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坡《寒食帖》丨诗似李太白,书难复为之

点上方绿标即可收听朗读音频▎朗读者李静,《慢声慢读》特约朗读人,慢书房书友。▎朗读原文《寒食帖》往事(三、四段)杨虎-◆ ◆ ◆

03苏东坡是不死的。他离开黄州后,因行色匆忙,随手写下的《寒食帖》来不及收入行囊,被州衙一位杂役暗中收在家里,随即被前来探寻他墨迹的四川蜀州江原县人、时为河南永安县令的张浩以数百两银子的高价收藏起来。

张浩,世居于蜀州江原(今四川崇州江源镇)崇福寺旁。他的祖居叫善颂堂。江原张家本为西汉留侯张良所传下的一个支脉。晋室东渡之后,举家迁移到蜀州。江原当地传说,张家刚从北方迁移过来时,人丁不旺,家业不振,幸亏祖宗一直保留着耕读传家的传统。晴朗的日子,他们牵着家里仅有的一头水牛,汗水淋淋地在田里劳作;落雨的时候,张家的子侄们便由家中一位通晓文墨的长辈率领,在散发着农具味道的南窗下,朗声诵读:伐木丁丁,鸟鸣嘤嘤。出自幽谷,迁自乔木。天上雨云漠漠。张家子弟的读书声从屋里响亮地透出来,回荡在稼禾碧绿的田野上,惊起了河湾里栖息的数只白鹭,在空中翩然回旋。如此晴耕雨读大约三代之后,位于崇福寺不远的张家祖坟上,突然长出了一棵白色的檀木树。这棵檀木树沐风沥雨,数年后便高达四五米。每到春天,枝条上便开满了白花,远远望去,形似一树琼玉。张家人欣喜异常,认为这昭示着张家血脉自祖宗生息的三晋之地散落全国之后,居于江原的这一支即将在蜀地迎来开叶散枝的繁盛局面,从此便自称为白檀张家。果不其然。白檀张家到了张浩父亲张公裕这一代,得益于赵宋王朝的科举制度,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数十载寒窗苦读,一朝金榜题名,得以入朝为官。张公裕为人宽厚,与同事李公择之间常诗酒唱和,颇为相得。也是《寒食帖》机遇巧合,李公择的妹妹恰是苏门四学士之一的黄庭坚的母亲。所以张浩自小便与黄庭坚在一起玩耍。长大之后,张浩虽文名不显,却眼光独具,尤爱苏东坡的诗、词、书三绝。东坡被贬谪在黄州之后,远在京城河南永安的张浩,忧心忡忡地关注东坡的一举一动,当他听到东坡在黄州愁闷欲死,心里大恸,恨不得自己插翅飞到东坡身边,为其牵马执蹬、磨墨铺纸。然而官职在身,乌纱难辞,他常为此夜不能寐,终日唉声叹气:我大宋何以不惜文士如此?从黄州衙门的那位杂役手中得到《寒食帖》之后,张浩爱不释手。他将其精心置放,每次谒览前,都要洗手焚香。多年以来,张浩一直渴望自己能在书艺上有所精进,因此常在公务之余,走访村野,叩问禅院,搜寻街巷间的碑刻,谁知踏遍了夕阳余晖,却每每一无所得。正无限怅惘,却忽然每日里可以亲炙苏东坡手书真迹,真正是大喜过望。

北宋哲宗元符三年(1100年),因母亲去世,正在江原守孝的张浩听说好友黄庭坚因官场人事倾轧,借探亲之名,正在岷江边上的青神县寄情山水,顿时萌生了一个念头:东坡远在海南,不知今生还否能够相见?倘不能再见东坡,这《寒食帖》须得另觅一高人为之题跋,方可珠联璧合,相映生辉。如今天下书艺,世人皆谓苏黄米蔡。米芾自己不熟悉,蔡京为人奸恶,唯有黄庭坚正好!见好友张浩突然驾临,黄庭坚喜出望外。当张浩迎着岷江边的清风,在他面前的石桌上徐徐铺展开带来的《寒食帖》时,黄庭坚眼里闪出了晶莹的泪花。他喜不自胜,于是应张浩之邀,挥笔为其题跋。文曰:“东坡此诗似李太白,犹恐太白有未到处。此书兼颜鲁公、杨少师、李西台笔意。试使东坡复为之,未必及此。它日东坡或见此书,应笑我于无佛处称尊也。”黄庭坚的这一篇跋,一改他以前对老师书法的偏见,转而对苏东坡的诗与书皆推崇至极。其题跋气酣笔健,与苏轼原作可谓是珠联璧合。他认为东坡的这篇书法作品熔冶了前辈大师如颜真卿、杨凝式、李建中等的高明技法,并提炼出了东坡书法前所未有的独特意趣。联想起以前黄庭坚对东坡书法的评价,这则题跋仿佛出自另一位对苏东坡五体投地的欣赏者的手笔。然而细品其中意味,这中间却又饱含了两位绝顶书法家内心多少微妙的艺术思维与人生兴叹啊!黄庭坚目光犀利,他一眼就看出了《寒食帖》那淋漓笔意在起承转合间的特别之处,字体不再是以往的肥厚倾侧,而是大小错落参差,动感十足,随着字形前后变化,许多字看上去笔锋凌然,更具惊喜。

