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要读懂《黄帝内经》,需要学习古代相关知识
开始读《黄帝内经》的时候,很多地方不知所云,而且感觉有很多地方是矛盾的,有时读一段文字要很长时间甚至好几个月。我在美国加州中医药大学教书,好的一面是可以有机会串讲所有经典课程,同时了解所有经典书籍,找到它们彼此相关联的部分,有利于对经典的理解。不利的一面是没有老师可以请教,一切全靠自己,有时我也在想,如果黄帝还活着该多好,他制定的游戏规则,让他来讲再清楚不过了。
学习《黄帝内经》不能只读这一本书,还要学习同一时代的其他相关的古代文化知识,要借鉴不同时代的其他学者的观点。我提出了一个概念称之为“《黄帝内经》的语言”,学习一门学科,首先要了解它的背景,要掌握同一时代的文化知识、科学知识、哲学思想等,我把它们统称为“语言”。《黄帝内经》的语言包括:《周易》(包括先后天八卦图,河图洛书)、古代天文学、古代地理学、古代历法、古代音律、古代人文等。
记得有一次和一个美国学生讨论一个问题,为什么是五脏六腑,而不是六脏六腑呢?除了五脏六腑外,相关的内容还有五音六律、五运六气,在天为六气在地为五行等。
为什么总是“五”与“六”的组合呢?“五”和“六”代表了什么意思呢?看似是一个非常常见的中医名词概念,但要是仔细分析起来还真是很难给出准确的答案。古人是如何认识“五”与“六”这两个数字的呢?先来看看古人是如何认识有阴阳关系的一对数字的。古人计量采用的方法叫做度量衡,记录长短叫度,记录容积叫量,记录重量叫衡。而使用黍米来记录长度,尤其黍米的宽与高长短不同,如果把十个黍米垂直摆成一排定其长度为一寸,把九个黍米横着摆成一排也是一寸。
从这样一个实验可以得出这样一个结论,如果把九和十按照阴阳的方式排列,九与十的度是一样的,但阴阳的性质相反。从一到十的十个数字中按照五行划分,一二属木,三四属火,五六属土,七八属金,九十属水。当九与十具备阴阳关系时,它们的度是相同的,按照这样一个理论,“五”与“六”也具有同等性质。“五”与“六”的阴阳不同,但其“度”是一样的。
以五行与六气为例,地有五行,天有六气,五行中的“火”的形式是一个,性质有君火、相火之不同,《黄帝内经》曰:“君火以明,相火以位。”君火在上,相火主藏,这样五行的度也是六,与六气相应。脏腑也是这样,五脏中的心藏君火,而相火藏于心包、三焦、胆、肾水等。数字蕴藏了很多信息,学习《黄帝内经》也要了解中国古代“术数学”。
例如我们都知道《黄帝内经》与《道》、《易》的关系甚为密切,古人云:“医者,道也。”从术数的角度去理解医、道、易的关系,会有不同的感受。这里从中国古代术数学来分析一下。《周易》是以阴阳为其主线,其基本思想为“太极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八卦定吉凶,吉凶生大业。”易主要是讲阴阳两方面,一分为二,二又分四,四分成八,八再分成六十四。虽然八卦中每一卦都是由三爻组成,当变成六十四卦时,每卦六爻,又成为了阴阳对立。易对阴阳的不断划分的目的,是将一个比较轮廓的阴阳概念进一步具体化,对中医的诊断深入具体,以及治疗都有指导作用。
例如,《黄帝内经》中关于阴中有阴,阳中有阳,或者太阳少阴,太阴少阳等概念,就是来自于“太极生两仪,两仪生四象”的理论。《道德经》曰:“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其所表述的是“精气神”,“精气神”源于天地人三才。
为什么《道》要出现“三”呢?道法自然,自然是物质的自然属性,是有生命的,成“三”就是成“气”,形成循环,有气就有生命,所以“三生万物”,任何事物只要有气,就有生命有循环。从术数的角度来看,“三”来自“二”也就是天地人源于天地,天气降,地气升,阴阳交替循环而生成人。“二”的属性为阴阳,源于“一”也就是太极,“太极生两仪”。《黄帝内经》是阴阳和“精气神”的统一,同时也重视五行学说。
五行的概念从术数学来分析,与“二”和“三”关系密切。五行源于“三才”加“两仪”也就是阴阳,好像2+3等于5。“二”为阴阳源于《易》,“三”应“精气神”源于《道》,“五”应五行。“随神往来谓之魂,与精出入谓之魄”,当神与精各自一分为二,“精气神”之三才就成五行。神与魂都为阳,魂为少阳,神属太阳;精与魄同为阴,精为少阴,魂为太阴。这是从术数学的角度解释《黄帝内经》与《道德经》、《周易》的关系。总之,学习《黄帝内经》涉猎要广泛,知识要全面,不能只局限于一本书,正像《黄帝内经》所云:“夫道者,上知天文,下知地理,中知人事。”
作者:朱燕中
编辑:释慧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