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燕中 | 五腧穴的适应证
《灵枢·本输第二》:“黄帝问于岐伯曰:凡刺之道,必通十二经络之所终始,络脉之所别处,五俞之所留,六腑之所与合,四时之所出入,五脏之所溜处,阔数之度,浅深之状,高下所至,愿闻其解。”
一、俞穴、腧穴、输穴的异同
《黄帝内经》中关于“腧穴”的“腧”字有3种写法,“俞、腧、输”。释字:俞者,《说文解字》:“空中木为舟也。淮南氾论训。古者为窬木方版以为舟航。”腧者,《玉篇》:“五藏腧也。”《集韵》:“五藏腧穴。”《正字通》:“方书灸法,腧穴在嵴中,对脐名开寸半。”输者,《说文解字》:“委输也。委者,委随也。委输者,委随输写也。以车迁贿曰委输。亦单言曰输。引申之,凡倾写皆曰输。”
“俞”字在《黄帝内经》中的意思有两个,第一,泛指所有的穴位;第二,是五腧穴的俞穴。“腧”字在《黄帝内经》中的意思也有两个,第一,是背腧穴(注:“腧”也有使用“俞”的);第二,穴位。“输”字在《黄帝内经》中的意思有3个;第一,运输的意思;第二,以痛为输;第三,穴位。
这三个“俞、腧、输”字共同点都有俞穴的意思,而且还都指五腧穴的俞穴。不同点是“俞”的本意是水中空中的木舟,是指水运,在经文中主要特指俞穴,尤其是五腧穴中的俞穴。“腧”的本意是特指五脏之腧,五脏之精化气在背腧穴。腧字左边是个月字旁,也是说明是指五脏的腧穴。“输”字本意是指运输,是用车来运输,应该走土路而不是水路,因此,经文当中经常用于脾的运输作用。在特指穴位的时候主要适用于“以痛为输”,也就是我们常说的“阿是穴”,当然也代表其他的穴位。
从另一个角度来看,也充分说明针灸穴位的特性包括了水运的五腧穴、路运的阿是穴以及五脏之精直接化气为五脏的背腧穴的意思。当然,《黄帝内经》中很多地方是混用的,这也说明了穴位功能的多样性。
关于五腧穴名字的来源,也许不少人认为是出自《黄帝内经》,其实经文中没有明确使用“五腧穴”这个概念。而在经文中经常使用“五脏五俞”,“六腑六俞”这样的词汇。这里有两个问题,第一,用字不一样,今天所用的“五腧穴”的“腧”与经文中用的“五俞”的“俞”用字不同,尽管其意思相同。第二,由于五俞穴不是只有5个,因为六腑有6个腧穴,是由五腧穴加上原穴构成,因此,使用“五俞穴”这个名字,显然是不准确的。所以后世医家在使用这个概念的时候,换了一个字,用“腧”代替了“俞”字,而统称为“五腧穴”,也是我们今天所用的名称。不过这里还是应该强调,五腧穴不是指5组穴位,六腑有6个俞穴,这样“五”与“六”的搭配也才符合脏腑的阴阳关系。
本篇经文的标题就是《本输》,是指本于输的意思,前面说了“输”这个字是指用车来运输,力量比较强,疏通性也很大,因此本章标题的意思是本于五腧穴的同时,又要强调以运输、疏通为穴位的功用特点。
二、五腧穴的适应证
《黄帝内经》中没有明确提出五腧穴的适应证,而在《难经·六十八难》中却很清楚、完整地提出了五腧穴的主治,经曰:“井主心下满,荥主身热,输主体重节疼,经主喘咳寒热,合主逆气而泄。”这是中医经典著作中唯一的一次,比较全面地介绍五腧穴的主治。虽然具体地介绍了其主治症状,但是没有详细解释其原因。正是由于对五腧穴的主治原因不清楚,也就很难准确把握其治病的根本机理,后世医家已经很少系统使用这些理论了,如果还有使用的部分也就是“荥主身热”,“合主逆气而泄”这样一点点内容了。五腧穴理论应该是《黄帝内经》中最重要的针灸穴位理论,经文用了几乎整整两篇来介绍,应该是《黄帝内经》中有关针灸穴位部分中讨论最为详尽的,因此应该对五腧穴有一个比较完整的全面的剖析,这对于针灸的学习和实践意义很大。表4-3-1是就我本人对五腧穴的认识进行的总结和整理。
表4-3-1 阴阳经五腧穴适应证的关系表
从表4-3-1可以看出,阴经和阳经五腧穴的五行属性不同,但适应证是一样的。以荥穴为例,阳经的荥穴五行属水,其性寒,其主治为“荥主身热”比较容易理解,阴经的荥穴五行属火,但主治也是“荥主身热”,这是为什么呢?经典中的很多问题如果不思考清楚,中医就很难服人,好像中医都在自圆其说,不但不科学,连逻辑性也谈不上。
