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度(输出式)阅读:孩子们读《老子》心得||读书课堂

致   谢

感谢大朋友们的支持,

感谢小朋友们的坚持,

我们用一年的时间读完了《老子》。

左爸爸说:细火慢炖得真味,日月雕琢成风雅。

希望往后,孩子们时常咀嚼,时常回味,成就她们丰盈的人生。

(每个孩子都准备了超过1000字的心得,因篇幅有限,仅摘录一部分。以下顺序不分水平高低,随意排列。)

老子的心思你不懂

栖晴   五年级

“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意思是说当天下都知道那些称为“美”事物,其实这时已经存在“丑恶”了。

接着老子还列举了一系列相对的概念:有无相生,难易相成,等,其中蕴含着贯通全书的哲学道理:矛盾的对立统一。

生活中矛盾的对立统一无时不有,无处不在,比如班上有学习好和不好的同学,社会上有富有和贫穷。

原文中的这种对立统一概念更是不胜枚举,“故物或行或随,或嘘或吹,或强或羸,或培或堕”,意思是说世间众生有的积极前行,有的消积尾随,有的性格和缓,有的性格急躁,有的身强力壮,有的瘦弱不堪,有的自爱,有的自毁,都是对立又统一的矛盾。

在这些对立统一的矛盾当中,一般人都只认识到其中处于强势的一方,而老子却恰恰相反,他关注处于弱势的一方,解决的办法也是从弱势着手。

在刚强与柔弱之间,人们通常认为当然是刚强好,而老子却他认为柔弱才能胜刚强。

我爸爸和妈妈之间是典型的以柔胜强。每当妈妈骂我爸爸时,我爸爸从不反嘴,而是躲着我妈妈,最终的胜者表面上看是妈妈,实际是爸爸。按照老子的观点,我爸爸是接近道的人。

那么,老子为什么能认识到这一点呢?这其中关系到对立又统一的矛盾双方在一定的条件下相互转化,所以老子经常提到“物壮则老”,也就是我们常说的物极必反的道理。

这样看来,老子并非只关注对立统一的一方,他其实关注到了对立统一的两个方面,而且看到了两者之间的转化关系,也就是两者之间的关系一直在变化。

请看第28章:“知其雄,守其雌;知其白,守其黑;知其荣,守其辱”,老子重点强调守雌,守黑,守辱,但前提是知雄,知白,知荣!

这是老子以退为进的思维方式。既然是要进,因此老子的退就不是彻底的退,他的无为也不是彻底的无为,所以他说“无有能入无间”,“至柔能驰骋天下之至坚”

老子的心思原来如此。

虽然老子的认识并非完全正确,但他认知的深邃是显而易见的。

引出矛盾的对立统一规律,为老子所强调的“贵柔”做好铺垫,再反手一枪,说明老子并非偏见,而是在深知全面的基础上另辟蹊径。全文围绕一个中心,逻辑严谨,思考力可见一斑。

终于读完了我的“天书”

安祺  五年级

《老子》快读完了,意味着我将读完我的“天书”。

老子说话有个规律:几乎百分之九十的章节都有反义词,什么“成”和“缺”啊,“盈”和“冲”啊等等!有的章节还有很绕口的道理,比如不要太完美,才是真正的完美;很会说话的人看起来却不怎么说话。

这一点倒是真的:我班有一个口才很好的同学,他看起来却是那种很不会讲话的人!

老子说话特别绕的地方还有很多,加上老师上课还给我们补充一些古文资料,我的脑袋很多时候是晕的!但渐渐地,我的头脑也清醒了,听明白后其实挺简单的!

大家都知道,老子很讨厌欲望,他认为人们会因为欲望去干一些很恶毒的事情,那个年代就因为欲望发生战争。

而现代我们的生活中也存在类似的事情,比如别人拥有一件很漂亮的东西,你却没有,你的心里很可能会想:为什么我没有呢?他有,我也要拥有!如果暂时得不到,你可能会进一步想:去偷!这是不是很可怕?这确实是欲望的坏处。

就拿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来说,从最底层的生理需求开始,往上依次是安全的需求,归属和爱的需求,被人尊重的需求,求知需求,审美需求,自我实现的需求,几乎每一个层次都会存在竞争,有竞争就有淘汰,就可能有各种恶毒的事情发生。

不过,老师说老子将欲望一棍子打死,泼水的时候连孩子一起泼出去了。

意思说,欲望也有好的一面,我们现在的政策不是还刺激消费欲望嘛。

我一直以为“道”是非常好的正面形象,没想到学到74章,我蒙圈了:替道来杀人!为什么道还杀人呢?我们又为什么会替道杀人?!

