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中学教育10年,这位老师把“什么样的学生能取得好成绩”讲得一清二楚 …

在学习这件事情上,我们已经走过了3个时代——天赋红利时代、资源红利时代、努力红利时代。

天赋红利时代,是指在几十年前,中国教育缓慢复苏、教育资源匮乏、教育市场尚未形成的时代。那时候,能够在学校取得好成绩的往往是一些比较聪明、有天赋的中学生。

资源红利时代,是指随着中国经济、社会的发展进步,部分区域的教学质量得到提高,教育资源不平衡的时代。在这个阶段,一线城市和重点高中的中学生占尽优势。

努力红利时代,就是资源弱势的小城市、县城学校为了应对大城市优质资源寻找到的突破口的时代。军事化管理、高压教育、题海战术等在学校开始流行,而最早进入极限努力模式的学校和中学生,确实获得了红利将勤能补拙的力量发挥得淋漓尽致。

而现在,三种红利带来的边际效益正在递减,而新的、可用的红利就是学习策略。

学习策略,指的是能够提高学习效率的思维方式和学习方法。通过调整思考方式、学习理念、学习习惯、学习行为和学习辅助,我们能够取得更好的学习效果。

也就是说,谁越会学习,谁就越能学得好

书中有一个核心观点:学生应该“以自我为中心去学习”

什么意思呢,就是孩子不应该天天围着学校的课程设置转,不应该完全被老师和家长的安排牵着鼻子走,而是要自己掌握主动权!把学校、老师、家长、还有课堂、教辅统统当成自己可利用的资源和工具,根据自己的需求充分调动起来!

这个观点,听起来有点“大胆”,毕竟咱们经常教育孩子的是;上课认真听讲、紧跟老师的思路、认真完成作业……

这些我们通常认为孩子应该养成的“好习惯”,难道有错吗?今天我们就节选了书中“以我为学习中心”的部分,与大家分享 ...

统一的课程进度、学科安排、作业量……

学校几乎包办了孩子所有的有效学习时间

在我国,中学生们要按照学校统一安排的进度上课。比如数学,初一的学生需要完成有理数、一元一次方程、二元一次方程组、不等式与不等式组、相交线与平行线等内容的学习;高一的学生则必须拿下集合、初等函数、三角形、数列等难点。

不仅学年、学期的进度有总体框架,每月、每周的进度也有精密计划。一周内的前两节数学课要学完等差数列的基本公式和变形,后三节数学课则要完成基础测试和复杂题型的总结。

如果有学生没赶上进度——上课没听懂或者请了病假,老师会催促着他们找空余时间自学跟上,又或者会主动帮他们补习——这是中国老师辛勤敬业的表现。

总之,你必须按照学校安排的统一的进度去学习,基本不允许有例外情况发生。

每个学科分配多少学习时间也被学校严格规定。在上课时间,学生按照课表上课,比如今天有一节英语课、一节语文课、两节数学课……自然,每个学科的时间分配也就固定了。

空闲的时间也会被巧妙地定下来。班主任会召集所有学科老师开会,分配学科时间,以此给学生安排作业量。

由于作业经常是超负荷的,仅仅完成全部作业就会占据学生几乎所有的课余时间,所以在课程之外,每个学生每天学哪个学科,要学多长时间,也会被老师间接地包办下来。

作业类型基本也没有学生自我选择的空间。老师会统一布置作业——通常会很多,班级里每个人要完成相同的练习作业。有些是学校老师自行编制的题目,有些则是从外部购买的教辅书和试卷。

不论哪种情况,练习作业通常是按标准编制的——一部分基础题,加上一部分中等难度题、中高难度题,最后加一两道高难度压轴题。不论你是班级里的第一名还是第五十名,你都要完成这样的作业。

其他项目,比如背诵、改错、计划制订等,也是类似的做法,都在围绕着学校和老师的安排进行。显然,绝大部分学生的学习是被学校和教师安排着的。

那么,为什么会形成这样的局面呢?

