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燕中 | 什么是针刺的补泻?

《素问·八正神明论篇第二十六》:“岐伯曰:写必用方,方者,以气方盛也,以月方满也,以日方温也,以身方定也,以息方吸而内针,乃复候其方吸而转针,乃复候其方呼而徐引针,故曰写必用方,其气而行焉。补必用员,员者行也,行者移也,刺必中其,复以吸排针也。故员与方,非针也。”

《灵枢·官能》:“泻必用员,切而转之,其气乃行,疾而徐出,邪气乃出,伸而迎之,遥大其穴,气出乃疾。补必用方,外引其皮,令当其门,左引其枢,右推其肤,微旋而徐推之,必端以正,安以静,坚心无解,欲微以留,气下而疾出之,推其皮,益其外门,真气乃存。”

一、名家注释

杨上善注:“员之与方,行针之法,皆推排针为补泻之。平按:‘排针’《素问》作‘非针’,王注云:‘所言方员者,非谓针形,正谓行移之义。’检本书《知官能篇》,经云:‘泻必用员,补必用方。’与此不同。杨注云:‘员,谓之规,法天而动,泻气者也。方,谓之矩,法地而静,补气者也。泻必用方,补必用员,彼出《素问》,此是《九卷》方员之法,神明之中,调气变不同故尔。’据此,则方员之义,一言其法,一言其用,不必执也。”

二、什么是针刺的补泻?

释字:补者,《说文解字》:“完衣也。”《急就篇注》:“修破谓之补。”泻者,《玉篇》:“倾也。一曰泻水也。”

补与泻在针刺过程中应用相当广泛,任何穴位都有补虚泻实的用法,补泻的方法用于各种中医的治疗方法中,而针刺的补泻有其自己的特殊性。在具体谈补泻方法之前,我们先来了解一下针刺所处的环境。针刺要穿过皮肤,在皮下有脂肪层,中医称之为白肉,在皮肤与白肉之间也称之为腠理。接下来是肌肉层,中医称之为赤肉,赤白肉之间也称之为分肉。然后达到骨头。而经脉行走于其中,前面我曾经谈到过,经脉位置比较深,是一个纵向行走的、粗大的血脉系统,包括了现代解剖学中的动脉和大的静脉。而无数小的血脉从大经脉中别出,在内连接脏腑,在外则连接各种组织,最后到达皮肤。大的分支也是纵向流行的称为经别,小的分支是横向流行连接皮肤的称之为络脉。当针透过皮肤后,就是在这样一个环境中。针刺的目的是得气,而放血的目的是得血,针刺是刺穴位,放血是刺络脉,两者是不同的。但有的时候针刺的时候局部也有出血,原则上说是不好的,这种情况有时又很难避免,尤其是在针刺多血少气的穴位,例如,井穴就很容易出血,这些穴位相对皮肤很薄,血脉系统丰富,针刺时要格外小心,尤其是拔针时要尽快采用止血措施,防止出血过多而耗气。所谓针刺得气,这个“气”与精化气有关。正常来说,在阴阳平衡的情况下是不需要人为补泻的,所谓

阴阳平衡就是五腧穴穴位的局部,脉外之气按照其五行的属性正常流动,脉内之血则与脉外之气保持平衡。所谓异常,是指阴阳气血的平衡失调,对于针刺方法来说,主要是通过调整脉外之气来达到调整气血的阴阳平衡。而对应放血疗法则是通过调整脉中的血来调整脉内外的气血平衡。

在了解针刺补泻的具体方法之前,我们先来看看针刺补泻的原则。

本文摘自《闯关记我的《黄帝内经》觉悟之旅》

尊重版权,转载请注明出处。


作者:朱燕中

编辑:釋慧祥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