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燕中 | 黄帝内经讲解之形藏四,神藏五

《素问·六节藏象论篇第九》

“帝曰:余已闻天度矣,愿闻气数何以合之?岐伯曰:天以六六为节,地以九九制会;天有十日,日六竟而周甲,甲六复而终岁,三百六十日法也。夫自古通天者,生之本,本于阴阳。其气九州、九窍,皆通乎天气,故其生五,其气三,三而成天,三而成地,三而成人,三而三之,合则为九,九分为九野,九野为九藏,故形藏四,神藏五,合为九藏以应之也。

一、名家注释

王冰注:“形脏四者,一头角,二耳目,三口齿,四胸中也。形分为脏,故以名焉。”

张志聪注:“形脏者,脏有形之物也。神脏者,藏五脏之神也。藏有形之物者,胃与大肠小肠膀胱也。藏五脏之神者,心藏神,肝藏魂,脾藏意,肺藏魄,肾藏志也。盖五味入口,藏于肠胃,津液藏于膀胱,以养五脏之神气,故以形藏、神藏,而合为九藏,以配地之九野、九州也。按脏腑各六,止五脏藏神,肠、胃、膀胱,受盛水谷;胆乃奇恒之腑,不藏有形;三焦虽主决渎,乃无形之气,而亦不藏有形者也。故以就藏在内,以应九野,九窍在外,以应九州。”

二、天以六六为节,地以九九制会

经曰:“天有十日,日六竟而周甲,甲六复而终岁,三百六十日法也。”这段经文可以这样理解,假设天上有10个太阳,每个太阳当班6天为一个循环,60天这10个太阳的大循环就又回到了甲日,在经过6个周甲就是一年。

这是在讲时间的循环,太阳的运转就是时间的变化,《黄帝内经》提到有六经,即所谓太阳阳明少阳,太阴少阴厥阴,这六经的变化实际上就是一天的太阳的变化,是由太阳的开阖枢形成的。因此,天以六六为节的意思,就是表示太阳做着开阖枢的运动,而且经过这样两个层次的重复就是一年。

所谓九九制会,实际上是讲形,与六六为节的时间概念相对九九制会所讲的则是空间概念。“六”与“九”的关系以前讲过了,是《易经》四象中的太阳少阴,太阴少阳。六为太阴,九为太阳,六九是阴阳关系。经文中首先提到“其生五,其气三”,这个生五是指五行之间的相生关系,五行相生是有时间顺序的,是按照木火土金水的顺序相生。而当经过三次五行相生的循环后就成为一气,这就是所谓的其气三。经曰:“五日谓之候,三候谓之气,六气谓之时,四时谓之岁。”五日是指五行相生为一个循环,古人在炼丹的时候,将炼丹五天称为一个火候,这五日就是经过生长化收藏五个阶段为“一候”,经过“三候”,所谓“三候”就是经过天、地、人三才。天气主生,地气主养,而形成了人气,就成了有生命的气。

经文又说:“三而成天,三而成地,三而成人,三而三之,合则为九。”这个气分别发生在天地人三个部位,在天之天地人成天气,在地之天地人成地气,在人之天地人成人气,三而三之合则为九。总之,无论有多少个三,每个三都是指天地人三才,而这三才的功能就是天生之,地养之,而成人。

三、形藏四,神藏五,合为九藏以应之也

经云:“在天为玄……玄生神……神在天为风,在地为木……”这里所说的神就是道,是事物内部的自然法则。“味归形,形归气”,形是事物的外在形态。

经云:“九分为九野,九野为九藏。”前面讲到的3个三才合而成九,这个九是有形的,所以才可以对应九野。什么是九野呢?九野是来自二十八星宿,古人将天上的二十八星宿分为九分,而称九野。

具体分配方法是:天中央叫钧天,那里的星宿是角、亢、氐。方叫苍天,那里的星宿是房、心、尾。东北叫变天,那里的星宿是箕、斗、牵牛。北方叫玄天,那里的星宿是婺女、虚、危、营室。西北叫幽天,那里的星宿是东壁、奎、娄。西方叫颢天,那里的星宿是胃、昴、毕。西南叫朱天,那星的星宿是觜巂、参、东井。南方叫炎天,那里的星宿是舆鬼、柳、七星。东南叫阳天,那里的星宿是张、翼、轸。

