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红楼梦》第22回及《吴姐姐讲历史》第3-2册——茶座笔记(2017.04.08)
孩子们觉得他们还有好多问题要讨论,所以从下周始,一个星期读《红楼梦》,一个星期读《吴姐姐讲历史》(每周一本),这样讨论更充分,也可以腾出时间像上学期一样多练笔。
丁丁最近又迷上画画,天天在家琢磨
值得一提的是,晴晴读书似乎读出了点名堂,除了讨论人物角色和牵涉到的人情世故外,还跳出文本,思考素材的安排。她问:“这一回中为什么要写一个形象与平时截然不同的贾政呢?”
“因为贾母在,要取乐贾母啊!”
“是个人就不可能一天到晚那么严肃嘛,贾政是个人,肯定也需要乐一乐,这样才更真实。”
“因为是过节嘛。”
“因为受气氛影响,贾政就自然而然地放开了。”
“受气氛影响?贾政在的时候气氛很不活跃哦!是贾政自己乐起来,气氛才好一点呢。”
“贾政其实也知道家里人都不敢跟他说话,他一个人也无聊,他肯定也想改善与家里人的关系。”
“恩,但大家都怕贾政,其实贾政挺悲剧。这也说明每个人的性格都是复杂的。你们看小说除了提高写作水平,就是了解人性,今后遇到各种性格的人都能从容对待。假如你们将来作为管理者,也能很好地管理好你们的团队。你们再看看贾政出的灯谜是什么?”
孩子们念道“身自端方,体自坚硬,虽不能言,有言必应”。
“与其它灯谜有区别吗?”
“有!”
“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区别?”
“当然要有区别,要不然都一样就没意思了!”
“这种区别是作者随意安排的吗?”
“不是,要体现每个人的个性。”
“再具体点,体现哪方面?比如宝钗的灯谜,是竹夫人,夏天用来凉快的。为什么是这样的灯谜不是那样的灯谜?”
“哦!知道了!难怪灯谜说'有眼无珠腹内空’,是竹子;'荷花出水喜相逢’表示夏天用;'梧桐叶落分离别’表示秋天就不用了;'恩爱夫妻不到冬’说明冬天更用不上了。”
“哦!明白了,宝玉和宝钗结婚没多久就出家了。”
“哦,明白了,预示每个人的未来!”
“很好,你们看看这一回的回目。”
“什么叫回目?”
“就是题目。”
孩子们念道“听曲文宝玉悟禅机,制灯谜贾政悲……什么语。”
“悲(chen)谶语。”
“历史书上也有这个字,高洋一语成谶。”
“什么意思呢?”
“不吉祥的预言。”
“那迎春的灯谜是算盘,说'只为阴阳数不通’是什么意思呢?”
“看看第五回,都写了些什么?”
“命运判词。”
“再看看红楼梦曲子里怎么写凤姐的?”
“机关算尽太聪明,反误了卿卿性命。”
“你们知道第五回结局后,有没有不想再看的想法?”
“没有。”
“是了,这部小说告诉人们人生到头一场空,那为什么大家还要忙忙碌碌地生活呢?还要像凤姐一样算来算去呢?过程重要,但又没法预料。迎春怎么也没想到自己会嫁给孙绍祖,而且被他打死。”
“恩,我觉得迎春不在乎小事,我要给她发'想得开’奖。”
“哦,对啊,那贾环太猥琐了,猜不中谜语就不高兴。而且他的灯谜很没有文采啊,什么'大哥有角只八个’,哈哈,好土啊。我不认可他,读了那么多书,都没用上。”
“他EQ也没那么好。”
“是作者故意把一些不好的性格特征集中在贾环身上。”(看来孩子们真有点欣赏的味道了~~)
“恩,前面我们有讨论过贾环的成长背景。无论如何,心大了,事情就小了。再说,这也是表现贾环的个性啊!我们再回到其它灯谜。”
“探春的是风筝,表示她是贾府的风筝,后来嫁得很远。”
“恩,所以这些灯谜都不是随意安排给谁的。”
“就算是这样,贾政也太悲观了,照他那样,什么灯谜都可以有不吉祥的理解。”
“这是作者铺垫,为后面的抄家做提示。”
“再回到贾政的灯谜,与贾政有什么联系?”
“……”
“哈哈,砚台,方头方脑的,像不像贾政的形象?”
“贾政这种性格太扫兴,我给他发'扫兴奖’。”
“不知道贾政小时候是个什么样的人?”
