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图)三亚空管人上西沙
1月28日,三亚空管站纪委书记、工会主席王统明等一行4人,带着岛上补给物资从文昌清澜港,分乘“琼沙3号”和“三沙1号”奔赴西沙,经过10多个小时的连夜航行,完成了西沙雷达站春节补给物资任务,驻守人员换岗,同时走访了三沙场站、水警区等驻岛部队以及三沙市政府,加强了军地联系,为下一步工作展开打下了基础。
环球码头是清澜一个水产码头,也叫“海鲜码头”每天下午2点开始渔船逐渐回港,新鲜开始上岸,海鲜市场开始火热起来,人越来越多。
距环球码头3公里处的清澜码头,“三沙1号”正整装待发,前往西沙永兴岛。
登船前在简陋的售票棚办理手续。
乘客等待登船
一对情侣在依依惜别
登船开始
下起了毛毛雨
经过一夜的航行,天渐渐放亮,离永兴岛不远了。
海面上隐约看见的小岛越来越近,这就是永兴岛。
岛上缺水,雷达站通过这口井收集雨水,解决洗漱等生活用水难问题。
驻守人员在翻土准备种菜。
三亚空中交通管理站西沙雷达站
补给人员在西沙停留时间只有几个小时。时间紧,任务重,物资送达雷达站,王统明向驻守人员送来了亲切的慰问,同时了解人员思想、生活状况,察看院内周边环境,走进设备间了解运行情况,到厨房检查冰箱制冷和物品储存情况,详细询问淡水、蔬菜的供应情况,换岗人员在岛上的重叠时间,关心值守人员的困难。
随后,王统明一行走访驻岛场站和水警区,在春节即将来临之际,向部队官兵送来新春的祝福,代表三亚空管站党委,衷心感谢部队官兵长期以来给予空管雷达站的大力支持,特别是在交通、物资困难时的及时帮助。王统明还介绍了近期西沙空管雷达站的建设情况,表示将积极加强军地双方的合作,为“一带一路”服务,为国防建设和地方建设服务。场站领导对三亚空管站的关心表示感谢,对空管近年的发展进步和取得的成绩表示祝贺,强调军民鱼水情,空管场站一家亲,双方团结协作、并肩作战,共同保障飞行安全,维护国家利益,服务国家战略。同时表示将一如既往地支持空管雷达站的工作,在淡水、蔬菜、交通等方面密切合作。
在三沙市政府值班领导,受到了热情接待,王统明介绍了此行的目的,介绍空管西沙项目的相关情况,并就有关情况交换了意见。值班领导表示市政府十分重视空管建设,希望双方多多交流,有困难他们会想办法协调解决。正值海南省两会期间,市领导都在省里开会,他们将把空管此行的情况向市领导报告。通过这次走访,增进了双方的了解和合作。
在西沙雷达站,驻守人员自力更生,自己动手,开辟菜地种菜,一方面物资紧缺之时能自给自足,缓解燃眉之急,另一方面也排解孤岛寂寞。菜地上种了很多菜,青菜长势良好,青瓜藤爬上了支架,有个地方正在翻新土,准备播种。正在椰子树下小憩时,开进来两辆三轮车,是部队官兵帮忙运来了新肥,他们和雷达站值守人员结下了友谊。这些肥土是岛上的工程队从大陆运来搞绿化的,官兵向施工人员讨来种菜。现在的雷达站已是一个瓜果飘香的庭院,椰叶在风中摇曳,木瓜挂满枝头。
西沙雷达自2003年建立以来,西沙交通问题一直是个大问题,依靠军、地支持来实现,每次上下岛都充满不确定性,影响因素太多,上岛人员都要做好长时间滞留的准备,这次也一不例外。受寒潮影响,23日起海上风浪大至10级,琼州海峡和西沙永兴全线停航,致使岛上人员滞留和物资供应紧张。经过多日等待,直到27日得到第二天复航消息,技术保障部书记李小敏与相关部门紧张联系,本来确定28日“三沙1号”人员4个舱位,并准予一辆物资车辆上船。28日一大早人员从三亚赶往清澜港,突然被告知车辆不能上船。经过一番紧张协调,最后时刻货物被批准上“琼沙3号”,人员分乘“琼沙3号”和“三沙1号”分别于17点、18点开赴西沙。经过一整夜的海上航行,两船第二天早上8点和9点到达西沙码头,人员要亲自动手从船上把物品一件件卸下船,时间已近11点。
29日下午补给人员登船返回,是在“三沙1号”起航最后时刻被批准上船,这对驻岛保障人员来说早已习以为常。4人同时上岛,一人值守岛上,3人返回。上岛后,技术保障部书记李小敏就开始联系当天下午的返船事宜,却被告知不能走,要等下一班船。经过紧张协调,得到一张没有舱位的票,直到开船的最后时刻另外2人才调出舱位得以上船,而3人只有两个舱位,有1人要在寒冷的大海航行中度过漫漫长夜。
上岛难,下岛也难。人员上岛都要有长时间准备,上岛人员都也要做好长时间滞留准备。王统明自建站之初登岛至今已经有十几次,有时候一年连续登岛几次,联系到什么船就上什么船,有时乘坐的是部队舰艇。虽然2007年2月“琼沙3号”投入使用,货运能力比“琼沙3号”强9倍的“三沙1号”也于2014年8月下海,但是海上交通仍面临很大的压力,特别是春节将近,大批人员换防、换岗、撤离,大批建设者返乡,交通状况仍十分紧张。
十几年来,三亚空管人依靠军、地力量,以坚强的意志,克服重重困难,完成了发展战略任务。如今,西沙新雷达已经建成,新、旧两部雷达在南海北部发挥着重要作用。想想初期的艰难,看到现在的变化,王统明感到欣慰和自豪,他说:“十几年一晃而过,多少艰难历历在目,或许不久的将来,一颗星星正在南海的上空冉冉升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