原来是这么回事:那些该杀的人,由谁来杀呢?只有“道”有这个权力,如果由“人”来执行,就是越权。

【可以联系历史上很多打着“替天行道”旗号的例子】

但道不是用刀杀,而是用道的无形力量任万物生灭,可谓杀人不见血。

哪些该杀呢?回到第73章就知道,天也有讨厌的人,“勇于敢则杀,勇于不敢则活……天之所恶,孰知其故”,天讨厌勇敢的人。

接着第75章讨论老百姓不怕死的原因。

如果联系现实的话,那些自杀的人想过自己理想的生活,可现实却过不了,所以结束自己的生命。

以前以为他们不想过日子就自杀,读了这章才明白不是这样。

第一次课后有点小情绪,但被爸爸妈妈威逼利诱来读书的小姑娘,坚持读完了她的“天书”。实际上,笔记很认真,课堂还经常分享爸爸妈妈之间的斗争秘密,去年和今年的心得,也都写得很接地气。

道若有情道亦老

胡琳   五年级

老子一直强调去除“欲望”,他认为欲望很可怕,是一切祸患的根源。比如当你看见一样难得之货,很可能会想得到,甚至不惜采取偷盗的手段,或者与人争抢,或者想造假出售。

那么,欲望从哪来呢?能去除欲望吗?

欲望来自人心,有心就有欲求,有欲求就会有为,有为就有可能不公正。

这么说,“心”是罪魁祸首,因为有心就有价值偏向,有价值偏向就不可能有绝对的公正。

难怪老子要求“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

因为“仁”就是价值取向,“不仁”就没有偏爱,这是接近道的状态,这种状态下才会公正。

之所以接近道的圣人可以做到这样,因为道无心,所以无欲,进而无仁,所以可以做到公正啊!

道不但“无心无欲”,道也“无形无情”,道看不见摸不着,道却无处不在无时不有永远存在。第5章“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天地接近道。难怪有一种说法“天若有情天亦老”,天地之所以不老,因为天地无情,天地之所以无情,因为天地不仁,天地子所以不仁,因为天地接近于道啊!

这个道究竟是什么呢?在老子看来,这个“道”至高无上,无法用“词语”形容,称呼为“道”,是为了向他人表述。

一句话,“道”玄之又玄

即便称它为道,也不足以说明“道”的完美,因此老子用了很多东西说明,比如婴儿和水。

老子用婴儿和水的柔弱说明道的处下和柔弱胜刚强。其中包含着老子的辩证思想:事物由弱变强的同时也在慢慢变弱,反之同理

比如你可能认为一朵花完全绽放的时候最美,但绽放后它即将凋谢,而含苞待放给人的期待何尝不是另一种美呢?

“道”处下,“道”无为,这是圣人需要学习的。一个好的班主任,班级管理得好,而同学们只知道有这么一个班主任的存在,不知道班主任究竟做了什么,那么这个班主任的管理就达到了“无为”的状态。

这是很难达到的境界,正如我们用两年学会说话,用一辈子学会“不说话”,学会无为。

“谦虚”也是道处下的表现,人要像道一样,“和其光同其尘”,即便有鹤立鸡群的才华,也不要锋芒毕露。

从人的欲望说开去,一方面追溯欲望的来源,另一方面连接“道”,道没有欲望,所以无为,无情,并分析其中的深层哲理。从无为无情到处下和谦卑,有理论有实践。

人有人性,猪有猪性

谨嘉   五年级

“咎莫大于欲得;;祸莫大于不知足。”意思是罪过没有过于想得到,祸患没有过于不知足。

老子认为,有欲望就不知足,不知足会导致战争。

老子反对欲望。这有一定的道理,因为如果欲望无法满足的话,可能会采取不正当的手段。不过一般人肯定无法克制欲望,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可以说明这一点。老子太牛了,他竟然可以把欲望消灭掉。

