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作家‖【《典籍里的中国》之我观】◆杜秀香

作者简介
杜秀香,山东省作家协会会员、济南市作家协会会员。人清丽,文优雅,擅倾听,懂生活,出版散文集《小满》。
《典籍里的中国》之我观
——《论语》篇

观古今于须臾,抚四海于一瞬。《典籍里的中国》时隔一个半月终于更新,不得不说,等的花儿都落了。第五期推出的典籍是《论语》,每次提起《论语》总要深深吸一口气,它太过有名,太过普世了,上至耄耋之年的老人,下至牙牙学语的稚童,谁不知“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谁不知“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谁不知“三人行,必有我师焉”。而孔子,更是德比尧、舜,贤比汤、文的存在。他是中国文化史上“高山仰止,景行行止,虽不能至,心向往之”的巍巍高峰,灿烂星河,无论怎样的演绎和解读,也不能及其十之一二。

据载,孔子问道老子后对弟子说“吾所见老子也,其犹龙,学识渊深而莫测,志趣高邈而难知;如蛇之随时屈伸,如龙之应时变化。”其言何如我们后世之见孔子。南怀瑾先生说:“先孔子而生,非孔子无以圣。后孔子而生,非孔子无以明。”孔子,于中国历史,中国文化,太过伟大,太过耀眼,我们每个人生来便开始无知、无觉、无形、无识的追寻着他的智慧,他的思想,他的精神,他的脚步。他的只言片语,可以令我们醍醐灌顶,恍然大悟;他的谆谆教导,令我们通透明达,受益终生。

他告诉我们“学为君子,天下归仁”,于是,古往今来多少文人士子,以做一个“温润如玉的谦谦君子”为毕生之所愿。他告诉我们“大道之行,天下为公”,于是,多少王侯将相,文人墨客,侠客剑士,甚至是平凡如你我的人都将“为国为民”作为毕生之己任。他告诉我们为人,为学,为政之道,于是,“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成为世世代代中国人毕生向往的理想之光。他告诉我们“杀身以成仁”,于是,才有了三百年后孟子“舍生而取义”的铮铮铁骨和“威武不能屈,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的大丈夫气节,才有了中国彪炳千秋的伟业和前赴后继的英雄。皇太极曾说:“很奇怪,为什么好多明朝的将军,勃勃武夫,本来是最应该血性男子的,一见我面就跪下了。但是你仔细看看,宋也好、明也好,真正铮铮铁骨的,都是一些文人:夏完淳、张煌言、包括袁督师,这都是文人。为什么这些手无缚鸡之力的知识分子,连拿把刀都拿不起来,却宁死不屈?为什么这些文人不怕疼?”范文程和他说:“因为这帮人读孔孟之书。”

春秋战国,是个太多姿多彩,群星璀璨的时代,诸子百家与西方的诸圣学者相互映照,彼此呼应,被尊崇为“轴心时代”。诸子百家的学说恰如满天繁星,照耀着中国历史的天空。他们的思想,恰如喷薄而出的涓涓细流,流进历史的河流,也流进世世代代中国人的心田。历史,大浪淘沙,最终选择了儒学。于是,中国成为了动静有法而百行备,内外有别而九族睦,长幼有伦而俗化美,诸侯顺服而纪纲正的礼仪之邦。于是,中国有了一个特殊的群体:文人士子。他们清高自许,他们恃才傲物,他们博学多才,他们理想天真,他们不世俗,不流俗,不媚权,不畏势,当然也不合群。他们坚守大义,名节,底线,本心,和平时期“敛袖谈风月”,危难时刻“捐躯赴国难”,书写了整个中华民族的历史底蕴和文人气节。康熙曾叹:“世人之心易得,士子之心难求”。

即是天降大任,自然一生坎坷。孔夫子在鲁国不得志,无奈五十五岁带着弟子周游列国。这个白发苍苍的老人一生都不曾放弃过他的大道理想。途中,他遭遇冷遇、战乱、迫害、危险、困苦,还有饥饿,即使如此,他依然讲学不辍,弦歌不辍,他不知道他踉跄而又坚定的脚步,注定要走出中国三千年的时光;他不知道,他孱弱而又坚挺的脊背,将背负着整个中国历史文化的思想与智慧之光。朱熹说:“天不生仲尼,万古如长夜。”然也!然也!!

——《孙子兵法》篇

时间的纬度有多长?我们在1小时40分的《典籍里的中国》里走完了孙武的一生,走完了他与伍子胥相识于微时,并肩于战场,永别于朝堂,隐居于山林,著书于乱世的一生。与此同时,我们眼看吴国起高楼,秣兵马,破楚国,强盛一时;又眼看它高楼塌,身先死,家国灭,往事如烟。央视的舞台,恰如一台时光机,让我们跟随着撒贝宁的脚步,穿越漫漫时光,邂逅孙武,重温《孙子兵法》,读其书而知其人,看他的智慧在文字间熠熠生辉,历经两千多年依然历久弥新,生生不息,被无数后人阅读,思索,感悟和传播。

