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方山水养育一方人

白族集中分布的大理地区,空气明净无比,气候十分温和,每年最高温度约27℃~28℃,最低温度约2℃~3℃,平均年温差只有11℃~13℃,气温变化之小,在中国是罕见的,在世界上也不多见,几乎一年四季都是春意盎然。在这样的气候中成长的民族,一定比别的环境成长的民族性情更和谐、更温和,既没有酷暑使人懒散,也没有寒冬使人畏缩,人的头脑变得更加机灵敏捷,这一点,他们和丹纳先生描写的希腊民族非常相象。

大理地区最具特点的是苍山和洱海,它们对白族的文化心理结构的影响可以说是压倒一切的,白族人民的思想文化无不打上苍山和洱海的烙印。
苍山海拔4千多米,长50多公里,号称十九峰十八溪,它尽管显得很高大,但却无半点压抑的感觉,苍山的峰顶往往常年点缀着白皑皑的雪,被誉为“银苍”,是大理“风花雪月”四景中最美的一景。苍山在白族心目中的地位极类似于日本的圣山富士山和朝鲜的圣山白头山,三者皆以白雪为圣,雪山一方面给人以高洁雄伟之感,另一方面又给周边生灵以雪水滋润,使其灵秀雅美。因此,白族人民受雪山的感染滋润,性格显得既高洁崇实,又秀美聪慧。

碧蓝的洱海,是沿苍山脚下沿伸的一个非常美丽的大湖,南北长约42公里,东西宽3~9公里,湖中散布着金梭、玉几、赤文几个大小不等的岛。平时碧水蓝天的洱海,在太阳光的照射下,发出灿烂的光华,令人心旷神怡。白族人愉快与活泼的本性,爱好干净的生活习惯,很大程度上是导源于洱海的气象万千的风姿和素洁的水质。

大理的湖光山色素有“银苍玉洱”的称誉,它有点像中国内陆被称为天堂的杭州的湖光山色,但气势上是不一样的,杭州是秀美,大理则是壮美。在苍山洱海之间,旅游上享有盛名的游览区也很多,如蝴蝶泉、凤眼洞、三塔、观音堂、清碧溪、玉带云、将军洞、天生桥、团山、金梭岛等等,这些风景区旖旎的风光,非常迷人,让人留连忘返。

在这样的地理环境下,白族人绝少有沉重的思想,他们喜欢快乐,喜欢讲一些轻松有趣的故事和神话,天性中就有一种孩子般的好奇和感悟力,任何令人敬畏的神明传入洱海地区都立即世俗化和有趣化。我们看到,在一个个的白族本主神话中,神明变成了凡人,上有父母,下有妻室儿女,和常人一样有喜怒哀乐。我曾亲眼见到几个白族本主的塑像,那神态,世俗气息很浓,全没有神明应有的端庄仪态。即便如密教这样极为阴森的宗教,传入白族地区后,其阴森肃杀的一面也被彻底抛弃,留在白族地区的是充满柔美和平的观音的形象。

所以,在白族的气质中,没有强烈的东西,他们更多的是祥和、是理性、是儒家式的风格。在他们的文学作品中,也缺少史诗般大起大落的作品,这种风格导源于他们善良的性情和优美的环境的结合,可谓是一种内外的统一。因此,他们平和而有智慧,但却不是一个尚武好战的民族,所谓“滇西(白族)出文人,滇东(彝族)出武人”就反映了这种状况。

在这样的环境中,这个民族的心态,特别具有一种艺术性,一种纯正的品味。他们尚白的习俗在苍山洱海间的柔媚和平的环境中产生了。白总是和整洁、纯正联系在一起,“白”即不象“蓝”那样幽深,也不象“红”那样突出、鲜明、猛烈,它给人一种大方而不显耀,谦卑而不畏缩的感觉,它是表现型的,但不矜夸。在这样的环境中居住的民族,他们应该是白族,他们只能是白族。

