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画家的自我炒作:国外有毕加索,国内有范曾
据说,毕加索25岁就能卖画赚钱;28岁不愁钱花;38岁已经很富有;65岁时成了百万富翁,还是唯一一位活着的时候就看到自己的作品走进卢浮宫的画家。
毕加索是怎样炒作自己的?
除了绘画功力没得说之外,毕加索的成就离不开他的超强自我营销。毕加索刚到巴黎时,并不为人所知,当时巴黎的画廊大堂中,摆放的也都是当时一些已成名的名家作品。
毕加索看到画不好卖,于是就雇佣了好几个大学生,让他们每天去巴黎的画廊里转悠,然后每个人离开画廊的时候,都要问画廊老板:
“请问,你们这里有毕加索的画吗?”
“请问在哪里能买到毕加索的画?”
“请问,毕加索到巴黎来了吗?”
不到一个月的时间,巴黎大大小小画廊的老板就都知道了“毕加索”这个名字,如饥似渴地希望能快点见到毕加索的画和他本人。这时,毕加索带着他的画来到了画廊,成功地卖出了他的画作。
凭着高超的营销手段,毕加索死后留下7万多幅画作,遗产总值达到约395亿元人民币。除此之外,身边还不乏美女相伴,有证可考的情人就有6位,这还不包括众多露水情缘。在众多情人中,2个为他自杀,1个为他精神失常,80岁的时候还能娶到38岁的女人做老婆!
论画家的自我炒作,国外有毕加索,国内还得看范曾。
61年前,一部名为《蔡文姬》的历史剧火遍全国,这部由文豪郭沫若创作的现代戏剧不仅成为了那个时代的记忆,其在文艺界的影响更是至远,据说在一次重演时观众多到把墙都挤垮掉,可见这部剧在那个时代打下的文艺烙印有多深。
这部当时爆红的文艺作品,自然也成为了高校学子“追剧”榜第一位,在万千学子当中,有一位叫范曾的文艺青年成为了《蔡文姬》的铁杆剧迷。
郭沫若
二十出头的范曾是央美蒋兆和画室的学生,自从《蔡文姬》上映之后,范曾不知道跑去人艺剧院观看了多少次,这个即将毕业的文艺青年在台上观看《蔡文姬》的同时,内心有了一个极为大胆的“创作冲动”……
当时,二十四岁的范曾即将毕业,而毕业之前,还有一场极为重要的毕业画展,学校将为每一位毕业生的作品打出成绩,而在这场毕业展的表现自然对每个毕业生而言都是至关重要的。
毕业作品该如何胜出?坐下舞台下敢看《蔡文姬》的范曾早已有了自己的盘算,台上正演着的那部历史剧不就是最好的题材么?
历史剧蔡文姬
这个题材不但紧跟当下文艺的主旋律,更是当下不二的热点之选,画人物更是自己的拿手好戏,范曾已经拿定主意——就画一幅文姬归汉!
随后,范曾开始紧锣密鼓地创作,赶在毕业展之前一幅丈二巨作终于完成。不过,年轻的范曾却迟迟未在画作之上题跋落款,他在等一个机会,他要让这幅作品的题跋落款起到“画龙点睛”之用,而这最后的“画龙点睛”之笔能让这幅画能成为毕业展上最为耀眼的作品。
只是,能够落下这“画龙点睛”之笔的人却并非范曾自己,而是掀起“蔡文姬热”的郭沫若。
范曾
但是,二十四岁的范曾只不过是美院众多毕业学子中的一个,对于已经站在文艺界巅峰的大文豪来说,他只是一个不名一文的毛头小子而已,怎样才能让郭沫若垂青在这幅毕业作上题字呢?
范曾的毕业作不一定是央美那届毕业展中最好的,但范曾一定是央美那届毕业生中脑壳最灵光的,尽管当时他和郭沫若的距离有如隔着一个银河系,但他还是有办法跨越这条银河的手腕。
不久之后,他就打探到了大文豪的府邸所在,找到了庙,还怕找不到和尚吗?
文姬归汉图
在某段时间里,人们在郭府门口常常看到一个夹着画轴的年轻人,那正是在“守株待兔”的范曾。
功夫不负有心人,守在郭沫若家门口的范曾终于等到了打道回府的郭沫若,郭的秘书下车,范曾道明拦驾的缘由,并求郭沫若为这幅毕业作题词,郭的秘书接过了范曾腋下那幅画卷,回去后转呈给郭过目。
郭沫若展开画卷看到画的是蔡文姬,对这一题材颇为满意,完全没有介意那个拦驾年轻人的冒昧,应允了范曾的题词请求。
郭沫若
不久之后,他在画卷上方留白处题下了一首古风诗,并落款钤印,这正是范曾梦寐以求的“画龙点睛”之笔。
拿回大文豪题词的画作之后,范曾旋即信心满满地将画作提交到央美,本以为万无一失的范曾却遇到了一个意想不到的尴尬——他的导师和系主任竟万分不满。
校方认为,请郭题词意在以郭之名头来影响毕业评选的结果,完全是在投机取巧,准备取消这幅画作参展的资格。
郭沫若题词
这无疑如同一头冷水迎面浇透了范曾,他找到导师软磨硬泡据理力争,最终得到了展出的资格——前提是遮盖掉郭的题词。
范曾委屈地接受了校方的要求,这才得以参加毕业展,不过,很显然,遮掉了大文豪的题词,这幅煞费苦心的得意之作自然也就有些黯然失色了。
尽管这幅毕业作是以“犹抱琵琶半遮面”的“娇羞”方式展出,但文豪题词的消息还是瞬间成为了画坛的重磅消息,范曾虽然不满于校方遮掩题词的做法,但他还是赢了——还有什么比一夜成名更爽的呢?
范曾
一夜成名是有后遗症的,对于范曾与郭沫若这段过往,虽然在范曾的立场这就是千里马遇到伯乐般自然和正当,而对于当时央美的导师和同届毕业的学生而言,却只不过是范曾投机取巧式的小聪明而已。
直至今日,画坛仍然为此争论不休——守在郭府求题词,真的是千里马遇到伯乐那么单纯简单?还是一场投机之下的上位捷径?
来源:有画说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