简单来说,将原来天上的二十八星宿的四方变为八方,再加上中央而成九野。同时天之九野对应地之九州,这个九州就是:黄河、汉水之间为豫州,是周王室的疆域。清河和西河之间为冀州,是晋国的疆城。黄河、济水之间为兖州,是卫国的疆域。东方为青州,是齐国的疆域。泗水以南为徐州,是鲁国的疆域。东南为扬州,是越国的疆域。南方为荆州,是楚国的疆域。西方为雍州,是秦国的疆域。北方为幽州,是燕国的疆域。在人对应九窍,就是耳二、眼二、口一、鼻二、前阴一、后阴一。

此外,还对应人体的九藏,什么是人体九藏呢?经文云:“形藏四,神藏五,合为九藏以应之也。”关于什么是“形藏四”和“神藏五”历来争议很大,到目前为止还没有一个统一的观点。我认为,所谓九野实际上是分为4个部分,是指四象,而其中还藏有五星。“形藏四”与“神藏五”的性质是不同的,合而为九藏。两者存在的形式:“形藏四”是指二十八星宿的四象,东南西北4个正方;“神藏五”则是指中央金木水火土五行星的运行。二十八星宿是相对固定不变的,是由恒星组成的,对应人体的形是相对静止的,而五行星是运动的,预示着恒星与行星之间保持着动静的阴阳关系,对应人体是指五脏藏精生神的气血阴阳各种变化。

为了进一步说明“形藏四”与“神藏五”之间的关系,再以四肢经脉为例就更清楚了,“形藏四”对应四肢和四肢上的经脉;“神藏五”则对应躯干上的五脏。经脉外连支节,内连脏腑,表面上看来是四肢的经脉在运行,实际背后的主导气血运行的是五脏。“形藏四”为“神藏五”之标,“神藏五”则是其根本。

再来看看自然界的植物,植物都是由天地之气生成,也就具有了天地阴阳的属性。以中药为例,中药的药效是由其性味决定的,也就是所谓的“四气”、“五味”,“四气”来自于天气,“五味”来自于地之阴。尽管药物同时具有“四气五味”两种属性,但“四气”为其外在的表现,“五味”为其内在根本。“四气”可以对应“形藏四”,“五味”则对应“神藏五”,当“四气”进入人体后,其功能作用在人体外在气的部分,而“五味”进入人体后,其性质直接作用在人身之根本,就是五脏之精,经云:“形不足温之以气,精不足补之以味。”就是这个道理。

总之,“形藏四”是指人体外在之形,此形来自于二十八星宿的四象,“神藏五”是指人体内在的五脏之神,此神源自天空中的五个行星。“形藏四”是外形结构,主静,其用为阴;“神藏五”是指内部能量源头,主动,其用为阳。

四、《伤寒论》与《金匮要略》的辨证特点

《伤寒论》与《金匮要略》来源于一本书,书名是《伤寒杂病论》,两者虽然同出一处但两本书的辨证思想有很大不同。《伤寒论》是采用六经辨证,六经辨证与“天以六六为节”的内容很类似,都是在讲由于日月的运行变化,形成的时间上的阴阳变化,《伤寒论》当中的六经辨证更强调太阳一天的阴阳变化,这点与《黄帝内经》中所讲的六经有所不同。

《金匮要略》则是采用脏腑辨证,对应关系与“地之九九制会”类似,“地之九九制会”是讲五脏之间的空间位置关系,由于空间位置的关系不同而产生的五脏之间相克对峙的关系。也可以说《伤寒论》的六经辨证对应“形藏四”,多反映出阳气的变化;《金匮要略》的脏腑辨证方法对应“神藏五”,多反映出五脏的阴阳变化。这里是从另一个方面来理解两者辨证方法的关系,而关于具体辨证方法的异同点在以后的篇章中会有述及。

本文摘自《闯关记我的《黄帝内经》觉悟之旅》

尊重版权,转载请注明出处。

作者:朱燕中

编辑:釋慧祥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