“肯定就是四书五经哪之类的,很无聊的读书。”
“哈哈哈。那贾母的'猴子身轻站树梢’怎么就是荔枝呢?”
“猴子屁股什么颜色?”
“那还有苹果、桃子也是红色啊?”
“恩,这个……”
“哦,我知道了,'站树梢’就是表示'立在枝头’啊,取谐音啊。”有小朋友说,这个我还真没想到,看来小朋友的想象力不可低估。
“恩,不错,我都没想到。你们想想为什么贾母是关于猴子的灯谜呢?”
“……”
“第13回,秦氏对凤姐有哪些警告?”
“哦,知道了,树倒猢狲散。”
“恩,不错,我是这样理解的,只要你们能自圆其说,有道理,可以有别的解读。OK?”
“恩……”
“真想不通,她们过生日怎么要猜灯谜呢?”
“猜灯谜不是因为过生日。”
“哦,元旦!”
“哈哈,元宵!”
“我觉得应该把唱戏的内容写出来,还有观众的反应。”
“可能作者都不知道那些戏的内容。哈哈哈……”
“作者写了戏曲内容啊,'鲁智深醉闹五台山’,怎么没写内容呢?鲁智深是《水浒》里的人物,你们都看过《水浒》吧?”
“看过一点。”“我最不喜欢看,打打杀杀的。”
“不喜欢看的书,可以去找找哪些地方让自己不喜欢。”
“这样会更加不喜欢看。”
“不是,这样就不会不喜欢了。”看来一个简单的问题,都有很多种可能的态度。
“你们说《易经》有助于写作吗?”“应该有。”“佛经呢?”“也有吧。”“会下棋呢?”“……”
“这些都被金庸利用上了,包括历史知识,金庸的文笔了得!词句优美,语句流畅!所以跳出书本,客观看待内容,什么知识都要吸收,并不是只看散文、作文才能提高写作水平。”
“为什么不写宝玉点戏呢?”
“写了,155面,'宝玉、史湘云、迎、探、惜等俱各点了’,你没仔细看,只不过一笔带过。”(孩子们看书还是蛮认真的哦。)
“你觉得应该详写宝玉点戏是吗?为什么会有这种想法?”
“就是应该写……”
“你是有对比才有这种想法的吗?”
“恩。”“那作者具体写了哪些人点戏?”
“宝钗、凤姐。”(孩子们抢声回答。)
“想想作者为什么这样安排?她们和其他人有什么不同吗?”
“她们只点贾母喜欢的,其他人点自己喜欢的。”(孩子们真的很善于思考耶。)
“恩,不错啊,这都想到了。所以你们写作文的时候,体现什么主题,哪些详写,哪些略写,都要注意哦,OK?”
“宝钗为什么装作猜不出娘娘的灯谜?”
“因为她要给娘娘面子啊。”
“宝钗会处理人际关系,但她很少发表自己的看法,这样活下去也不快乐。”有人说。
“她挺没主见的。”
“她有主见!只是不说来而已。”
“那在别人看来就是没主见!”孩子们挺辩证的嘛。
“宝钗有点过头了,反正我不喜欢这样的人。”
“可能中国人就是这样含蓄委婉。听说外国人说话很直率。瓜瓜,你在美国呆过,是不是这样的?”丁丁问。
“哦,完全不是。美国是这样的人,他们批评你会换一种说法……”
“是不是像我以前讲徐殊行的字写得龙凤凤舞一样?”
“不是不是,他们不会这样讽刺,他们是换一种说法,比如……”
“我这哪里是讽刺啊!”
“听瓜瓜讲完吧,美国人怎么批评人?”几个小时中,我总要不停地提醒他们等别人把话说完,不知怎么,他们那么愿意冲锋陷阵表达表达哈~~
“就是……哎呀……我也不知道要怎么说,反正他们批评人只有当事人知道,其他不知情的人是不会知道的!”(我急切想知道,但最终没有,过后一定向瓜妈问个明白。)
“我觉得黛玉太那个了……脾气太大,小心眼,好让人尴尬的!”
“就是,说她像戏子也没什么啊。”
“不是一个有出息的人。”
“你们想想黛玉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反应?”
“她怕别人瞧不起她。”“她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想法?”
“她从小父母双亡。”
“那些戏子呢?是怎样的家庭背景?”
“被卖掉的。也是孤儿。”
“恩,是不是对黛玉多一份理解了?”
“恩。”“所以我们可以尝试探究问题背后的问题,尝试对别人多一份理解。OK?”
“宝玉后来自己回房间,我觉得是以退为进的策略。”
“你的意思是宝玉故意这样做?”
