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的才是世界的!一个普通白族人的老房子情结

在这里,我想真诚地分享一个我和白族老房子的故事,准确地说,这不是故事,这是我真实的生活,我相信这也许是大多数白族同胞都经历过的生活。

在喜洲一个不靠山也不临海的村庄,我家有一个土木结构的瓦房。坐西朝东,由一方居中的三间主房和两边各自一间偏房组成,俗称民间五凤楼,典型的传统乡村民居建筑风格,在民居里这种布局在当时算是比较讲究的院型。

1983年,经过全家人的艰苦努力和村里最能干的木匠泥水匠老师傅们帮忙,我家的这个房子落成。按照大理白族民间传统习俗,上梁当天,我们邀请了村里的唢呐队到家里演出,敲锣打鼓放鞭炮欢庆落成。在德高望重的亲友见证下,木匠老师傅给年长的爷爷挂上了一朵鲜艳的大红花。然后他们爬上房顶,徐徐升起一根大梁。接着嘴里一边庆贺“从此钉下万年桩”,一边往院子里扔馒头,洒红开水,院子里观望的客人则一边不断大声回应“谢金口”,一边争抢馒头并躲开洒下的红开水。这样的情景在现在的房屋落成仪式上有些部分还仍然在延续着。至今我仍然清楚地记得,每一位家人都因为房子的最终落成而感到幸福和荣耀。而我也在这个房子里度过了人生中最为快乐的童年时光。记忆中,每天跨过家门口流过的那条小河流,虽然很窄很窄,但是溪水很清澈,很清澈。

以后的34年的时间里,伴随着国家改革开放的好政策,村里的经济飞快的发展起来。大概在25年前左右,村里开始出现了第一栋混凝土的新式建筑,接下来这样的房子不断如雨后春笋般出现,再接下来,几乎没有人家再建木头房子,取而代之的是户型不断升级的混凝土房子,越来越多的土木房子被不断推倒并很快换成了清一色的水泥房子……感觉一瞬间,混凝土房子已经以压倒性数量超过了木头房子。

大约5年前开始,我真正感觉到我家的老房子开始给家人带来了失落和自卑。家里来的亲戚朋友或者乡亲,他们中的大多数人都已经把同年代的房子拆除,搬进了崭新明亮的新式楼房。他们也会时不时善意地提醒我应该把老房子拆了,怎么规划怎么规划什么的.....也才从那个时候开始,我逐渐关注这些细微的变化,我发现在大理农村,盖一栋混凝土新式楼房已经在很大程度上成为了成功和时尚的标志,房子越高大越壮观,盖的间数越多则代表了越时髦越成功,而住老房子则意味着守旧和落伍,会受到别人有形无形的奚落和嘲笑。

30多年前承载了我们白族人面子的土木房子如今已经让我们失去了面子。我突然明白,原来我落伍了。

2015年,我正式加入一所美国中学SIDWELL FRIENDS SCHOOL在中国的游学项目,他们的学习项目每年由资深的美国教育专家,汉学家带队,进行实地教学,已经由最初的一个中学夏令营发展成了一个实践教学的学期课程,叫CFS(CHINA FIELDWORK SEMESTER)。也就是说,学生在大理的学习跟在美国是一样的,照样修申请大学的学分,只不过把课堂换到了中国。学生的学习基地在喜洲的喜林苑,其中学习的一个重要内容就是喜洲的白族古建筑。

再后来我们学习项目组又陆续接待了前美国驻华大使博卡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自然遗产评选委员会专家RONALD G KNAPP等社会名流和学者。每一年的几个月学习,我发现美国所有来喜洲的老师和学生们都对那个久远年代中国西南边陲的小镇喜洲能够建造那么多的“三方一照壁”,“四合五天井”,“一进几院”的白族传统民居建筑群落深感敬佩,对体现在白族建筑各个细节的文化理念和工匠精神赞誉有加,如痴如醉。相反,他们对近些年农村雨后春笋般出现的混凝土新式楼房没有多少兴趣……

再后来,出于对白族建筑文化的喜爱和重视,2017年底美国著名的文理学院HAVERFORD COLLEGE邀请学习项目组进行学术交流。我有幸参加,并随后对美国东海岸包括哈佛大学在内的一些学府进行考察学习。

我们轻视和抛弃的东西,为什么外国人这么看重?什么是我们白族的真正特色,什么才真正是我们应该保留和值得骄傲的东西?我开始思考这样的问题。“遍布于大理地区各村各寨的传统白族土木老房子一定要推倒吗,一定就不比新式的混凝土房子宜居吗?老房子有哪些缺点?我们还要不要保护我们的老房子,什么是我们白族的传统精神家园,我们还要不要留下这些老房子让我们的子孙后代能够理解和感受什么是我们白族人的乡愁?

我开始实地走访,我发现在大理各地农村的老房子已经越来越少,甚至很多已经没有人居住,变得荒芜,破败...... 一个有趣的现象是,在一些山脚下的村庄,开始不断有外地人外国人来到大理农村租住老房子,他们租下荒废的宅院后翻盖屋顶,建卫生淋浴设施,修壁炉,养花种草,用心对白族的老房子进行适应现代生活的改造……他们修复的一个个院子丝毫不比混凝土房子逊色,反而成了高品质有情调的生活家园。如下鸡邑,银桥等村落都可以发现他们的身影。他们中有流浪音乐人,书生,有教授,有修行人,有瑜伽师……很多人还有多年旅居欧美的经历,对世界有一定的了解和认识,对白族传统建筑文化充满无限喜爱……他们是因为真正对大理的爱,才离开喧嚣的城市来到我们安静的乡村。

我同样发现在农村,有不少白族同胞在面对老房子和新式楼房两难选择时其实非常矛盾和困惑,他们一方面很心痛要推倒自己刚建了30多年,20多年的土木瓦房,很多房子的木架结构非常坚固完整,多数为当时能工巧匠制作,凝聚了一家人甚至几代人的心血和精力。拆了以后以几千块钱的价格卖到旧木市场觉得很可惜,毕竟这些房子承载了太多的情感。另一方面面对诸如子女成家,互相攀比等社会压力原因才不得不忍痛推倒了自己的房子,重建了新式的楼房。最后,花了重金之后还是觉得不如之前的老房子舒服,甚至懊悔当初不该盲从随大流,为了别人的看法和眼光才去盖了一个千篇一律的房子。从长远来看,也明显丢失了我们白族的传统建筑特色。

我们真正需要一个怎样的房子?

我不反对修建新式混凝土的房子,也不是要大家一定要回去住老房子。关于房子的问题不可以一概而论。现存老房子的情况比较复杂,有些问题又因为现实和历史的原因,真正得到解决还需要很长一段时间。但我想说,有些老房子是不一定要拆了的,也不能再拆了。保护农村的老房子尤其是那些普通的老房子已经到了刻不容缓必须面对的地步了。保护白族建筑文化保护老房子必须高瞻远瞩,一视同仁,不仅重视古老大宅大院保护,也应该高度重视民间普通民居的保护。不仅重视城镇,也应该放眼于周边村落。自上而下,撸起袖子加油干,为白族老房子的保护做出我们切实的行动。

我为自己的白族传统文化充满自信。不到最后一刻,我不打算拆掉我的老房子,这就是我的行动。你们呢?

作者:杨文斗

值班编辑:Dual Weit

法律顾问:杨志锋律师

云南鹏诺律师事务所

白语茶座联系方式:

dv828@qq.com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