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族服饰之男性头饰
前几天发了一条朋友圈,内容是相较于50年代的白族头饰,当代白族男性头是丑的要哭。
大量的点赞,和大量的评论,评论中各种言论都有,但是主要限于地域差异,男性头饰各有不同。
说漂亮的,没有。
我本人长期生活在域外,缺乏感性的认识,并不了解白族男性头饰中各地域之间有哪些不同。好在当代男性白族头饰正在使用中,而上世纪50年代的白族头饰,在影片《五朵金花》中,有大量的影视材料。比上世纪50年代更早,白族男性头饰曾经的模样,或许很难找到影像材料,在白族艺术瑰宝:《南诏图传》、《张胜温画卷》里面有一些官帽,直觉上和民间相差甚远。
当时朋友圈发的图片如下图
自从沐英攻陷大理以后,城区的,坝子里的白族男性一般会以汉服为主要装束,原因很简单,为了提升自己的政治地位,蛮族是不允许科考的,在歧视链的下游。清朝以后更有男从女不从,生从死不从的皇家律法,白族男性想穿着民族服饰,可能要等到棺材里了。
这些天里我找了大量的20年代的老照片,里边的男性大多是汉服,分不出是哪个民族的。
由此是不是可以推论出,上世纪50年代以前,在一些政治文化中心,官方势力和士绅势力集中的地方,比方说大理,喜洲,白族男性一般是以汉服为日常穿着的。
当然在山地,一些化外之地,可以推测有一些民族服饰流传下来,但是我没有找到影像资料。
今年70多岁的赵石铭先生发消息给我:“記得小時(上世紀50年代)當時趕馬人男子的頭巾有藍布的,白布的裹頭,都是很長的,長的有一丈二尺,不是很寬的。裹盤得很漂亮,尤其是青年男子。大概山區的是藍布頭巾,埧區的是白頭巾。如今推想所謂烏蠻白蠻可能是以服飾(尤其是頭飾)為稱,不以民族為分的。男子的衣飾上一般沒有花色的。現在花色卻很多!”
杨利忠老师发消息给我说:据我所知,图三的阿鹏头饰是周城款式,现代版的,而图一图二阿鹏头钸是剑川款的,是上个世纪五十年代版的!
来自周城的网友大黑天发消息给我:图三听老人说是老的头饰,很长一个的,一圈一圈盘上去。现在的是里面有海绵那种,穿戴比较方便,从10年前开始流行。
如下图
我不太了解白族男性头饰是如何演化成上面这种容易穿戴的样式,但是从人类偷懒的角度,还是可以理解的,虽然我并不喜欢中间垫海绵的这种。
我从上世纪50年代所拍摄的电影《五朵金花》中,截屏出四款,当时白族男性所戴头饰。
第一款无飘穗型,在电影中主要是老年人穿戴。
第二款单飘穗型,在电影中穿戴的人数也不少,主要集中在青壮年,图片中角色处于未婚状态。
第三款双飘穗型,电影主角阿鹏哥的头饰。双飘穗型的头饰,有一边长的,也有两边基本差不多长的,主要集中在青壮年。
第四款,这一款是样式与第三款相同,不过两边有绣花,在婚礼上用。
这几款头饰的材质布料,从电影的图片上看,类似于土布,这与当时的生活条件相当,纯棉的白色土布,质地也非常柔软,松松的垂下,随风摆动非常好看。
从电影中也可以看到这几款头饰的颜色,有纯白色,蓝灰色,还有黑色,
是否人们因为颜色和款式来区分地域人群,值得讨论。
图3这一款白族头饰,是上世纪50年代,白族男性头饰双飘穗型的现代版本,这一款头饰的失败之处,是在上世纪50年代的头饰上增加了两边绣花,类似于婚礼上新郎头饰的做法,增加了喜庆和舞台性,同时也因为两边绣花,飘穗增厚不再下垂,使得美感消失。
白族男性头饰,从此沦为舞台上的装饰品,而在生活中逐渐消失了。舞台上的服装又为了追求所谓的舞台效果和所谓的创新,使得白族服装不再有白族文化的韵味。
作者:段伟
值班编辑:Dual Wei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