老子是认可人性的。

“道生之,德蓄之,物形之,势成之”,根据第51章,我们可以知道,虽然都是道生之,但人有人性,猪有猪性……各类物之所以成为各类物,因为它们从道那里得到的东西各不相同。具体到每个人也不一样,有的温柔,有的暴躁。既然各不相同是无法改变的,那我们就要学会包容了。

有一次,我们班两个同学吵架,班主任告诉他们人与人之间的矛盾本来就很多,只有包容才能和平相处。可后来他们又吵起来了,老师再强调包容的重要性,他们最终和好。可见,包容真能使人与人和平相处。

读《老子》,我还发现非常多的反义词和相反的现象,比如“正与奇”,“柔与刚”等等。

第62章,“善与不善”之人都得到“道”的好处。

“人之不善何弃之有”,不善的人也可以得到“道”的保护。难道“道”还保护“不善之人”吗?

原来是“道”将“不善之人”引到“正道”上来。我有个同学,以前经常偷东西,后来在大家的帮助下,慢慢改过来了,也就是得到了“道”的保护。

被爸爸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动员来读书的姑娘,看上去很快乐。尽管听说要写心得万般恐惧,但勇敢地迈出了这一步,而且还联系自己的生活,进步就这样在她身上发生了。

万事收尾难

之妍  五年级

《老子》快学完了,却并不能让人轻松起来,甚至更让人犯难,因为老师要求写读后心得。人们怎么说“万事开头难”呢?明明是结尾更难!

第46章,“天下有道,却走马以粪。天下无道,戎马生于郊”,老子把天下无道的具体情状描写出来,且将“天下有道”和“天下无道”对比,形成很大的视觉冲击,引起大家对和平的渴求。我的笔记上记录着这样几个字:刀枪入库,马放南山。

第47章,“不出户,知天下;不窥牖,见天道”,引申出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老子认为“道”知天下,你知道了“道”,便知道了天下。

第51章,“道生之,德蓄之,物形之,势成之”,老子认为万物从道那里得到的不同的东西形成万物自己,比如人有人性,而每个人又有每个人不同的个性。我想起班主任异常温柔,即使训斥我也不会很凶,但语文老师就不同了,凶得很。

第53章,“朝甚除,田甚芜,仓甚虚,服文彩,带利剑,厌饮食,财货有余,是谓盗夸”。这让人想起“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的诗句,由于统治者的欲望和奢华,导致仓库空了,田也荒了。

我们班有人偷东西,他正是想满足自己的欲望啊!人有欲望不奇怪,但欲望太多就是坏事。

当然也是被妈妈安排来读书的姑娘。就写心得分享心得来说,是进步最大的姑娘。去年好朋友陪着才敢上台分享,今年自己站了上来,尽管对于写心得她表现得万般痛苦。最让我感动的是,一年来,她从未缺席从未迟到,每周五,风雨无阻。有两次放假,她竟然也准时来了。然而,当我准备好一份特别的礼物表达感谢时,最后一次课,她迟到1分钟,或许是因为害怕心得分享。希望不久后,能有机会将这份特别的礼物送给她。

老子让人百思不得其解

妙莎   五年级

俗话说“万事开头难”,可老子却说万事结尾难。是不是让你百思不得其解呢?《老子》里让你百思不得其解的事情远不止于此。

第73章,老子认为“勇于敢则杀,勇于不敢则活”,这是两种截然相反的处世态度,前者是自灭之路,后者是自活之道。

难道“勇于敢”真的是死路一条,“勇于不敢”必定是活路吗?

实际生活中不一定。比如新东方的创始人俞敏洪,当年若不是“勇于敢”,勇于从北大走出来,勇于在农民的出租屋内办培训,哪有现在的新东方呢?俞敏洪勇于敢,却没有如老子所说“勇于敢则杀”。虽然“勇于敢”不一定“杀”,但要做到“不杀”,肯定要有充分的准备。