《孙子兵法》开篇曰:“兵者,国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无独有偶,《左传》开篇亦云:“国之大事,在祀与戎。”戎者,兵也;兵者,战也。战争,如同人类发展史的影子,亦步亦趋,它似乎比“和平”更青睐于人类。从我们的原始祖先智人灭绝尼安德特人,战胜大型动物,屹立于这个星球的食物链顶端,到苏美尔文明的兴起、消亡,亚述帝国的强盛、衰亡;从中国的始祖黄帝合并部落,打败蚩尤,战胜炎帝,创立华夏文明,到唐宋元明众多的王朝更迭;从近代史上两次世界大战,到此起彼伏的各种争端,一次次硝烟四起,一次次群雄逐鹿,人类前进的每一步都踩着鲜血和枯骨。土地、国家、民族、血亲、江山、财富、仇恨、生存,人类有太多太多的理由和借口去战争,去掠夺,去守护,去杀人,或被杀。没有人能统计人类死于战争的总人数,那该是怎样庞大和触目惊心的数字,而每一个数字后面都曾是一个鲜活的生命。

人类的野心勃勃,让他们忘记了“止戈为武”,忘记了战争只是取得和平的手段,而不是目的。战争里,没有真正的赢家。失败者固然国破家亡,无处立六尺之身,胜利者又何尝不是家家缟素,处处哭声呢。古诗有云:“可怜无定河边骨,犹是深闺梦里人。”有多少母亲再也见不到儿子,有多少儿女再也见不到父亲,有多少妻子再也见不到丈夫,有多少长兄再也见不到幼弟。统一六国的秦国在三百多年的战国风云里,笑到了最后,似乎是当之无愧的赢家。可就在秦国之地,出土了中国的第一封家书,那是秦国军队里的士兵,黑夫和惊,他们写信给母亲、兄长,字字句句惦念母亲的健康,牵挂新娶的媳妇,嘱托兄长照看年幼的女儿。只是,家书平安抵达了家乡,他们却再也没能回到朝思暮想的故乡。难怪后代史书经常谆谆教导:“兵者,凶器也,圣人不得已而用之。”

《孙子兵法》虽云:“兵者,诡道也。”可孙武告诉我们,兵者,当更为仁道。吴镇宇饰演的孙武,一身布衣,举手投足间却尽是成竹在胸的从容与洞若观火的清醒。他见过兴亡,见过生死,见过胜败,更见过人性,都说名利富贵,皆如浮云,可世人却往往被浮云遮了望眼。立于乱世之中,世人皆醉我独醒的孤独,不知孙武又该如何去排解与忍耐?柏举之战,他助吴王阖闾以区区三万吴兵战胜了楚国二十万兵马,取得了战争史上以少胜多的战争奇迹。战后,他忧心忡忡地列举出胜利背后隐藏着的四大危险,意图规劝吴王修养民生,修和诸国,然而,被巨大胜利冲昏头脑的吴王再也听不进他的忠言逆耳。沉迷酒色,穷兵黩武,似乎是每个曾经英明过的君主都迈不过的坑。明智的孙武毅然选择远离朝堂,归隐山林,曾经承诺和他一起种地煮粥的伍子胥却放不下眼前的繁花似锦,终因忠言直谏,被吴王夫差赐属镂剑自刎。

伍子胥至死都不明白,自古君臣之间,最难者,唯有“信任”二字。史书上君臣相得益彰,携手建立千秋功业而被传为美谈者,无怪乎姜子牙与周武王、商鞅与秦孝公、管仲与齐桓公、刘备与孔明,泱泱五千年的中国史,实为寥寥。就算被历史称为“初汉三杰”,被刘邦赞为功劳第一的萧何,也只得把子侄送至战场,把全部家当捐出充公,才保得善始善终。就算被历代传为佳话的孙权、周瑜,也不过是文人们的一厢情愿。更不用说宋太祖的“杯酒释兵权”,朱元璋的“火烧庆功楼”。自古,史上从来不缺忠臣,不缺明君,缺的只是忠臣明君间的信任。“苟富贵,勿相忘。”历史早已证明,这只不过是一句太容易被遗忘的承诺而已。

好在,舞台不是历史,可以弥补现实中的遗憾。当伍子胥扛着他生前没有机会扛在肩上的锄头走向历史深处,走向时间尽头时,当孙武拿着伍子胥的剑毅然决然地要铸剑为犁时,蓄满眼眶的泪水终于夺眶而出。知兵而不好战,毋宁说《孙子兵法》是一部兵书,莫若说它更是一部哲学书。古人有云:“立德、立言、立功三不朽。”孙武,以《孙子兵法》传于后世,以兵家之圣怀仁者之心,以“柏举之战”助吴王称霸,实可谓三不朽!

“忘战必危,好战必亡。”当前的中国四邻不安,群狼环伺,诸霸权国家更是屡屡挑衅,蠢蠢欲动,此时,《典籍里的中国》选择了《孙子兵法》,可谓用心良苦。自西汉陈汤气壮山河地喊出:“犯我强汉者,虽远必诛。”不畏强敌,不惧生死,保家卫国的基因就深深镌刻在了每一个中国人的血脉中,而从烈火中浴火重生的新中国更深深懂得“天下虽安,忘战必危。”所以掷地有声的发出史上最强音:“我们虽不好战,但我们也不惧战。中国人民绝不允许任何外来势力欺负、压迫、奴役我们,谁妄想这样干,必将在14亿多中国人民用血肉筑成的钢铁长城面前碰得头破血流!”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