学生围着学校转,

这种模式便于教学管理,成本低……

主要是为了教学管理上的方便。当所有人按照统一的进度学习,老师和学校就轻松了。学校在中心位置不动,学生们围着中心点转。在这种模式下,学校和老师的教学负担降到最轻,而学生的负担却由此加重,同时学习效率降低。

这种做法成本最低。每个人都知道,如果进行个性化学习,那么学生的学习效率就会提高——正在给一个60人的班级上课的老师们也知道。学习知识点用一对一模式,而进行讨论和辩论的时候则变成4~6人小组,显然比60人的集体教学更有效。

然而按照现有的教育条件,这样的模式几乎是不可能实现的。因为受到资源的限制——资金、场地、教师数量等,目前所执行的以学校为中心、所有学生围着学校转的模式是成本最低、最有可行性的。

还有非常关键的一点,是学校认为学生的自主学习管理能力太差了,必须经受外部管理。如果放手让学生自主学习,校长和老师们会担忧,如果学生的自我规划能力太弱怎么办?如果学生太懒散怎么办?如果学生自己找不到正确的学习节奏怎么办?年轻的学生身上有太多的不确定性,所以绝不能把学习的管理权交到他们手上。

因此,根据现有条件,学生的学习似乎天然应该围绕着学校进行。

不过真的如此吗?

学校中心模式的局限:

不够灵活自主,学习效率低

让我们一起来看几个现实中的学习场景,这都是我与学生交流时观察到的真实案例。

比如我昨天晚上刚背了英语单词,按照艾宾浩斯记忆遗忘曲线,今天早自习就要赶快复习一下,否则就进入快速遗忘阶段了。但如果老师规定今天是语文早自习,或者统一默写数学公式,那我就没有选择了……

我刚学完一个数学单元,已经做了很多题了,来不及整理,晚自习时想要把那些题目好好思考、整理一下,做个结构化之类的。

但老师又发了几张新的试卷,要想做完就必须做到晚上12点——搞军事化管理的学校一般作业都特别多——于是我就没时间做旧题整理了。这样不就相当于被迫低效学习了吗?

很明显,如果单纯地将学生放到以学校为中心的轨道上运行,那么就会出现大量类似于上述案例的低效学习情况。

如果学校的课程体系做得较为完善,那么不适合学生的教学活动会略微减少,但永远不可能达到完美。因为学生内心在想什么,大脑处于何种状态,基本上不可能被外界即时监控到,也不可能获得及时调整。

试想一下,60名高中生在学习三角函数的基本变化,其中有一名学生在完成练习时发现自己基础很差,连勾股定理的计算都不清楚,因而有大半练习不会做。

此时,老师能否立刻感知到这名学生不适合做现有练习,然后给他重新布置一些关于勾股定理计算的复习题呢?这是不可能的。只有学生自己才有可能做及时调整。

学习高手的思维:以自我为学习的中心

学校、老师、课程、作业、教辅……都是供自己灵活调度的资源

学习高手有很多类型。有些人纯粹因为先天智商太高,不需要精密的学习方法,按照普通人的方式随便学学也就学好了;

也有些人曾经就是普通人,但由于掌握了正确的方法并不断地努力学习,最终变成了学习高手。在这里,我们主要看一看后一种高手是怎样学习的。

假设在一所二流或者三流中学里,有一名擅长高效学习的优秀高中生叫作卢标,他是怎样学习的呢?

在高一上学期开始时,卢标选择进行高一数学必修1课程的预习——尽管数学老师没有要求预习。与此同时,化学老师布置了预习的作业,但卢标直接无视了。因为在他的学习体系里,对于某门课程是否应该预习有自己的标准。

在课堂上,卢标有时会非常认真地听课,有时又会完全不听课,自己看书或者写作业。他有时在看课本,有时在看老师发下来的资料,有时又会把课本和资料扔到一边,去书店买回3~5本教辅书,每本教辅书都看一点、做一点,然后留下大量空白——看起来每本教辅书都有很大比例的浪费,但这是他独特的教辅书使用方法

