布格缪勒,13-安慰
(图片与音频均来自网络)
演奏者:佐藤卓史
Consolation在法语和英语里面都是安慰的意思,不过我个人的看法是按约定成俗翻译为安慰曲会好一些?
那神马是安慰?请看吧:
女施主,待贫僧来安慰安慰你,喏,纸巾……
李斯特在1849到1850年间为钢琴写了6首《安慰曲》(S.172),开创了这个体裁,但实际上它们的形式都是夜曲。
布格缪勒这套Op.100选用了大量浪漫主义时期的音乐体裁,在这里显然是沿袭了李斯特的做法,创作了一首小不点的安慰曲。
作为“钢琴大王”,李斯特影响了一代又一代的钢琴家,布格缪勒不可能不崇拜当年这位超级偶像,除了这首《安慰》是向李斯特的致敬以外,在第21首《天使的歌声》尾声最后几个和弦里,就是典型的李斯特和声风格,以后会详细说到。
《安慰》是单二部曲式,C大调。平静、安宁的情绪贯穿全曲,技术练习的核心是单手双声部的控制(旋律+伴奏),类型和第7首《清澈的溪水》有些相似。
具体曲式是这样的:
引子(1-7小节)
A段(8-15小节)
B段(16-23小节)
尾声(23-26小节)
开始的术语dolce lusingando是柔和亲切地的意思,这意味着要弹得温柔而甜蜜。
引子里的旋律音是通过右手1指来演奏的,但要注意上方声部4、5指力度的控制,这是复调演奏的一种方式,不要弹太强以致把旋律盖住。
另外要补充的是,1-4小节最下方是一个属持续音sol,而中间的声部(男高声部)则是从fa到do的音阶下行(谱例画红的地方),亦即所谓的叹息音调,这是容易忽略的地方。
在第5、6小节,音乐离调到d小调,再在第7小节回到本调C大调的K46与属7和弦。
A段旋律演奏方式改在了高声部,右手1指演奏中声部的属持续音。这里要弹得轻柔而谨慎,请注意这里的旋律走向,采用自己能做到的最极致的连奏去展现。
PS:这里右手的旋律结构方式,与舒曼《少年曲集》(Album für die Jugend,Op.68)第3首Trällerliedchen的中间段一模一样。
B段从第16小节开始,和A段相同的技巧换到了左手,同时右手负责旋律声部。尤其从第20小节出现mf处开始,要弹得格外饱满。
还有的就是,几乎整个B段里,右手的旋律音与左手的保留音始终是构成一个平行6度在进行(谱例画红处):
说点题话外:这样以平行6度为主的进行,在15世纪时原本叫假低音(fauxbourdon),或者直接音译为福布尔东。
处于下方的声部并没有独立的意义,但是却能获得良好的和声效果,所以后世的作曲家也大量地采用这样的手法。
在Op.100里有不少这样的片断,比如《阿拉伯风》、《娇嫩的花》、《再会》、《安慰》……看来布格缪勒也是比较喜欢的。
第20、21小节右手的指法很有意思,这里要特别注意2指的运用:
这个指法的目的在于让学生学会如何在一个手指保持的情况下,用另一合适的手指连贯地弹奏邻近的键。
然而不论演奏者的动作多自如,当从re弹到#do时,或多或少都会出现些轻微的间断,很难避免;但如果是另一种情况,调换音符的顺序,从#do弹到re,就可以做到不间断。
最后,正如前文所说,李斯特所创作的6首《安慰曲》,实质上都是夜曲的体裁,所以布格缪勒这首《安慰》也一样,不一定要告诉学生这是伤心了或被伤害了接受安慰的心情,就像上面那张唐三藏安慰陈妍希的图片一样。
“安慰”这个概念也许对于小孩子来说,太过于抽象了吧?其实完全可以把这个曲子解释成一种夜晚安谧的环境,又或者宁静的心情的描绘,你觉得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