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作来源于吸收和思考,不是其它——茶座笔记
(《红》音频已转至懒人听书,搜索“名著故事”即可收听)
以前在一次以沟通为主题的培训课上,边示范边解说折纸。很多同事们不相信这么简单的活儿会有人折出不同的物什来,可结果偏偏未尽他们之意,总有那么几个折出的东西与示范的不一样。正因此,有效沟通才是件极有价值极有挑战的工作。
小小孩们将一张看似容易的阅读单填得五花八门,着实让我开心:这世界上总有自己想不到的惊喜,一个民族的创新正是这样积累的,我必须不断提升自己的沟通水准才是。鉴于此,本次读书稍稍改变了方式,将他们的复述割成小块,在共同欣赏中以问题的形式要求他们作答。这样做的另一个目的是告知他们阅读单最填写的基本要素。至于小小孩们的创新,当然有助于读书工作的改进。
他们相互批阅完毕后,男生一致认为奇奇没有完成该完成的项目是个绝大的问题,哈哈。我说奇奇小姑娘,你不是自己也认识到阅读很容易,动起笔来又是另一回事嘛,你随笔中提到的梦想还是从此开始比较稳妥呵。倒是徐妈妈口中的徐小懒无论是课后还是课中一直表现优良,小丁就更不用说了,还答应给我当广告小王子起表率作用,笑死宝宝了,殊不知,点名最多,最让我操心的就是他!
小小孩们积极地相互点评,尤其是当别人指出自己的不足后,轮到自己绝对会像模像样地说出几条逆耳忠言,分别表现各自的“专业水准”。诸如丁丁认为刘姥姥在等待凤姐最后定夺到底会不会给她银子时一定提心吊胆,并联想到自己在别的课外书中看到很多同样让人提心吊胆的情节。小徐颇有范儿地说应该举出些例子大家分享分享才好。其它什么错别字啦,标点符号啦,写得太少啦等等,相互之间大有不放过任何一点瑕疵的势头。当然,不知不觉中也不乏对他人层次清晰的赞美。
我想,论思想自由,应该再没有比我们的茶座更肥沃的土壤了吧?
这一回值得借鉴的写作要点实在太多,拿刘姥姥这个人物形象来说,欣赏完文本中刘姥姥的语言、行为动作后,让他们闭上眼睛,想想自己心目中的刘姥姥是个啥印象。奇奇说刘姥姥好土!
大家七嘴八舌举出实例,比如刘姥姥说狗儿“拉硬屎”,居然还在凤姐面前说贾家“瘦死的骆驼比马大”,说“凤姐拔根寒毛比他们的腰还粗”。要是把这些听上去粗俗的土话换成文绉绉高雅雅的贵族语言,恐怕呈现在我们面前的就不是纯粹可爱的乡下老太太,人物背景与言语向左,必然不伦不类,失去文学上的真实性,读之便索然无味哭笑不得了。说瘦死的骆驼比马大,言下之意贾府岂不前景黯然马上要倒下了?说凤姐一根寒毛比她们穷人家的腰还粗,言下之意凤姐岂不成巨兽了?试想,刘姥姥要考虑得这么周全,还是那个靠两亩薄田度日的刘姥姥吗?都是深居侯门的史太君了。正是这样活生生接地气的生活语言让我们如见其人。不论处于哪一阶层,人都是有缺陷的,过于完美或过于糟糕都不是真实的人性。
但小小孩说要是他们的作文中出现这样的语言,老师肯定会批评,还模仿老师的样子说:“你……你这是写的什么下流话!”
之所以有这样的认知,小小孩经常断章取义是可能的原因,再说老师批评的作文中的人物究竟是啥角色得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因我一直担心茶座时间太久会让他们疲倦,所以一直往前赶,最后还是花了2小时25分钟才结束.这样,关于这一点未深入讨论,过后细想,下次还是有补充的必要)。
关于刘姥姥语言之可爱和生动,还有她自顾自地将板儿认作凤姐的侄儿,读之让人忍俊不禁。刘姥姥好不容易鼓起勇气向凤姐说明真实来意,快要说到关键点了,却被贾蓉的到来打断。贾蓉退出去后,刘姥姥才又说道:“我今天带了你侄儿来……”这位乡下老太太,第一次来到耀眼争光的荣国府,屋里头的摆设让她头悬目眩,来来往往的各色仆人让她心有惶惑,估计面目清秀的公子贾蓉又让她更为拘谨,贾蓉退出去后,估计刘姥姥在想:再不表明来意又会被打断了,干脆豁出去老脸,管人家把自己当不当侄儿看呢,必须直奔主题了。所以推板儿说:“你那爹在家怎么教导你了?打发咱们做啥事来?你只顾吃果子咧!”