神品本为天赐,岂是人力可求?久经书法三昧的黄庭坚面对这一卷《寒食帖》,长长地叹了一口气:试使东坡复为之,未必及此。青神县本是苏东坡妻子王弗的故乡,处处都留下了二人青梅竹马的痕迹。也许是对东坡太过熟悉,也许在青神的山水间看到了太多东坡的身影,黄庭坚的这段题跋表面上看起来写得非常自然,却又暗含了内心一点微妙的心思,比如他写下的字,竟然要比作为作品主体部分的苏字大了许多。从内容上看,黄庭坚在遵循题跋旧式赞扬了苏字之后,又转而谈起了自己,谈起了自己的书法和苏轼书法的微妙关系:它日东坡或见此书,应笑我于无佛处称尊也。

这里,黄庭坚的评语暗含了好几个层次。他虽然承认《寒食帖》的巅峰成就,但也表露了一点不服气、欲与东坡比高低的意思。作为那时书法界的一时瑜亮,这大约就是黄庭坚内心深处作为一名艺术家,在艺术追求上的那一点微妙的争胜心理吧?每个人都只能在自己的路上收获人生的风景。写这段跋文之际,正是黄庭坚由困顿转向奋发的好时光。同样喜爱书画的宋徽宗登基以后,黄庭坚作为王安石反对派的“前罪”遭赦,得到了监管鄂州盐税的官职。本拟即刻赴任,却因江水大涨不能成行,于是索性乘舟到青神探访亲友,正在潜心揣摩蜀地山水意境的他,恰逢张浩之请在《寒食帖》上题跋,于是悠悠情思都留在了东坡的诗书之后。或许是暗中向自己定下了目标。第二年,也就是北宋徽宗靖国元年(公元1101年)五月,黄庭坚写下了他生命中最重要的作品《经伏波神祠》长卷。这件书法作品惊人心魄。文徵明评其“真得折钗、屋漏之妙”。苏轼和黄庭坚二人早年均学颜真卿,在颜、柳之外,黄庭坚也常临苏字,然而他一直活在苏东坡的影子里。《经伏波神祠》是黄庭坚晚年的代表作,他对这幅作品也颇为自得。他在卷后题道:“持到淮南,见余故旧可示之,何如元祐中黄鲁直书也。”在诗法上标榜“夺胎换骨”的黄庭坚,终于在为《寒食帖》题跋之后,迎来了自己的书艺高峰。

三年后,公元1105年,六十岁的黄庭坚走完了自己的人生历程。在那云蒸霞蔚的天堂里,他该重逢了东坡。两人应该从此摆脱了人间的烦恼,终日把酒临风,逍遥自得地在云雾间论字,在星辰间吟诗吧?04与黄庭坚在青神县盘桓数日后,张浩兴冲冲地带着《寒食帖》向江原祖宅善颂堂进发。朝政日益不堪。徽宗皇帝登基后,对蔡京依旧宠信,让天下有识之士寒心不已。张浩早已有了归乡的打算,此次如愿得到了黄庭坚对《寒食帖》的题跋,内心更下了决心要将它藏之于老屋,让苏东坡和黄庭坚二人联袂而成的这幅珍贵墨迹陪自己度过余生。

