局面,那么为什么安禄山没有采用呢,我们可以想一下,如果安禄山采纳了这个战略部署,那么安禄山的主力部队就要从河北平原爬坡进入大同,在处处高山峻岭,到处险峻关口的山西作战。这里平地很少,不利于叛军优势骑兵的展开,而且道路崎岖。这样的地形下,安禄山还有可能取得后来实战中一个月席卷整个河南河北的局面吗?似乎是不太可能的。

这样一来,安禄山的部队就将陷入在山西一个个的与唐帝国拔钉子的长期作战之中。战争,打的是经济,打的是后勤!采用何千年战略,意味着叛军的主要占领区在山西。山西为高地山区,崎岖险峻的地方很多,只有少数珠状盆地,物资粮草都很匮乏,。那样的话,安禄山就只有北京一带(范阳),以及太原一带可以作为物资供应基地。而唐帝国却坐拥河内、河南、山东以及江淮等天下最富有的地区,其经济实力是安禄山的十倍二十倍,安禄山拿什么去啃下唐帝国呢?

任何战略必然有利有弊,决策者必须要在利弊之间反复权衡与取舍。安禄山实战采用的,沿太行山东麓一马平川的华北平原迅速南下,从延津方向(当时的灵昌)渡过黄河,占领开封(陈留),溯黄河西进,攻占洛阳的这条路线,固然有将面临山西方向无止境的骚扰的重大缺陷,但是其快速,机动性则远远高于前面以山西为主的战略。更重要的是,采用实战的河北河南为进军方向的战略,可以以最快的速度占领帝国经济最发达的河北河南,还能彻底切断帝国赖以生存的漕运补给线。

所以,山西作主攻的战略,类似于下棋里堂堂正正,互相摆好阵势的打法,安禄山的筹码明显偏少,很容易被耗光。而实战的叛军战略则类似于互破,大家都在对方空里,对方基地里大开杀戒,死命骚扰,都不管后方基地,一通乱战!你唐帝国固然可以从山西不断切断我的补给,打击我的后勤,可是我一旦控制了黄河一线(这相对很容易做到),也同样彻底切断了你的补给,大家互相大乱战,就由比谁的家底更丰厚,变成比谁更烂,比谁更扛不住。

到底是比谁家底更丰厚好,还是比谁更烂更符合安禄山的实际情况呢?我们实在很难得出一个标准答案。只能说,从双方的地盘和经济实力对比的角度来看,似乎这个互破的战略,对于安禄山来说机会要多很多。

最终,安禄山采用了沿平原南下黄河,西进侵夺唐帝国两京的进军路线,做了以下部署:

以范阳节度副使贾循率领一部分军队防守河北(范阳),确保后方老巢的安全;

以平卢节度副使吕知诲率领一部分军队防守辽宁(平卢),确保东北另一个老巢的安全;

以别将高秀岩防守大同,以颜真卿领三千五百静塞军防守山东黄河沿岸一线;

以李钦凑领五千人防守井陉东出口土门,颜杲卿防守常山,这两股部队一前一后,控制、迟滞和抵御从太原方向东出井陉的唐军。

其余所有步骑,大约有十万精兵强将,由安禄山亲自率领,倾巢而出,渔阳肇鼓,动地而来,南下直奔黄河!

接下来的唐帝国这边呢?

安禄山11月9号起兵,皇帝是15号才得到安禄山起兵的消息,问题是这消息实在太过重大,一旦帝国做出反应,必将是惊天动地的一波紧急军事调遣。在古代落后的通讯系统下,这么重大的消息,皇帝实在难以相信,同时在不了解安禄山具体进军路线的前提下,帝国也实在不知道该如何部署自己的部队。唐明皇大约用了三四天用尽各种方法收集情报,直到18、19号左右,才能彻底确定安禄山反叛的确切消息,也大约知道了叛军此时已经逼近黄河岸边。

可以想像此时的帝国中枢是何等的震动,大约所有帝国高层人员都会彻夜参与皇帝召开的紧急军事会议,探讨当下该如何抵御叛军咄咄逼人的进攻。

唐帝国此时最方便集结的战斗部队,当然是驻守首都的禁军,可问题是,玄宗时期,既是帝国对外赫赫武功全盛的时候,也是帝国历史上最外重内轻的时期,皇帝为了边境战争,将所有的精锐都分布在帝国的边疆,帝国为了首都政治的稳定,对于中央禁军早就放弃了经营。

此时的首都有飞骑、弓广骑和驻扎京城的边兵大约5万左右,问题是这些部队常年不经战事,已经完全沦为仪仗队,战斗力非常低,不足以作为抵御叛军的主力。

因此,帝国此时可以倚赖的主要正规军,集中在青海(河西)、甘肃(陇右)和内蒙河套(朔方)三个军区,这三个军区共有军队23万多,战马5万4千。当然,边军还有沉重的守边重任,尤其是河西和陇右军区,面对的吐蕃是一个早已农耕定居的强敌,他们在帝国西北反复的与帝国争夺着一个个的城池。因此,帝国不想面临叛军还没消灭,后面吐蕃人又打上门来的腹背受敌的被动局面,实际抽调的兵力大约也就十多万。

现在,我们很自然的就能想到帝国的战略思路,我的部队都在遥远的西北,各支部队火速奔赴首都整顿集结,再奔赴前线,还要搭建临时的统一的军事指挥班底,都是需要时间的,怎么也得一个月后,才能形成战斗力。但是安禄山的部队,尤其是其精锐骑兵部队,一个月的时间,足以打进潼关甚至达到长安城了。因此,帝国此刻最最需要的,就是时间!帝国需要在河南前线,立即组织临时防御,节节抵御,尽量的迟滞、延缓叛军的进攻,只需要一个月的时间,来自西北源源不断的精兵一旦得以奔赴前线,就足以与叛军抗衡。

同时,河南的临时防线很有可能无法抵抗叛军精锐主力,那么这也就意味着帝国的生命线——漕运线路将被切断,帝国的补给将面临巨大困难,也就意味着帝国一旦与叛军持久作战,必然陷入不利,帝国必须要反击。自然的,帝国的眼光就会瞄向山西方向,帝国必须要通过山西战场,出敌侧后,反击叛军,从而为正面战场尽快击溃敌军,恢复帝国的漕运生命线提供最大的支持。

因此,一条河南战场节节抵御,西北主力火速回防,山西战场迅猛反击的战略思路就被立即提出来并贯彻实施,基于此,帝国采取了以下战略部署:

一、 增设河南军区,以张介然为军区司令(节度使),镇守开封(陈留)。同时以封常清接任安禄山的范阳平卢节度使,火速前往洛阳,临时募兵固守洛阳,以高仙芝、边令诚为统帅与监军,率领京城的5万“仪仗队”,火速驰援三门峡(陕郡)。

这样,帝国一共组织了三道防线,期冀每道防线可以迟滞叛军约十天的时间,从而让帝国得到一个月的喘息,确保帝国主力得以火速集结到前线。

二、 罢免安思顺朔方节度使,以郭子仪为新的朔方节度使,火速东进以夺取大同;以右羽林大将军王承业为太原太守,固守太原,以程千里为长治分军区司令(潞州太守),就地募兵固守潞州。

帝国在山西三箭齐发,期冀以一到二个月的时间,肃清安禄山在山西的余部,为接下来

反击河北做准备

三、 令河西和陇右各地军镇,除了城堡守卫部队,所有机动部队火速向长安方向集结,20日内必须抵达长安,同时,皇帝甚至下诏要御驾亲征!

关注公众号 关注扁舟听雨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