参天之木,必有根;环山之水,必有源。世界上天地万物,都有根源,寻根是人类的本性,无论帝王将相,还是庶民百姓,均有血缘家族,枝派门宗,辈分不乱,有史可证。孙中山先生《三民主义》论族谱:“族谱记述中华民族由宗族的团结,扩充到国家民族的大团结,这是中国人才有的良好传统观念,应该加以利用。”元末至正年间(公元1341-1368年)兵燹战乱,烽火四起,民不聊生,德里张氏始祖仲文公、及两弟仲武、仲昆公避兵东迁,仲文公避兵徙居永宁县金门川德里村(俗呼北里村)立族,后仲文公年老,思亲心切,返同祭祖,不幸而殁,葬于雁羌村先茔。德里张氏立祖仲文公配党氏为一世祖,为永宁张氏南门。仲武公迁居永宁县大明村立祖,为永宁张氏北门,本门张氏立仁美公为始祖,仲武公为二世祖,南门一世和北门二世为同辈也,后世以此类推。仲昆公东迁洛阳邙山岭失考。德里张氏自同至永,已历二十五代,后裔逾万,人丁兴旺,英贤辈出,功绩卓著,声名显赫。九世论公,明万历三十八年庚戌科进士,荣登仕途,累世为官,官至四川巡抚,著《暑凉谷集》、《言兵事疏》等;其子鼎延,明天启二年壬戌科进士,清顺治时官至兵部侍郎,身居高官,念念不忘乡亲,时永宁穷乡僻壤,山岗薄田,收入甚微。体察民情,将永宁土地分为竹水川岗坡五类,陈奏朝廷,减免赋税,使百姓世代受益,永人蒙恩称颂,感恩戴德。顺治十年,告老还乡,与礼部尚书书法家孟津亲翁王铎共同刻石《琅华馆帖》,后纂修《永宁县志》、《张氏家乘》,给后人留下了宝贵文献,建立了不可磨灭之功勋。洛宁解放后,十九世逢溪公首任洛宁县长,后调任中国医药公司武汉分公司党委书记等职;陕西省公安厅副厅长张敬贤等。张氏族谱经时代变迁,兵荒马乱,丢失殆尽,平日祭祖,主要靠神祗,神祗大部分年久褪色,字迹不清,再往后推,困难重重。今逢盛世,族人提出纂修家谱,本次修谱始于2003年春,原计划三年完成,实际不是自己所想象,边远的山区,以及其它村庄亲族闻讯,带着神祗家谱前来交底、登记。反之,德里村的张氏家族稳稳不动,有的连面也见不了。见面一问,皆曰:1964年除四旧时,被当做四旧全都化为灰烬。由于时代更替,家谱神祗字迹模糊,页面腐烂,这也是正常的,但大多数支系没有遗留神祗这就难办了。这样能说他们不是德里张氏后裔吗?对照现存家谱和古碑,仍有部分支系中间断代现象严重,多数是十五六世以上全然不知。只有遵照资料,一一排列在家谱之后。如果发现古碑、家谱要马上补续。图片有的年久,原物已毁,现存的实物已录。再者,本家谱原收录女性,因女性资料不全,以及版面有限,不能详及。撰修家谱,实非易事,新修家谱,望我族老幼慎为保存,常加研读,新增后辈,后世叙之,以免再次断代,造成无本之木,无源之水。寄情后者,勤奋努力,自强不息,做一个无愧于张氏先贤后裔。谨此为序,可做警世之钟,给以常鸣。
德里张氏联谊会骨干成员在张氏家庙前合影(右侧第二为张延贞)
德里张氏联谊会骨干成员合影(正中为张延贞)
作者简介:张延贞,陈吴乡德里村人,德里张氏三门十八世孙,1933年1月出生,1956年毕业于河南新乡师范学院,曾任陈吴乡中教导主任,中学一级教师。历任德里张氏联谊会会长、洛宁县姓氏文化研究会理事。2003年春,与张泽武、张振卿等骨干组织成立了“德里张氏联谊会”。2005年3月,组织实施修缮德里张氏家庙,改德里张氏三门家庙为德里张氏总家庙,并在家庙为“张氏始祖”、“二世祖”、“三世祖”树碑;在张氏祖茔树立《张巡抚墓文物保护碑》、《四川巡抚张公(张论)神道碑》,并建立碑楼;在凤翼山张氏支茔树立《张兵部墓文物保护碑》、《兵部右侍郎张公(张鼎延)神道碑》,并建立碑楼;2007年春在张氏家庙前廊下建立《张氏修祠树碑捐资功德碑》两通。2011年纂修德里《张氏家谱》(三门)。为家族修祠、树碑、修谱诸项事宜,不辞辛劳,德高功著,深受族众称赞,为传承德里张氏家族文化做出了突出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