我想象当时的场景,不禁感从中来。这个七十多岁的老太太,这一来责任重大,一家人度过冬天的指望就在她老人家肩头了。
谈起板儿,我问他们刘姥姥为什么要带上板儿?小小孩们集思广益,说得还算周全,一来板儿是小孩,让人有帮助的冲动;二来正如以上所述,让要钱的话题不显得过于尴尬,三来体现荣国府和乡下人的生活差距(板儿看着剩菜剩饭,吵着要吃肉)
有意思的是,文本中多处出现刘姥姥教训板儿几句话。我要他们猜刘姥姥会跟板儿说些什么,小小孩们这下炸开了锅:见了人要问好;不要吵着买东西;要礼貌……以我自身的经历,估计他们都饱受这种教训之苦。反正丁丁是这样,答应他的要求之前开出很多条件,还没说完,他就像板儿一样,“喜得无不应承”。小徐也举出自身经历,一致认可每个小孩都会这样。只是奇奇说没印象了,所以作为一项特殊作业,要她回去问问爸爸妈妈,看她的成长历程中是否有过板儿的经历。
奇奇认为刘姥姥的动作土不拉几,指出刘姥姥和板儿在荣国府吃完饭后,居然舔唇抹嘴地道谢。让我没想到的是,我让他们做出何为舔唇抹嘴的动作,作为迄今为止我见过的最淑女的小姑娘,奇奇竟毫不犹豫地伸出舌头,当真舔了舔嘴唇,同时一只手抹过嘴前,形象得不得了。
对于连凤姐都饰演过的男生,这当然是小儿科了。尤其是小徐,貌似有表演天赋。起先让他们表演刘姥姥第一次来到荣国府大门前的情景:……刘姥姥便不敢过去,且掸了掸衣服,又教了板儿几句话,然后蹭到角门前。
为鼓励奇奇,要男生先上,男生说“女士优先”。在这种情况下强迫最管用。见丁丁略有扭捏之态,便扔下他不管,叫小徐上。尽管有可能迫于无奈,小徐还是笑嘻嘻地在众目睽睽之下稍微佝偻着背,双手撩起T恤下襟,上下掸动几个来回,然后握着拳头,伸出食指朝旁边的丁丁指指点点,眼中满带认真之色,甚至有咬牙切齿之状。只是在表现刘姥姥“蹭到角门前”的过程中,小徐的动作似乎可用快步走形容。小徐一连串动作顿时引爆我极低的笑点。
丁丁步小徐之后尘,但“蹭”的动作还是有些欠缺。倒是奇奇表演的“蹭”有点像,慢吞吞一步挪不了三寸。或许这个动作需要点女性的柔弱才好,男生太生龙活虎了点。
我告诉他们要沉入角色,切身理解刘姥姥当时想去,不敢去,又不得不去的心理状态,要他们想象有一天班主任突然叫他们去办公室问话的情景。
“那我们没有想去老师办公室啊!”不知谁反驳。
“好吧。但刘姥姥是想去。”我说。对于他们经常跟你挑刺,必要时最好妥协,否则没完没了。就是这样。
他们对这个表演印象很深,所以总结对刘姥姥的印象时,除了“土”,还有“胆小”。
同样地,要他们总结本回中凤姐的形象,都能说出个十之八九,漂亮啦,会说话啦,对下人严厉啦,很会管事啦,很忙啦等等,并都能从文本中找出相对应的出处。
小徐问凤姐把本来给丫头做衣服的银子给了刘姥姥,那丫头们岂不没有衣服穿了吗?
又是一个看上去简单,却引发我们找到思考新方向的问题。首先丁丁说丫头们不会没有衣服穿,只是可能没有新衣服穿。
我问他们如果这样怎么办?他们说那就不穿新衣服,反正她们的衣服看上去不会太旧(前面有多处提到贾府的丫头们穿着不一般的)。
“但是贾府很讲究体面啊,到了时节必须做新衣服的,怎么办?怎么办?”
“那就再做咯,反正贾府有钱。”他们说。
“你们说有没有可能压根儿不是丫头做衣服的银子,如果有这种可能,凤姐为什么要这样说?”
小小孩们若有所思,联想起凤姐一开始就向刘姥姥告艰难,她们府里并不是码着银子任亲戚们来打秋风的(揩油),所以恍然大悟有这种可能。
这当然是作文前后逻辑一致的表现。
与此类似的说话艺术,本回中也比比皆是,譬如刘姥姥说她原本是特意来看望周瑞家的;说她在凤姐很小的时候就认识,而且当时就预言凤姐将来能力非凡(其实她差点把平儿认成凤姐了哈哈)……不过,这早已超出了写作文的范畴,跨越到人情世故领域了。
不过,写作本来就来自人生,在无法亲自阅历诸多生活事项时,通过阅读超越时空感受各类悲欢离合得失荣辱,不是别样的经历吗?
如果要谈谈直接的写法,除了以上细节,本回的结构构思同样值得借鉴,与上一回欣赏的夸父追日有异曲同工之妙。虽然还只是懵懵懂懂的小小孩,但这方面的探讨,对于他们的素养无疑是大有裨益的。
至于其它自己造词,一个说东谈西,引得他们“说娘谈爹”、“哭爹喊娘”、“讲大论小”、“说男谈女”……一下子说了十几二十个,令人耳不暇接。
最后还要记下的是,尽管小学目前未开设生理卫生课程,但从未阻止他们探索、认知自己和异性的身体特征,甚至大人们忌讳的男孩女孩关系问题,这是不可否认的客观规律。可惜传统的观念多是捂着掖着,在某种程度上导致孩子们在谈论生理特征时的语言扭曲。
因曹公在本回中隐晦地提到云雨之事,所以在丁丁保守的反对声中,坚持给他们简略讲解了他们可能面对的生理卫生知识。丁丁实在太保守,不肯把已出版即将开售的儿童安全读本给小朋友看,因为那里面的漫画是他画的,而漫画中正是包括不少生理卫生知识。我觉得,只有直面这些,才能更好地保护自己。
暂时记到此。一个周末一晃就没了,计划腾挪时间做点项目上的事情,只能等明天早起了。噢耶,时间时间,谁能借我一些时间嗯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