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时候,食物是用来拉仇恨的

文/寇研

食物是有阶级性的。汉堡、披萨等许多现在的流行食品,早年都只是底层贫民用来果腹的。

贫民食物最后逆袭为流行风尚,和时尚自上而下的涓滴路线刚好相反,不过也有类似,比如作为工装裤的屌丝牛仔裤的逆袭路径。想想梵高《吃土豆的人》吧,那些人脸上挂着的吃了这顿不知道下顿在哪的穷苦样,而现在,广告会告诉你,吃炸薯条看球赛,是深夜球迷的最佳选择。

如今时代,阶级的壁垒已不那么森严,阶层的影响力更为含蓄却也更为深广。阶层意味着隔阂,就饮食来说,也意味着“陌生人效应”,必须承认,有时我们吃的就是想象就是愿景就是异域情调。

比如,作为一个半内陆型国家,“看海”成为许多内陆人旅行清单上第一个需要完成的愿望,跟朝圣一样,也可想而知,各类海鲜,无论从味道还是吃法还是想象力,终究是胜过了许多内陆常见食物。

因此,也就不奇怪每到长假、小长假,闹出事端制造天价的,多是海鲜,如我们著名的小龙虾。再回顾一下曾引发6万人关注的那桩小龙虾事件,戒食龙虾两年的妻子好不容易烧了一盆小龙虾,却被老公和他朋友吃光了,“一个都没剩”。如果是猪肉,会弄出这般让6万人热议的大动静吗?

也许你会说,有啊,比如那两碗著名的红烧肉。但仔细想来,一个关乎爱情,一个关乎婚姻解体,倒没人真的纠结“一个都没剩”,怎么说,那两碗红烧肉看着都像躺枪,它被选中,只因为在生活中出现的概率太高,不过也因此证明了猪肉的寻常。不像小龙虾,蒙起人来一套一套的。

想起一则往事。好多年前,我们一大家人都在川北乡下,见一条鱼都新鲜,刚好大城市来的亲戚,给我们家老祖母送了几条干墨鱼,灰扑扑的,鞋底子一样,颜值不高,但因为生于大海,是平常见不得的稀罕物,我们顿觉高端上档次。小脚老祖母也觉得是,便一阵风似的把墨鱼藏起来,生怕我们多看一眼,墨鱼就少块肉。

后来某一天,一个姑的小儿子来了,对了,他爸是政府公务员,老祖母把自己和这个公务员的后代、她的小外孙藏在厨房,屋里烟熏火燎在熬煮着什么,可怜的孩子在一旁狼吞虎咽吃着什么,我们循着奇怪的香味找进去,老祖母就把碗藏起来,然后像赶鸡一样把我们赶出去。

可能因为墨鱼没煮好,整整两天,这位公务员的后代都拉不出屎。爹呀妈的叫唤,老祖母只好让他撅着屁股,自己拿手指往外掏,我们四五个小家伙站成一圈,围观,点评,见到大颗粒的,还会发出惊叹,啧啧,那情景毁了我一生,我从不吃墨鱼!

< 完 >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