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建忠 | 辨舌论治慢性鼻窦炎体会

慢性鼻窦炎属耳鼻咽喉科临床常见病、多发病,也属难治病之一。西医治疗以抗炎和改善、恢复鼻窦引流为主要原则,但至今无法解决鼻腔-鼻窦内环境的重建和功能的恢复,远期疗效欠佳。慢性鼻窦炎属中医“慢鼻渊”范畴。中医治疗慢性鼻窦炎较西医有着明显的优势,尤其是在鼻腔-鼻窦内环境的重建和功能的恢复上,占有绝对优势。但中医疗效取得的前提是明确辨证,只有方与证相符,才能取得较好疗效。而临床辨证时,经常会遇到部分患者伴随症状较少,舌象、脉象无典型表现,致使不易辨证,甚或无证可辨。面对这一难题,部分学者主张“辨病论治”,使用专病专方治疗。笔者经多年临床研究和体会,认为辨舌论治不失为一较佳途径,临床疗效明显好于辨病论治。今介绍如下,希同道指正。

一、舌苔厚腻,清化湿浊为主

《先哲医话》:“脉有不凭则凭于舌。”

部分慢性鼻窦炎患者,除鼻塞、脓涕、头昏痛、嗅觉减退等表现外,别无他苦,脉象也无特殊表现。舌象呈厚腻苔,或黄或白,舌质可呈暗红、淡暗、淡胖等表现。对此类患者的辨证,笔者单从舌苔入手,从湿浊论治,治以清化湿浊为大法,佐以升清,同时随证尚可佐以温化、运脾、消导等法。用方每选甘露消毒丹、苍耳子散合方化裁。

案1 患者刘某,男,38岁,干部。2006年8月9日初诊。患慢性鼻窦炎3年余,多方治疗不效。诊见:鼻塞,脓涕量多,嗅觉减退,头昏头痛,咽干痰多,纳食尚可,大便欠爽。舌质暗红,舌苔黄白厚腻,脉象弦缓。舌苔厚腻,湿浊无疑,治以清化湿浊,稍佐升清通窍。

处方:藿香12g,白豆蔻(后下)6g,薏苡仁15g,滑石(包)18g,通草3g,石菖蒲9g,黄芩12g,连翘15g,浙贝母12g,射干12g,蝉蜕9g,辛夷(包)9g,白芷9g。每日1剂,水煎服。

上方服5剂,鼻塞、脓涕明显减轻,舌苔见减。接服18剂,症状全部消失,舌苔转薄白,大便也转正常。嘱饮食清淡,戒除烟酒,注意摄生。如有“感冒”,及时中药治疗。

按:甘露消毒丹一方,出自《温热经纬》一书,为治“湿温时疫之主方”。王孟英在书中明确指出,选用本方的关键指征是舌象,“但看病人舌苔淡白,或厚腻,或干黄者,是暑湿时疫之邪尚在气分,悉以此丹治之立效。”《医方概要》称本方“苦辛芳淡宣解三焦表里湿热之邪”。笔者在慢性鼻窦炎的治疗中,抓住舌苔厚腻这一表现,径用本方,疗效似远较他方为捷。正如本案处方,常用加减法中,多加辛夷、白芷升清通窍,且以薏苡仁、蝉蜕、通草三药取代茵陈、薄荷、木通三味。

二、舌苔薄少,养阴清热为法

选用甘露消毒丹的关键指征是舌象。

部分慢性鼻窦炎患者,除局部症状外,可见舌苔薄少,舌质多见暗红,而伴随症状中可以没有任何阴虚表现,脉象也不一定见到细脉。对此类患者的辨证论治,笔者多依据舌象,从阴虚入手,以养阴清热为大法,佐以升清通窍,或佐以活血化瘀。用药首选玄参,用方每用取渊汤方化裁。当然,如见舌质淡嫩等阳虚表现者,则治以温化为法,非本法适应证。

案2 患者尚某,女,28岁,会计。2007年5月28日初诊。患慢性鼻窦炎10余年,中药或西药治疗多能见效,但终不能痊愈。诊见:鼻塞,脓涕量多,失嗅,前额昏痛,余无明显不适。纳食、睡眠好,大小便调。鼻窦CT片示“全组鼻窦炎”。舌质暗红,舌苔薄少,脉缓。从舌论治,治以养阴清热,佐以升清通窍法,方用取渊汤方加减。处方:玄参15g,当归12g,柴胡9g,浙贝母12g,辛夷(包)9g,栀子9g,桔梗9g,蒲公英15g。每日1剂,水煎服。