老子虽然区分“勇于敢”和“用于不敢”,但他也说两者的利害有时很难区分,“天之所恶,孰知其故?是以圣人犹难之”。

行事失道,终究难逃“天网”,即老子所说“天网恢恢疏而不失”。

可以看出,老子反向思维。如果按照老子的思路思考下去,对待学习中的“学霸”和“学渣”,就不会像现在这样努力提升“学渣”的成绩,而是不允许“学霸”的出现。

【在我眼里,无所谓学霸学渣,上课为了方便,做如此区分~】

提到“学渣”,让我想起错别字。而古时候的错别字,演变成了现在我们学习的通假字的一种。我们现在学的通假字,除了古时候的错别字外,还有两大原因:古今演变和无中生有。

第71章“知不知,尚矣;不知知,病也”,真的很引人深思。一个人要知道自己不知道的东西是很难的,而且就算知道自己知道的,那些“知道”也会变化。

比如伽利略两个铁球同时着地的实验。在伽利略之前,亚里士多德的错误理论统治了欧洲一千多年!而伽利略认为既然重的先着地,轻的后着地,那么捆在一起呢?却可以推出两个完全相反的结论。

亚里士多德当时一定没有想到自己认为正确的实际上是错误的。

本学期新进的姑娘,每周从浔龙河来星沙读书,从一丝不苟做笔记,专心致志听课到小声分享所思所想,用真实的,放松的自我学习古人的智慧,吸收或许更好。

我也能听懂《老子》

哲然  六年级

我竟然也能听得懂《老子》,这是我去读书之前没有想到的。第一堂课讲“大成若缺,其用不弊”,这不是很浅显的道理嘛——有缺点的人才是完美的人,成功的人!

不过老子讲了很多次圣人,他认为“圣人”应该是“无为”的。这种无为需要修道,而修道与治学相反,所谓“为学日益,为道日损”。

为学是增加知识,为道要减少知识,最后减到可以“无为”。

我们现在增加知识就要学习,学习就要识字。所以老子希望回到“结绳”时代,因为有文字就需要学习,就产生“智”,同时也会有文盲,进而就有等级。老子认为“智”就是技巧,他十分反对。

总的来说,老子反文字,反科技,反交流,反战争,他的理想国是“小国寡民”,正如陶渊明的“世外桃源”。在老子的理想国中,有好东西不用,有兵器也用不上,这应该是一种永远追求不到的境界吧?

老子主张“无为”,要如何做到呢?要无欲。第55章老子说“含德之厚,比于赤子”。他老人家认为赤子“蜂虿虺蛇不螫,攫鸟猛兽不搏”。

因为赤子只有吃饱穿暖的欲望,所以才能这样保全自己。

人长大了,欲望就多起来,所以被蜜蜂螫,被蛇咬,被猛兽抓走。这似乎很有道理。

听说有一个年轻人每天出海,都有很多海鸥围在他身边。有一天他父亲交代他第二天抓几只回来,从那以后,再也没有海鸥飞到他身边来了。听了这个故事后,我也想和鸟亲近,每次见到鸟我尽量消除抓捕它们的欲望,可鸟儿还是飞走了。不知道是不是因为我还没有彻底消除这个欲望。

……

一位高挑,活泼,聪灵,极具表演天赋的姑娘。课前曾跟我分享,她曾经有一瞬间喜欢过一个男孩,过后连自己都不明白怎么会喜欢那样的男生;课堂会跟大家分享,妈妈与老子理想中的人有多么不一样;总能将所学与所见联系起来。愿她学习的古人智慧,指导她憧憬的美丽人生。

益生究竟是益还是损呢

沁阳  五年级

“万事开头难”,老子却认为结尾更难。俗话说,“编筐编篓,尽在收口”,人们常常在快要成功的时候失败了,因此慎重对待事情的终结,就像对待开始一样,才不会有失败之事。

我做事情经常在开始的时候细心而遥遥领先,后面放松警惕,最终被人反超。学习《老子》这场马拉松也需要像起初一样,认真坚持到最后。

老子反对人的欲望,认为百姓之饥饿、百姓之难治,都是由于统治者的贪欲和有为引起的。

民之饥,由于统治者贵生;民之难治,同样因为统治者贵生;民之轻生呢?仍然是因为统治者贵生,也有可能因为老百姓自己贵生

古谚云:人为财死鸟为食亡。人们求生,有时候却因“求生之厚”而不惜以身相殉。

本来“求生之厚”是为了“益生”,但老子却说“益生曰祥”,益生是不吉利的,是灾祸。

所以老子云:故物或损之而益,或益之而损。人们常常在努力追求“增益”的同时,也在减损自己。

老子认为知者不言,言者不知。认识自身的知识局限非常可贵,而承认自己的“不知”既需要坦诚和勇气,还需要认识到自身认知局限的智力,这也是一种反省的能力。

苏格拉底说过:我唯一知道的就是自己一无所知。能知道自己有所不知最好,不知道而自以为知道,就是大毛病了,所谓“不知知,病”。

正如我们的数学课,老师每次都问我们懂了没有,没有一个人举手。可一考试,很多人却卡在课堂讲解的题目上。我们没有必要不懂装懂。

老子在面对对立统一的矛盾双方时,他非常注重被大家忽略的一方,比如高贵与低贱。没有低贱哪有高贵可言呢?没有员工的勤勤恳恳,上司的工作也不好做。从这个角度出发,要善待你的下位的人。