在大理,苍山的白,云彩的白,天空的明净,都给人一种爽心悦目的感觉,你在这里将发现,白色是最富有艺术和魅力的颜色。自然而然谁在大理都会对“白”采取一种审美的心态。

白族人的精神活泼可爱,充满了乐观精神,这一点,在电影《五朵金花》中表现得淋漓尽致。在他们的性格中,有几个特征是十分明显的:首先是爱好审美的特征。每发明一件东西,不仅倾注了他们的全部才思,他们的爱,而且力求艺术化,尽善尽美是他们的一致特点。1974年,李约瑟参观古滇国的青铜器,曾大大惊叹:“我走遍了世界上所有的大博物馆,还从来未见过如此生动的青铜艺术品!”他们即便做一件件小小的摆设,也喜欢在细小处下功夫,剑川木匠的精雕细刻是整个西南闻名的。他们活泼而充满乐观的精神使他们不仅有发明和制造器物的天才,同时也有文学上的禀赋,说话文雅,文笔细腻,作品追求平和而恬静的情调。

其次是力求简单化,避免复杂、古怪的东西。他们做事,都很少繁文缛节,思考问题也是直进式的,比如白族学者赵式铭在20世纪初说的一番有大眼光大气魄的话:“今日云南的现象,人口是渐渐的多了,人类的欲望是渐渐的奢了,……外国的势力是渐渐的大了,若不开些大大利源,怎么能生存在世界呢?”[1]。真是好议论!这种人类生存战略式的价值观是西方学者通过几个世纪的痛苦代价才在本世纪中叶以后参悟到的道理,居然就被式铭先生如此鲜明、生动而简洁地说出来了,这就是白族直进式思维的典型例子。在白族地区,盛大繁琐的宗教典礼是不多的,代之而有的隆重的场面就是聚在一起,大吃一顿美味佳肴。他们交友也是喜欢轻松的风趣和朴素的风格,极少搞歃血结盟之类的繁文缛节。

再其次的一个特征是对大自然具有敏锐的感受力,这是贴近大自然必须具备的条件。我们从南诏时期的作品中,就看到从那时起白族人民已经表现出对自然的强烈印象,这不仅体现在人们留下了很多对花草、山水、树木表示出深深感受的诗句,而且还体现在地方志书中留下了大量描写地理、山川、城镇、物产以及许多其他自然知识的内容,显示了白族人民爱好自然、研究自然和考察自然的民族特征。

南诏时期留下来的那些描写大自然的诗句真美!例如南诏宰相杨奇鲲尽情讴歌大理石的诗句,就表现了对大自然的由衷的赞美心情和敏锐的观察力,南诏王和清平官还经常欣赏日月星辰及其运行,观察星回现象和冬去春来,表现了对自然美的热烈之爱。甚至《南诏中兴二年图传》和大理国《张胜温画卷》中也对自然风景进行了非常精心的描绘。说明他们具有观察自然的特别兴趣,这些都是白族具有从事科学活动的优秀品质的见证。

白族中有一点十分明显,即白族中涌现出的科学家都是一些著名的文学家,杨士云用诗歌记述了他的全部科学成就,李元阳则在散文中描述了他发现的一些自然现象,李滮也是一个著名文学家。在白族学者的作品中,理智地记述自然现象与诗意的诗歌和散文交织在一起,反映了这个民族在科学与艺术上同时具有非凡的资质。

最后我们要说的一个特征是兼收并容的风格,一些白族群众往往既信佛教,也信本主、道教、儒教等,一个寺庙里同时供奉着孔子、老子和释迦牟尼的现象在白族地区相当普遍。任何宗教文化进来,都不会被视为异端,各种民族的各种价值观也不会受到敌视.洱海区域附近民族众多,然而这些民族和白族却从不发生冲突,似乎他们和陌生人、外来民族是天生的朋友,对陌生事物有天生的亲近本领。与汉族相比,白族对思想的多样性的接受是很突出的。

正因为白族的文化中没有封闭的因素,这里成为文化交流的最好的场所。所以中国的科学技术往往是通过白族地区传到国外去,国外的科学技术成果往往又是通过白族地区传到中国,成为中外科技交流的最重要中转站之一,并在生动的交流过程中极大地促进了白族地区科学技术的蓬勃发展。
(作于1994年,发表于1997年)

转载于 <洱海区域的地理背景与白族民族特性的关系>李晓岑

本文白语茶座仅供大家参考学习, 用于其他途径责任自负。

作者:李晓岑

值班编辑:zanx piep

法律顾问:杨志锋律师

云南鹏诺律师事务所

白语茶座联系方式:

dv828@qq.com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