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建忠 | 调和阴阳治头痛——头痛医案二则
案1 赵某,男,13岁。2002年8月1日初诊。
主诉头痛2年余,时发时止,近一月来每日晨起头痛较重,以右侧头痛明显。经行头颅CT检查、鼻窦CT检查未见异常。纳食尚可,大便调,睡眠好。舌质淡红,舌苔薄白,脉弦缓。证属阴阳失和。治以调和阴阳为法,方用柴胡加龙骨牡蛎汤加减。处方:柴胡9g,黄芩9g,党参9g,桂枝9g,姜半夏9g,茯苓12g,赤芍9g,生龙、牡(先煎)各20g,炒谷、麦芽各12g,生大黄4g,生姜3片,大枣3枚。7剂水煎服。
2002年8月8日二诊:近3天头痛未发,余无不适。舌、脉同前。上方继服7剂。
2002年8月19日三诊:上方服11剂,近来头痛未再出现。上方去炒谷、麦芽,加焦神曲9g、鸡内金9g。7剂,2日1剂,水煎服。
1年后以他病就诊,头痛未再发作。
柴胡
案2 赵某,男,15岁。2003年3月5日初诊。
主诉发作性头痛3年余。患者3年前无明显诱因出现发作性头痛,呈刺痛,持续时间短,20余日发作一次,尚不影响睡眠、学习。今年开学后(2月28日)头痛加重,呈持续性,自觉头痛如裂,如刀割。部位位于头顶正中督脉循行处,自觉疼痛处发热。伴见目眩(视物变远、变小),无呕恶,痛剧时双肩酸软不适,头部及手心出汗。平时无近视,身无发热,纳可,便调。舌体大,舌质淡暗,舌苔白,脉动不宁。自述面部类痤疮样丘疹先自小腿而发,后转至大腿、躯干及上肢,后转至面部,转至面部后开始发作头痛,自述头痛甚时面部丘疹会缓解。口中和,不喜饮。头痛时唇干,但不喜饮。平素喜食偏凉食物,脘腹无不适。证属阴阳失和,肝经风动。治以调和阴阳,祛风通络为法,方用柴胡加龙骨牡蛎汤加减。处方:柴胡12g,姜半夏12g,黄芩12g,党参9g,桂枝9g,茯苓15g,酒军(后下)3g,生龙、牡(先煎)各18g,菊花12g,蔓荆子9g,地龙12g,僵蚕12g,生甘草6g,生姜3片,大枣5枚。2剂水煎服。
2003年3月7日二诊:药后头痛略缓,头热有增,均以下午为甚,余同前。舌质淡暗,苔白欠润,脉弦动不宁。上方生龙、牡改为各30g,加怀牛膝9g、生石膏(先煎)15g,2剂水煎服。
2003年3月9日三诊:患者自昨日开始头痛缓解,余无不适。舌质淡暗,舌苔白,脉弦。为便于服用,遵前法制蜜丸,每服12g,日2次,口服2个月。
2006年12月18日以他病就诊,自述上次服药后头痛未再发。
按:头痛为临床常见病症,儿童以鼻窦炎多见,成人女性以偏头痛多见。笔者临证注意到,8~15岁的孩子容易出现一种头痛,通常发作于前额部或两太阳穴处,也可见于头顶部或全头痛。可以呈昏痛,也可以表现为发作性剧痛。通常头颅CT检查和鼻窦CT检查无异常,脑电图检查可以见异常,也可以见正常。
发作间歇期一般不伴有其他症状,舌象、脉象也可以表现为正常。也就是说,经常无证可辨。考虑到这一年龄段孩子身体和心理的成长较为迅速,头痛可能与成长期引起一定程度的阴阳不谐有关。基于此,笔者治疗这种头痛,常选用柴胡加龙骨牡蛎汤方加减调和阴阳,多能取得很好的疗效。如果患儿因学习原因不能用汤剂治疗,也可用柴胡加龙骨牡蛎汤配制成丸剂服用,较易坚持治疗,疗效亦佳。
《胡希恕伤寒论讲座》:“柴胡剂这类的药与脑系就有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