除了高贵和低贱,老子贵柔处下。他经常用水比喻道,水是柔的,却能胜刚强。挡住水,水便绕道而行。一句话,水会变通。有谁能打败水呢?

现在读后心得要收尾了,我越是不能放松警惕。在这场“马拉松”中,我一定会战胜自己,迎接新的自己。

很懂事的姑娘,之前每次要沁阳擦黑板,她总是迷惑为什么总是她呢~后来我也反省,不能因为跟她妈熟悉就总找她,每位姑娘都得锻炼不是?课堂每次提到以往所学,沁阳总是最快找出来,有些很需要思辨的问题,沁阳同样能切中要害,或者说个十之八九。就本篇写作技巧来说,收尾呼应,内容各部分还可以更好地衔接。

(0)

相关推荐

  • 最新版本 老子道德经新编二十篇2021版

    老子道德经新编二十篇2021版 <道德经>,相传是春秋时期的老子(李耳)所著,全面阐述了他的宇宙观.人生观,也包括治国和修道的原则及方法,对中国人的生活产生了深远的影响.1973年长沙马王 ...

  • 《道德经》究竟告诉了我们什么?

    <道德经>其实并不是像人们想象的那样不可捉摸,用六个"两大"就可以概括其全部核心内涵: 1)两大基本原理:"对立统一"和"公平公正&quo ...

  • 高恒解《老子》之八十一

    81.信言不美,美言不信.善者不辩,辩者不善.知者不博,博者不知.圣人不积,既以为人,己愈有,既以与人,己愈多.天之道,利而不害.圣人之道,为而不争. 译文: 真实可信的话不美丽,漂亮的美言不真实不可 ...

  • 细读《老子》明太祖注第三十五章

    执大象,天下往.往而不害,安平泰.乐与饵,过客止. 以大道治天下,从老子的思想看,是因为天下万物的本性都在道的主宰之下,都统一于道的精神之下,所以执大道治天下,就能获得天下往的效果.天下万物都顺从于道 ...

  • 什么是老子的“道”——“对立统一”的终极展现

    "对立统一"原理是老子哲学思想的两大基本原理之一,"道"是"对立统一"原理的终极产物. 老子是如何发现道的 你看见左手了吗?--看见了.那你 ...

  • 高恒解《老子》之四十九

    高恒解<老子>之四十九 49.圣人无常心,以百姓心为心.善者,吾善之:不善者,吾亦善之,德善.信者,吾信之:不信者,吾亦信之,德信.圣人在天下,歙歙焉为天下浑其心,百姓皆注其耳目,圣人皆孩 ...

  • 还原版《道德经》第七章:道可左右

    还原版<道德经>第七章全文如下: 道氾氾,其可左右. 万物恃以生而不辞,衣被万物不为主,可名于小. 功成不名有,万物归之不知主,可名于大. 天下皆谓道大,似不肖. 夫唯大,故似不肖. 若肖 ...

  • 《道德经》两大基本原理与全篇的逻辑脉络

    从数理模型的角度看,<道德经>是个极其简洁而优美的理论,整个理论建立在两个基本原理之上:"对立统一"和"公平公正".<道德经>的所有结论 ...

  • 听张庆祥讲《道德经》第三十五章之心得分享

    第三十五  大象章 执大象,天下往. 往而不害,安平泰. 乐与饵,过客止. 道之出口,淡乎其无味. 视之不足见,听之不足闻,用之不可既. 大家好!今天与大家分享张庆祥讲<道德经>第三十五章 ...

  • 还原版《道德经》老子自序一:人不我知

    还原版<道德经>将其中两章独立出来作为"老子自序".本章是老子自序的第一章"人不我知",全文如下: 吾言甚易知,甚易行. 而人莫之能知,莫之能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