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子张问崇德辨惑(12-10)

孔子教诲弟子要不断提高道德修养水平和辨别是非迷惑的能力,希望人们尊崇“忠信”,践行“仁义”,内心专一而不陷于迷惑。
子张问崇德辨惑。子曰:“主忠信,徙义,崇德也。爱之欲其生,恶之欲其死。既欲其生,又欲其死,是惑也。'诚不以富,亦祗以异。’”
【注释】
崇德:提高品德修养。
惑:迷惑,不分是非。
徙义:徙,迁移。向义靠拢靠近。
诚不以富,亦祗(zhī)以异:祗,只,恰恰。异,异心。出于《诗经·小雅·我行其野》,表现一个被遗弃的女子对其丈夫喜新厌旧的愤怒情绪。
【译文】
子张问怎样提高品德修养水平和明辨是非迷惑能力。孔子说:“以忠信为主,行道义之事,就可以提高道德修养。爱一个人,就希望他长命百岁;厌恶一个人,恨不得他马上死去。既希望他活着,又希望他死去,这就是迷惑。《诗经》说:“一个人喜新厌旧,确实不是贪恋对方的富裕,只是实在有了异心。’”
子张向孔子请教两个问题,一个是崇德,一个是辨惑,孔子分别给予解答。关于“崇德”,关键在“主忠信,徙义”,以忠、信主宰内心,时时刻刻做到忠实、诚信,不自欺、不欺人,思想和言行都积极向“义”靠近看齐,做任何事都合情、合理、合法,就是崇德的根本所在。
关于“辨惑”,世上本无惑,皆起于内心。孔子举了一个形象的事例:如果爱上一个人,总希望他长命百岁;厌恶一个人,则恨不得他马上死去。这在日常生活中是一种常见的心理表现。如果对同一人因爱而生恨,这种欲望就会更强烈。既希望他长寿,又希望他死去,这就是自己内心所产生的迷惑。
“诚不以富,亦祇以异”,本义是弃妇抱怨丈夫之所以抛弃自己而另寻新欢,确实不是她的家境比自家富裕,而只是丈夫实实在在产生了异心。关于孔子为何引用此句有多种理解。朱熹《论语集注》引程颐的话认为是错简,即可能是古人抄写抄错了地方,应当是放在《论语·季氏》第十六章“齐景公有马千驷”之上。齐景公死的时候有一千辆马车,但是百姓并不称赞他的德行,所以这样的富足毫无用处。有人认为应理解为,不能因为嫌贫爱富而放弃忠义、见异思迁。杨伯峻先生依据朱熹的注释认为应理解为“的确对自己毫无好处,只是使人奇怪罢了”。李卓吾先生《四书评》则认为,这里引用的两句诗恰好是用来阐释“迷惑”。
古时人们喜欢赋诗言志,引诗断章取义者较为常见,有时往往只取表面意思用来表达自己的看法。联系上文看,孔子引用此句,是借用夫妻情感的变化来进一步阐释“崇德辨惑”。古时丈夫另寻新欢,其根本原因是丈夫变心。未变心之前,夫妻恩爱有加;变心之后,马上弃旧娶新,这是不忠、不信、不义之举。未变心之前,处处顺眼,时时舒心;变心之后,百般嫌弃,千般挑剔,这是内心之惑导致的迷乱。“崇德辨惑”犹如夫妻相处,只有“主忠信,徙义”,内心始终保持清醒,不为欲望所惑,才能真正提高品德修养,明辨是非而不迷惑。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