变美的代价、迷人的危险──几千年来,化妆品潜藏的中毒危机

「美」到底是什么?人的长相美丑,有一定的标准吗?如果向任何一位明理的人提出这个问题,所得到的答案应该都是:「长相美丑没有一定的标准啊,见仁见智,各有所好嘛!」这个答案看起来言之成理,但是如果我们拿出一张上面有两位长相悬殊的人的合照给人看,请他挑出照片中比较好看的那位,那么,任何人的选择却又几乎都是一样的。这又怎么解释呢?

可见,大多人心目中长相美丑的那把尺,其实是差不多的,只是没办法用语言来解释清楚而已。

长得好看并不只是悦目而已,根据研究,外型好看的人,比较会受到别人的善待,在职场,情场上也比较有利。因此很自然的,人如果有办法改变自己的外貌,而受到更多人欢迎的话,大多数人都会这么做的吧?这就是为什么近年来,所谓的「医学美容」大行其道,有许多的演艺人员,公众人物,以至于庶民百姓,不分男女,也许为了维持职业生命,也许为了寻求自信,也许为了保持爱情,不断地想方设法在自己的脸上,身上做文章,造成了市场的蓬勃发展。

「医美」算不算是正经的医学,或专业医师应不应该去跟美容师抢工作,算是一个见仁见智的哲学问题。要正确的回答这个问题,基本上就是要看,我们把不把「丑」定义成一种「病」。

在新闻媒体上,经常可以看到医美客户与医美医师双方间的争端,以至于诉讼。这些新闻如果有附照片的话,通常具有相当的娱乐性,因为大家可以在自己心里做法官,裁判一下,到底医师是不是真的把客户从貂蝉变成了东施,罪大恶极?还是客户原本就是猪头,就算被卡车撞了也不可能更糟?事实上,想要提升自己的美貌度,在任何一个时代,都有它一定的代价。从很久以前开始,化妆与美容,就造成过不少医学上的问题。

人类把自己变美的技术,起源甚早。考古学上可以稽考的美容技术,上溯至文字史之前的古代埃及。古埃及人,不论男女都化妆,唇膏跟眼影是属于必备,后者通常是绿色的,涂在上下眼皮。眉毛跟睫毛膏相当常见,是黑色的。有些女性,会把乳房涂上蓝色颜料,乳头点上金漆。这些颜料当中,通常都含有具毒性的矿物成分。

从古埃及王后娜芙蒂蒂的胸像,多少能推敲当时女性化妆的重点以及对美的想象。

从古埃及王后娜芙蒂蒂的胸像

古埃及化妆盒

从古希腊一直到罗马帝国的女士们,会把含铅的白粉,抹在脸部以及体表,造成白皙的感觉,另外也经常使用蓝色的颜料,来描画自己头脸上的静脉,让它们显得更清楚。就算在那么古早的时代,各种化妆美容的用具以及化合物,已经相当的丰富而多样化,它们所制造出来的效果,即使用今天的眼光来看,也显得十分的时髦。

铅粉的主要成分,是一种盐基性碳酸铅,因为颜色非常的白,并且附着力强,抹在皮肤不易脱落,所以自古就是美容圣品。这类的产品,并不只有古希腊罗马的爱美女子在使用,中国古代有个成语:「洗净铅华」,意思是说将脸上的脂粉全部洗掉,比喻人由绚烂而归于平淡。这「铅华」就是化妆用的铅粉,可见古人的爱白审美观与用品取向,在东西方是有志一同的。

洗净「铅华」就是化妆用的铅粉,从此成语中可以看出来中国古人爱白的审美观与用品取向。

洗尽铅华

用铅粉来美白的习惯,甚至不限于女性。

中国东汉末年,魏晋之初的贵族帅哥何晏,以容貌绝美、好打扮的男神形象著称于当世。「世说新语」记载,因为何晏的皮肤实在太白皙,让皇帝怀疑他其实是偷抹了白粉的关系,所以就在炎炎夏日,故意请他吃热汤面,想看看他出了汗冲掉白粉的样子。没想到,大汗一出,用毛巾一抹,何晏的脸反而越发的白皙,真是经得起考验。

在西方利用抹粉来让自己变白的手法,盛行不衰,一直到中世纪的欧洲都很常见。中世纪的许多女士们,甚至会故意的定期放血,造成贫血,来让自己显得更苍白一些。

十八到十九世纪间,女士们对于「白」的追求,进入了新境界。这里面有个很有趣的心理因素:在当时的社会,大家普遍的认为,凡是「淑女」,是不应该从事劳力的工作的,因此也不该有机会晒到太阳。因此,苍白到近乎透明,才是淑女的表征。

