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曲最美-鸿雁带书
聆听《鸿雁带书》
铮铮拔动的三弦,肆意敲打在心坎上,摄人心魄的唱腔,一字一泪,如诉如泣,酸涩凄美,无比苍凉……一位幽怨的白族女子,在漫长的守望中,伴着无尽的哀愁,在无尽的思念中,浅泣着无边的苦楚。
白族传统本子曲《鸿雁带书》表现的是一位白族女子,因丈夫为了全家的生计远走他乡,托鸿雁带信给丈夫倾述离愁别恨的无限伤感。全曲由问信、寄信、五更曲、十更曲等章节组成,具有较强的艺术感染力,全曲贯穿着妻子对丈夫切肤断肠的思念。该曲曲调扣人心弦,从头至尾笼罩着浓浓的悲切怜悯,听者无一不动容,无一不沧然泪下。
一次次聆听,眼角一次次湿润,喉间一次次哽咽。听了一次又一次,哀愁也就在心头越积越厚无从渲泄,浓郁的惆怅令人愁肠百断。我从词曲中听出了阿妈那一辈,甚至阿妈的阿妈那一辈白族女子的苦,她们的苦是无法用语言表达的,她们的苦是用血泪浸泡出来的,只能独自一个人默默地承受。她们那一辈中,许多女人丈夫远行他乡,她们独自在家侍奉公婆、抚养儿女、和睦邻里、奔波生计,长年累月盼望远行的男人及早归乡,经年守候远行的男人快些回家。
鸿雁带书,那只是一种美好的心灵寄托。在外的男人在何方?是饱餐还是饥寒交迫?生病是否有人照料?这些都不得而知。而一辈又一辈远行的白族男子,或遇到瘟疫客死他乡,或受不了相思煎熬之苦变了心流落他乡,或在回家时遭受抢劫一贫如洗不能回乡,或受到惊吓打击变疯变傻难以回乡。在那音信全无的年代,却更加苦了在家守候的妻子,她们青丝变白发、少妇熬成婆,可对丈夫的爱始终坚贞不变。最后魄归山林终究都没有等到远行的男人回家,那是何等的情!那是何等的苦!那是何等无可奈何的怨!
一曲《鸿雁带书》尽将这些情愫表现得淋漓尽致。三弦节奏从宛如潺潺流淌清澈无比的山涧小溪,到突遇暴雨混浊不清徘徊不前的突变,让人有一种难以言表、难以忍受的情绪随着旋律上下沉浮不能自己。曲调随着情感的变化从轻诉到倾诉再到哭诉,一段唯美凄凉、从心痛到心碎到心死的情缘,饱含生离死别的幽怨,伴随着涤荡灵魂的演唱,载着前尘来世的无奈,如留不住的行云,如拦不住的流水,在由耳畔缓缓沁入心脾,在眼前随风徐徐飘散……
花香香在花技头,恋你恋在心里头。一曲《鸿雁带书》从古至今,唱出了白族女人的多少离愁与别恨,使多少内心空寂的白族女人从词曲中得到了抚慰,使多少白族女人心中无尽的忧伤情愫得到了渲泄,又使多少白族女人从中找到了情感归宿和灵魂寄托,也使多少人深深地被震撼了。但只有这样,丈夫远走他乡的白族女子,才能在漫长的岁月里抵拦着寂静与愁苦,在期待中熬过一天又一天,一年又一年孤苦无依的日子。难得祖先留下这宝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让我们这些后世子孙得以永恒地继承,并让我们的心灵也有了一次又一次彻彻底底的洗涤。静静地聆听,暖暖的情缘会在心中永驻,直到永远,悬浮的心终究会随着音乐缓缓落下,淡淡的辛酸也会随着乐曲缓缓落下。
突然明白原来曲中相爱的男女在现实中生离,在感情上却没有死别,可他们那样的生离有时比死别还要痛苦百倍千倍。在这首悲剧性的爱情山花词曲中,恋歌变成了悲歌,可爱情悲歌其实就是最纯最真最久远的恋歌,也最能引起人们的共鸣,牵动着相爱的人的心。《鸿雁带书》倾诉或者哭诉的内心真挚的情感,在歌声中得到了充分流露;并已成为白族青年男女倾吐心声、互诉相思之苦的一个活生生的载体而被代代相传。聆听《鸿雁带书》,一种超越生死看穿人间世俗的情感由然而生,也深切地感悟当时白族青年男女恋情发展到极致,往往就是一种生死恋。就像《鸿雁带书》词曲里表现的一样,双方的感情深沉而执着,真挚而热烈,优柔而缠绵,直至生生相依、至死不渝。
视频中汉语字幕为白语汉语意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