上方服5剂,鼻塞、脓涕、前额昏痛俱见减轻。上方去栀子,玄参改为18g,接服10剂,诸症渐不明显,嗅觉也见好转,舌苔转薄白。加生黄芪12g,继服7剂,已无不适。嘱隔日1剂,继服7剂停药。2007年11月15日因“感冒”后鼻塞、黄涕3天再次就诊,投以桑菊饮3剂痊愈。患者反映,自上次停药后近半年来鼻窦炎未复发。

按:一般认为,阴虚脉象必见细,但临床也并不尽然。本案除舌苔少外,症状和脉象并不支持阴虚,局部辨证尚可辨为湿热。但治疗无视阴液不足,不用养阴药,疗效往往不显,并且可能越治越重。取渊汤方出自《辨证奇闻》一书,原方由当归、玄参、辛夷、柴胡、贝母、炒栀子六味药组成,重用玄参、当归,轻用辛夷。后世医家治鼻渊多有推崇本方者,但往往玄参、当归减量而用。笔者临床体会,本方用于舌苔偏少患者有良效,但用于其他类型鼻窦炎往往无效。

三、舌苔薄白,益气升清为法

部分慢性鼻窦炎患者,舌苔基本正常,舌质多见淡红、淡暗,或稍见淡胖,脉象多见和缓,或弦缓,或沉或细等。对此类患者,经常无明显证象可辨,笔者多从清阳失升论治,以益气升清为大法,稍佐降浊之品。用方每选用益气和血补气汤方化裁。舌苔厚腻,经清化湿浊,舌苔转薄而鼻窦炎未痊愈者,也多接以本法治疗。

案3 患者张某,男,8岁。鼻塞、流涕半年余,鼻窦CT片显示“双侧上颌窦炎”。经中、西医治疗效果不显。诊见:鼻塞,涕多或黄或白,清涕后鼻塞可暂缓,余无不适。纳食尚可,

大便日1次。生长发育一般,体质稍偏瘦。舌质淡红,舌苔薄白,脉和缓。鼻属清窍,赖清阳上走。今鼻窍不畅,浊阴停滞,清阳不得上走。治以益气升清,佐以降浊,方用助阳和血补气汤加减。处方:生黄芪9g,当归6g,白芷3g,防风1g,升麻3g,柴胡3g,蔓荆子6g,炙甘草3g,黄芩9g。每日1剂,水煎服。

上方服5剂,鼻塞、流涕稍有减轻。黄芩减为6g,接服7剂,鼻塞、流涕进一步减轻,呈间歇性。生黄芪改炙黄芪12g,继服7剂,除早晨起床后有少许黏涕外,余无不适。嘱上方2日服1剂,继服7剂停药。

过于注重对方剂的琢磨,使我们在临床上经常坐井观天,管中窥豹。

按:本案舌象正常,除局部症状外几乎无证可辨,这类鼻窦炎患者临床并不少见,笔者体会,似以学生为多。遵“清阳清窍”理论,采用益气升清降浊法治疗,多见佳效。助阳和血补气汤方出自《脾胃论》一书,原方由香白芷、蔓荆子、炙甘草、当归身、柴胡、防风、升麻、黄芪8味药组成,主治“服苦寒药太过,而真气不能通九窍”之眼疾昏花不明。笔者移治慢性鼻窦炎,远较苍耳子散加减疗效为好。本方用药关键在于剂量不宜大,煎煮时间不宜长(一般8~10分钟即可),同时注意掌握好升清和降浊的配伍比例。

四、结语

自《黄帝内经》指出:“胆移热于脑,谓之辛鼻渊。鼻渊者,鼻流浊涕不止也”以来,历代医家从未停止过对鼻渊的研究。但时至今日,慢性鼻窦炎(鼻渊的一部分)的治疗仍属临床难题之一。对于临床医生以及患者来说,探索实用而高效的辨证论治方法无疑是重要的和迫切的。从舌论治,较易掌握,也符合临床实践。当然,慢性鼻窦炎的治疗也远非这三种类型可以概括,笔者临证也并非死守这三法。本文只是示人以规矩之一,圆机活法,全在医者。

本文摘自高建忠老师《临证传心与诊余静思--从张仲景到李东垣》

尊重版权,转载请注明出处。

作者:高建忠

编辑:釋慧祥

(0)

相关推荐

  • 千古一方,鼻塞,流涕,打喷嚏,首选她!