英国都铎王朝伊丽莎白一世时期(1533-1603)的女性化妆风格,其中白色的粉底即是以铅为原料。

都铎王朝伊丽莎白一世时期(1533-1603)的女性化妆风格

有些历史学家认为,当时由于肺结核太过于盛行,因此肺结核所导致的苍白皮肤,嫣红双颊,以及晶亮眼睛,反而成为一种美的流行。有些激进派的爱美女士,甚至会服用少量的砷化合物(砒霜),引起中毒,来造成类似的病态美效果。

十九世纪的英国,在维多利亚女王执政之后,美容风气稍被遏制。因为维多利亚女王公然宣布,女性过度的化妆,是一种「不规矩」的表现,尤其腮红跟口红,更是过分的放荡。至于女王本人的圣容长得如何?据说很不怎么样,从 0 分到 10 分的美貌指标尺上,大约居于 2,3 分之间,而且显然从不化妆。

大英帝国维多利亚女王(1819-1901)

所以,在维多利亚在位的那段期间,英国的仕女们,不得不将化妆术转入地下,偷着擦少量的化妆品,或者改用其他的撇步。当时的美眉们,有时会采用一种变通的办法,她们在走进一间房间见人之前,会先猛咬自己的嘴唇,再用力捏自己的双颊,让它们充血,来制造红润的效果。

上述这些涂涂抹抹的美容圣品,大多以矿物为基底,含有大量的毒性成份,如铅,汞,锰,铜,砷,硫等等。可想而知,长期使用之后,必然会导致中毒。只是在文艺复兴之前,欧洲并没有象样的医学观念,因此也鲜少有关于美容导致中毒的文字纪录。到了十八世纪,现代医学开始萌芽,化妆美容则方兴未艾,这些因化妆品造成中毒甚至死亡的病例,就渐渐的被注意到了。

甚至到了现在,化妆品中的有毒成分,也并未完全的绝迹。

人的爱美没有止境,光是拥有一张白皙俊俏的面孔,很多人还是不能满足。漂亮的脸孔,若是没能搭配一对动人的大眼睛,岂非美中不足?尤其是女性,拥有超大的瞳孔,一向被认为具有魅惑诱人的效果。日本漫画中的漂亮女生,确实都有着大到离谱的瞳孔,而且现代女性争相配戴有色的隐形镜片,可为明证。古代的女性没有隐形镜片可用,若想要变成大眼珠女,这工艺就不像在脸上涂脂抹粉那么简单。

有一种植物叫作颠茄,它是茄科草本植物,全株有毒,包括叶以及果实。主要的有毒成分包括阿托平,东莨菪碱,以及莨菪碱。这些成分的药理作用,是抑制神经系统的乙酰胆碱,对人体的毒性甚大。史上有过不少人因误食颠茄的果实而死,并且从很古代开始,它就有被用来做成毒药害人的纪录。

古装宫斗剧中的毒物颠茄

颠茄

未达致死剂量的颠茄,会让人体产生诸如瞳孔放大,视力模糊,心跳过速,头痛,潮红,口干,排尿困难,口齿不清,走路不稳,意识混乱,幻觉等等「抗乙酰胆碱」的症状。这样的剧毒,也被爱美人士看上了,加以利用。由于它会造成瞳孔放大,所以在文艺复兴时期的欧洲,就流行用来制造眼药水,供当时的美女以及非美女们使用,点在自己的眼睛,自力救济制造大眼珠效果。

当时因为频繁使用这种眼药水而中毒的女性案例,也屡见不鲜。

历史事实证明,人类的想象力与创造力没有极限,尤其是在为了增进自己的美貌,或是想象中的美貌时,更是将它们发挥得淋漓尽致。在古代,还没有真正的医学之前,人们就已经为了改变自己的肤色,增添面貌的色彩,在体表涂抹各种有毒物质,而制造了不少医学问题。

近代医学启蒙之后,人们更开始懂得利用种种药物,毒物的生理作用,出奇制胜,增加自己变美以及中毒的机会。到了现代,随着医学技术的成熟普遍,我们终于拥有工具,可以更为彻底的改变我们的外貌,医学美容也就应运而生。

然而,有一件事不会改变,就是不管在哪个时代,想要得到美,都是要付出代价的。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