公元1100年8月,川西一带正是谷黄秋收的季节。沿着岷江边蜿蜒铺展的官道上,马蹄嘚嘚,走来了终于得以归乡隐居的张浩。为官多年,他不曾“一年清知府,十万雪花银”,简单的行囊里,除《寒食帖》之外,还有一幅仁宗皇帝的飞白书,此外仅诗书一卷,清风两袖。转眼数十年过去,风流倜傥的道君皇帝宋徽宗被金兵掳到了黑龙江五国城坐井观天,张浩也住进了那白檀繁茂的张家坟园。昔日威势赫赫的大宋只剩下了“西湖歌舞几时休”的半壁江山。这一年清明祭祖,张浩的族孙张縯因在朝中担任了秘书省正字,负责管理国家图书典籍及参与编修国史的工作,方得以登堂入室,在老屋深处的一间书斋里得见了《寒食帖》的庐山真面目。暮春的夕照从窗棂中投射进来,洒在面前的墨卷上,黑白交织的字里行间如斑驳着点点碎金。饶是张縯早已见多识广,当他第一眼望去,那碎金间的每一个字突然奔涌起来,如奔马似剑戟般,静默的天地间风声如啸。他内心顿时狂呼不已:“绝代之珍!绝代之珍……”对《寒食帖》的惊鸿一瞥,让张縯就此变得茶饭不思,整日沉浸在苏、黄二人精妙的书法意趣之中。他叹服黄字的峭拔,更倾心于东坡诗书双绝的偶然天成,联想起山河破碎,不禁为伯祖张浩苦心收藏《寒食帖》、保存大宋那一缕文化血脉的痴绝感动不已。思之万千,他决定仿效黄庭坚,在帖上题跋,向后人讲述苏东坡《寒食帖》与自己家族相依相伴的深情故事:却东坡老仙三诗,先世旧所藏。伯祖永安大夫尝谒山谷于眉之青神,有携行书帖,山谷接跋其后。此诗其一也。老仙文高笔妙,粲若霄汉云霞之丽,山谷又发扬蹈厉之,可为绝代之珍矣。昔曾大父礼院官中秘书,与李常公择为僚。山谷母夫人,公择女弟也。山谷与永安帖自言,识先礼院于公择舅坐上,由是与永安游好。有先礼院所藏昭陵御飞白记及曾叔祖卢山府君志,名皆列山谷集。惟诸跋世不尽见,此跋尤恢奇。因详著卷后。永安为河南属邑。伯祖尝为之宰云。三晋张縯季长甫。张縯之后,再次得见《寒食帖》真容的,应该是著名诗人范成大。公元1177年(南宋孝宗淳熙四年),担任四川制置使的范成大奉调回京。在成都待了三年多,他一直忙于公务,无暇饱览蜀地景色。此次回京,他选择了由水路出三峡,首段旅途便是沿文井江顺河而下。

正是“漠漠水田飞白鹭,莺莺夏木啭黄鹂”的五月末,范成大一路马蹄嘚嘚,从成都直趋郫县安德铺(今安德镇),然后抵达永康军(今都江堰市),准备由此抵达蜀州元通古镇行船至江原,然后达新津县,再扬帆东下。在都江堰,范成大登上西门城楼(又名玉垒关),领略了一番杜甫笔下那“玉垒浮云变古今”的万千气象后,于六月初三晚到达了青城山。在山中一处名叫长生观的道观里,他兴致勃勃地欣赏了北宋画家孙太古笔墨奇雄的《味江龙图》,在苍松暮云间盘桓两个晨昏后,进入蜀州地界已是六月初七。那天早晨,范成大从青城山下出发,一路流水淙淙,帆影悠悠,转眼间两岸朝云暮霭,当晚宿于元通镇外圣佛院,第二天抵达江原善颂堂,并在此与张縯在月下把酒临风,促膝长谈。

多年以后,范成大在老家苏州吴县归隐林下,江南的田园风光令他情致盎然:新筑场泥镜面平,家家打稻趁霜晴。笑歌声里轻雷动,一夜连枷响到明。就在那江南暮秋的连枷声声中,范成大铺开纸笔,回忆起了当年放船出川的情景,蜀州元通一带的景色首先涌现出来,那一河碧波在墨行间荡漾婉转:“江水分流,滩声聒耳。人家悉有流渠修竹,易成幽趣。”然后他笔锋一转,写到了善颂堂和张縯:“季长之族祖浩藏仁宗飞白书及……”范成大此行很有可能也欣赏到了《寒食帖》,但出于对张家的承诺,他没有将自己拜谒这幅东坡真迹时的所见所闻所思见诸于文字,给今天的我们留下了极大的遗憾。就在范成大离开之后不久,因世事日益动荡,经慎重考虑,张家便将《寒食帖》深深地秘藏了起来,再也不轻易示人。推  荐  阅  读

《人间温柔》毕淑敏江苏凤凰文艺出版社内容介绍“人生,总会有不期而遇的温暖,和生生不息的希望。”《人间温柔》是国内31位当代散文大家联手写就的一部散发温暖的散文作品。全书共有四章,分别是:“身在无间,心在桃源”——世界的善意;“明月直入,无心可猜”——自我的边界;“不烦世事,满心欢喜”——接纳的勇气;“心有山海,静而无边”——万物的敬畏;作家们在书中谈论亲情、友谊、久别的故乡、逝去的时光,或直击主题,或慢慢铺叙,仿佛告诉我们,既然来到人间,就去努力成为一个温暖的人,不卑不亢,清澈善良。▼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