五腧穴具有五行属性,这是五腧穴不同于其他穴位的一个很重要的原因。不仅如此,由于有阴经与阳经的不同,因此在阳经上的五腧穴有阳的特性,在阴经上的五腧穴有阴的特性。这样五腧穴就有了阴阳、五行的双重属性,也就是天地阴阳的变化和五行相生相克的生长化收藏的变化,这也是天地人的全部属性。为了弄明白五腧穴的阴阳五行的理论关系,以中药和针灸穴位做一个对比。
先来看看中药是如何治病的。中药之所以能治病的原因是因为中药具有四气五味的偏性,用四气五味的偏性来纠正人体阴阳五行的失衡所形成的偏差。中药的“四气”是天之所生,其性质与天气相同,即:寒、热、温、凉四气;“五味”是地之所生,其性质源于地阴,即:酸、苦、甘、辛、咸五味。中药就是通过其四气五味来调整人体的寒热虚实的不同变化,药物的四气是针对人体寒热的,药物的五味是针对人体虚实的。
由于五腧穴具有阴阳五行的特性,因此五腧穴也可以用于对应四气五味。“四气”为阳之五行,虽然表现为“四气”,但由于土气不独主时,所以四气也具有五行关系,它们是寒、热、温、凉、平五性。五腧穴中对应阳之五行的“四气”是阳经上的五腧穴,也就是手三阳与足三阳经上的六俞穴,其对应关系见表4-3-2。
表4-3-2 阳经五腧穴与四气对应表
“五味”为阴之五行,对应阴经上的五腧穴,五味的功能是酸收、苦坚、甘缓、辛散、咸软5种,调节五脏之精的生长收藏。五味这5种功能,也应该同时是阴经上的五腧穴的功能。其对应关系见表4-3-3。
表4-3-3 阴经五腧穴与五味的对应表
还是以荥穴为例,阳经荥穴五行属水,其气寒,其用为清阳分之热,清在天之热。而荥穴在阴经五行属火,其味苦,苦能坚,作用于五脏之精,以藏精闭气。由于精化气生热,精气闭藏则生阴,因此苦坚使其精闭藏,指清热从其本。举一个不一定非常恰当的例子,在火上做饭,由于火过大,或者蒸煮时间过长,锅里水已减少而出现热象,这时候有两种处理方法,第一种是加凉水以清气分之热;第二种是关小火以去火热之根。阳经的荥穴如同在热锅里加凉水以从上、从气分清热,阴经的荥穴如同关小火以断其热的根源,清热从其本。
荥穴是清热的例子,再举一个温阳的例子。例如经穴,阳经五行属火,火之阳性为热,治疗气分有寒,阳经的经穴可以温热散寒从气分。阴经的经穴,五行属金,金之五味为辛,辛之用为散,其主要作用机理是开精化气,辛散水湿,帮助五脏之精化气,温阳从其根。再举一个生活当中的例子,冬天屋子的门窗关闭不严,墙壁屋顶四处漏风,因此屋里很冷,如何温暖整个房间有两个办法,第一,在屋子里使用空调之类的加热器来散热,热气可以驱寒,但这样的方法是暂时的,一旦这些加热器关掉,寒气马上就会回来。而且这种温热的方法只能温暖空气,比较表浅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第二,是关闭所有门窗,而且要加大密封程度,同时在地板下,或者墙壁内加暖气,这种方法是从其根本解除寒凉的问题,要在密闭基础上,加大开精化气的力度。阳经经穴的功能就好像是加热器以增加气分的热,阴经经穴的功能作用在精上,加大精化气的力度,从根本上温阳祛寒。两者目标是一致的,但是作用途径不同,一个是从阴的角度治疗,另一个是从阳的角度治疗。
总之,阴阳经相同的五腧穴,它们的功能是一致的,治疗角度和方法不同,阳经作用在调气,阳经五腧穴对应天之气,即寒热温凉四气,所谓调气就是调节在气分的寒热;阴经作用在调精,阴经五腧穴对应地之五味,即酸苦甘辛咸,所谓调精是调节藏精与精化气的平衡,酸苦味补阴用于藏精,辛甘味补阳用于化气,咸味居中软坚柔精。
五味入五脏首先归其所属脏腑,酸入肝收敛肝阴,养肝血,酸作用于其他脏腑也是滋阴敛阳;苦入心坚实心阴,安心神,苦味作用于其他脏腑也是坚阴降阳;辛入肺散肺中寒湿,补肺气,辛味作用于其他脏腑也是辛散寒湿,促进精化气。甘入脾缓脾土之气敛,补脾营,甘味作用于其他脏腑也是缓和因寒郁而急;咸入肾软化寒冰之坚,防止因寒凝而坚,咸味作用于其他脏腑也是软坚散结。根据这一理论,肝经的井穴、大敦穴敛肝阴藏血,心包经的荥穴、劳宫穴安神,脾经的俞穴、太白穴缓敛藏营,肺经的经穴、经渠穴散肺中寒湿藏气;肾经的合穴、阴谷穴软水中寒冰藏精。
本文摘自《闯关记我的《黄帝内经》觉悟之旅》
尊重版权,转载请注明出处。
作者:朱燕中
编辑:釋慧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