    鼻病现代来分,大概急慢性鼻炎,过敏性,萎缩性,鼻窦炎,甚至鼻癌等,但是中医从症状来分,比如以鼻塞,流涕,打喷嚏等分辨,寒热虚实,进行辨证治疗.有的问有没有统治方,今天我就来告诉你还真有一方可以统治鼻病 ...

  • 高建忠 | 辨脉论治痤疮的体会痤疮

    痤疮,属中医"肺风粉刺"范畴,好发于发育期青年男女面部及胸背等处,有碍美观.传统中医理论认为,面鼻属肺,肺与大肠相表里,痤疮的发生主要由肺经血热,上熏头面,肠胃湿热,蕴结肌肤,以及 ...

  • 舌痛、牙痛上火难受怎么办?高建忠老师用增液汤治舌痛、牙痛

    有这么一位患者,男,70岁.2011年高建忠老师看病.患者的主要问题就是持续性的牙痛.舌痛,十几天好不了,口服抗生素.中草药及"齿痛消炎颗粒"等中成药,牙痛.舌痛不减,近5日反增干 ...

  • 高建忠 | 临证谈治发机先

    笔者曾跟随杨建屏老师学习,见杨老治疗失眠,每每投以血府逐瘀汤,恒收佳效.然而细心检查患者,有明显瘀血之征者绝少.笔者临床,也常以活血化瘀方药屡收奇效.如治一久咳不愈患者,投以血府逐瘀汤原方,四剂即咳止 ...

  • 高建忠 | 辛苦寒温治鼻渊——鼻渊医案一则

    张某,男,6岁.2008年3月18日初诊. 近20余天来鼻涕黏浊量多,白天时有咳嗽,纳食欠佳,大便偏干.舌苔后半薄腻,脉象缓中夹弦.证属湿浊内滞,肺胃不清,治以清化肺胃之法.处方:苍术6g,黄芩6g, ...

  • 高建忠 | 温胆汤也可治阳痿——阳痿医案一则

    一男体壮,36岁.本当年富力强,无奈勃起不能,性事几废.经友人介绍求治.自谓遍求名医,服补肾之品无数,越治越痿,信心全失.问及其他,饮食乏味,脘腹不畅,大便不调.视其舌质偏红,舌苔白腻,切其脉象缓弱. ...

  • 高建忠 | 通阳化气治尿频——前列腺炎医案一则

    温某,男,51岁,农民工.2007年10月17日初诊. 患者近3年来尿频.尿急.尿等待,有时尿痛,诊断为"前列腺炎",经中.西医治疗效欠佳.诊见:尿频.尿急.尿等待,夜尿5-6次, ...

  • 高建忠:难治性耳鸣辨治体会

    耳鸣属耳鼻喉科临床常见病,也是难治病.长期严重的耳鸣,给患者带来很大的痛苦,同样也困扰着医者.由于其发病机制尚不明确,临床缺乏特异性治疗手段,耳鸣仍属西医耳科三大难题(DDT)之一,西医治疗耳鸣病无特 ...

  • 中风后遗症当首重治郁---高建忠

    一.中风后遗症患者多郁 治疗中风后遗症,很多书中多用补阳还五汤,但临床应用时经常会碰到疗效不好的情况.笔者在临床用逍遥散方作为治疗中风后遗症的第一方,疗效会显著提高.道理很简单,就是中风后遗症患者多郁 ...

  • 高建忠:东垣尊古法立新方治腰痛

    李东垣<兰室秘藏·腰痛门>中载有如下一案: 川芎肉桂汤 丁未冬曹通甫自河南来,有役人小翟,露宿寒湿之地,腰痛不能转侧,两胁搐急作痛,已经月余不愈矣.<腰痛论>中说:皆为足太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