“想想上一回宝玉读了什么书?”
“庄子《南华经》。”
“庄子是出世还是入世?”“出世。”“出世是什么意思?”“就是不要那么在意。”
“给你们讲个故事:有个人很烦恼,去找禅师。禅师要她买几斤西红柿到约定的地点。禅师要她提着西红柿坐下。过了很久,禅师问她'累不累’,她说'很累’。禅师说'很累为什么不把西红柿放下呢’?”
“哈哈哈……是禅师自己要她提的呀!”
“那你不会变通吗?你们读的历史书里,那么多忠臣,为什么没有好下场?这个问题你们可以思考一下。”
“忠臣情商都很低。”哈哈,看来孩子们的情商有望爆棚哈哈~~
“回到宝玉到底是故意不理还是……你们看书上怎么写的,157面,'这两个人,尚未应酬妥协’,意思是说湘云和黛玉两个人宝玉都搞不定,将来如何是好?又读了'山木自寇,源泉自盗’,太茂盛的树木,肯定先被砍伐。结合之前《易经》的卦爻,做事做人要把握好度,或分寸。”
“以前那些道士之类的人预言怎么那么灵呢?我觉得不是真实的。”
“还有什么哪里有天子气,然后就出现了皇帝。”
“那是因为没有说中的都没写在书上,说中了才写。”
“还有一个原因,很多现象找不到科学解释。科教频道播出过这样的事件:一户人家家里经常有火,他们成天守着,没有其它外因,就以为是神鬼。经过科学验证,后来得知是地底下的一种化学物质遇氧气自燃。”
“妈妈,为什么要我们读历史书呢?历史书上好多都是假的,被人篡改过。李世民就改过历史。”
“这个书上说李建成想杀李世民,所以才有玄武门之变。但实际上不是这样的,就是李世民想当皇帝。”
“首先,不论假不假,重要的是你们从中得到什么启发。其次,如果你们觉得有假,那哪一种说法更可靠呢?你们去查资料论证啊!”
“冯小怜太讨厌了,人家在打仗,她还要去观赏。”
“回忆一下,这几个星期读的历史书中,还有哪些像冯小怜这样的女性给国家和人民带来灾难的?”
“妲己。”“褒姒。”
“恩,还有一个现象,很多皇后一参政,天下就乱了。这可以说明人们常说的'女人是祸水’吗?”
“对对对,美国的骑士都不招女的!会让人分心。”哈哈哈~~~
“这个问题有待于你们进一步思考哈。”
“那么多大臣反对迁都,北魏孝文帝是怎么做的?”
“不动声色,假称南征,到洛阳就定都了。”
“作为皇帝,他有权力要大家按照他的去做,孝文帝为什么要这样拐弯抹角实施迁都计划呢?”
“这样大家心服口服啊。”
“那些忠臣其实应该学学孝文帝。你们觉得高睿死得值得吗?”
“值得。”“不值得。”有两种意见。
“对古人来说很值得,古人就是舍生取义的。”
“死了就什么都干不了了。”
“死了收获了义气,还有人为你报仇。”
“高睿冒死的目的是什么?”
“除掉和士开。”
“他死了能达到这个目的吗?”
“不能。”
“没有百分百的把握就不应该白送死,首先要活着,应该慢慢劝。”
“梁武帝太迷信佛了。”
“包括胡太后,他们信佛的动机是什么?”
“怕遭报应。”
“他们真的慈悲吗?”“不是。”
“你们去过龙门石窟之类的吗?还有那些宝塔呢?就是胡太后修建的那种浮屠?”
“没去过。”“现在了解了它们的来历,下次去参观的时候可以思考:跪拜这些遗迹的意义。”
“为什么每个人都佛教的理解都不一样呢?”
“皇帝信佛的动机是啥?士族呢?佛教在一种什么背景下受到欢迎的?”
“有苦难的时候。”
“还有一个原因刚刚说过,很多现象找不到科学解释。现在也是,所以科学界还没法证明上帝不存在。”
“有很多人信佛是想逃税。”
“是啊,有一首诗怎么写来着?”
“……”
“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恩,正是这时候一片颓靡之气的写照。”
讨论到这里,我越发感到了解一个领域的历史,对了解这个领域具体知识的重要性,不只是这种泛泛的历史,学哪一门专业,这门专业的历史必精读不可。那么,诗词也是,本打算本周从《诗经》介绍,内容实在太多,从下周起调整调整。
备忘:
从下周起,每周安排一个书记员记录讨论内容,整理成文,传阅,补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