课后,老师布置了海量的作业,以至于大部分学生根本无法按时完成。在写作业之前,卢标先整体性地浏览了老师布置的作业,并且判断其中一半左右的作业过于简单了,对他来说是没有意义的——而他的判断通常是正确的。于是,他选择忽略这部分作业,只进行中高难度题目的练习。

在一段时间里,卢标制订计划进行物理学科的集中冲刺,将所有物理题型按照结构化方式整理,深入挖掘物理的学科逻辑,想做到透彻理解。

为了达到这个目的,在同一时间内,他将语文、英语、数学等学科的学习时间压缩到最短,仅仅保证上课听讲和完成作业,甚至连作业都没有全部完成。而在另一段时间里,他又会选择进行英语阅读理解的集中冲刺,在几天或者一两周的时间里高强度地大量练习,这样他在物理等学科上的学习时间就会主动减少——这称为脉冲策略。

在章节结束后的复习阶段,老师习惯于发海量的练习题作为复习手段,但卢标选择回顾自己整理的笔记,不以老师布置的练习题为中心,而以自己做的知识点与题型结构化为中心。他对老师布置的题目采用“分层处理”的技巧,大部分题目看而不做,小部分题目动手做完并深入理解后,整理到自己的笔记本上。

卢标的学习便是这样以自我为中心进行的。学校、老师、课程、教辅资料、作业,都只不过是他的工具和辅助资源。这些辅助资源环绕着他,根据他的需求随时变化,做到自由取舍。

真正的学习高手,就应该向上面的假想人物——高中生卢标——那样学习。在他的学习世界里,他便是学习的中心,一切资源都随他调动,依据他的需求或进或退、或增或减,十分灵活。

尽早培养孩子的自主意识和能力:

越是高手,越需要自主;年级越高,越需要自主

总体来说,以学校为中心的学习模式,比较适用于那些不那么愿意学习、对学习没有什么想法的学生。由于基础学习意愿和学习习惯的不足,这些学生无法进行有效的自我规划和调整改善,他们需要一种强大的外力去束缚和规范自己,逼迫自己认真学习。而越是优秀的学生,越需要以自我为中心,进行自我学习规划、执行和调整。

这一规律广泛地呈现在我国的教育体系里。

优秀学生相对缺乏的县城、三四线城市里,学校往往采取高压的军事化集中管理模式——典型的学校中心模式;而在二线以上城市的重点中学,管理逐渐变得人性化,对学生的施压减少,给学生的自主空间变大,逐渐向学生中心模式微调。

到了人大附中、上海中学、深圳中学、华师一附中、成都七中等国家级重点中学里,学校对学生的约束就进一步缩小,学生的自主学习空间进一步扩大,基本上呈现出学校——学生双中心模式,或者直接为学生中心模式。

具体表现为,对于那些有想法、愿意进行自主学习管理的学生,学校会与其沟通放权。

比如,学生觉得老师讲课的节奏和自己的不匹配,想自己学习,大部分老师会同意;如果他想集中学习一段时间的数学,暂时不做语文作业和英语作业,并有理有据地提出这样对自己的学习最有利,老师也不会拒绝。只要老师知道你是真的在学习,而不是在故意偷懒,基本不会为难你。

总之,学习的中心应该是学生自己,而非父母、老师和学校。越是高年级的学生,所学的知识难度越高,学习压力越大,他们也就越需要以自我为中心进行学习。

在我国的教育环境中,最好是学生在高中阶段已经具有完善的自主学习和自主管理能力,而为了达到此目的,倒推回去,学生在初中阶段就应该开始大量的自主学习试错和修正,在小学阶段应该具有初步的自主学习管理意识。

在此过程中,老师和家长最好能成为学生有力的学习教练,一点点地指导学生如何进行自主学习管理,学会以自我为中心安排学习计划、执行和调配学习资源。如何安排学习是一种权力,而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便是一场权力的交接。老师和家长应当逐步让位,而学生当如年幼的君王继位一般逐步掌权。

当然,如果学生在小学、初中阶段并没有进行自主学习管理的尝试,那么从高中阶段开始也来得及。

越早地意识到学习要以自我为中心,学生就能越早地进入高效学习中。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