沪东书院院长刘小晴,楷书千年智慧的经典奇文,峻宕雄伟倚侧秀逸

“楷书”为一种书体名称的确指,出现在中唐以后。之前对这一书体名称条目繁多,有隶书、真书、正书等,尤其以 “隶书”一名较为常见,直到唐代张怀瓘《书断》里仍称“隶书”。在魏晋书论文字里,“楷”是指书体楷则、法式,而不是书体名称,真正作为书体名称那是唐以后的事。

楷书成熟的关键时期:

  东晋以后,南北分裂,书法亦分为南北两派。北派书体,带着汉隶的遗型,笔法古拙劲正,而风格质朴方严,长于榜书,这就是所说的魏碑。南派书法,多疏放妍妙,长于尺牍。南北朝,因为地域差别、风俗习性,造成个人书风迥然不同。北书刚强,南书蕴藉,各臻其妙,无分上下。包世臣与康有为,极力推崇两朝书,尤重北魏碑体。康氏举十美,以强调魏碑的优点。这一时期书法的典型风格表现为字体介乎隶楷之间而又非隶非楷,总体上属于楷书。

  唐代是历史上最重视书学的一个朝代,也是中国书法史上的第二个高峰。与唐诗一样, 唐楷艺术成就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峰,成为这一时期代表性书体。唐代产生了众多的书家和精美绝伦的书法名作,楷书集前代之大成进一步形成“尚法”的格局和特色,“法”的形成,是楷书高度成熟并定型的标志。与唐诗在严格的格律中创造出众多灿烂的篇章一样,唐代的书法家们寓精湛的技术,鲜明的个性于森严的法度之中创造出多种不同风格的典范之作,垒砌了一座楷书的丰碑。

  楷书的风格,尤其是成熟期,楷书大家辈出,虽然其书法风格各具特点,但都大同小异,万变不离其宗,形成了楷书风格模式化,为后来的追摹研习者提供了风格模式化误区,使研习者受到羁绊,个性得不到充分发挥,致使楷书在千年的传统审美模式中,未能迈出创新发展的步伐。

上海 沪东书院院长刘小晴楷书千古经典奇文《洛神赋》欣赏

  《洛神赋》是中国三国时期曹魏文学家曹植创作的辞赋名篇。此赋虚构了作者自己与洛神的邂逅相遇和彼此间的思慕爱恋,洛神形象美丽绝伦,人神之恋飘渺迷离,但由于人神道殊而不能结合,最后抒发了无限的悲伤怅惘之情。全赋辞采华美,描写细腻,想象丰富,情思绻缱,若有寄托。

书者介绍:

  刘小晴,1942年6月生,号一瓢,二泉,斋名“一瓢斋”,上海崇明人。毕业于鲁迅美术学院国画系,曾担任上海书法家协会副主席,现为中国书法家协会学术委员会会员,上海大学文学院兼职教授,上海沪东书院院长,上海书画出版社《书法》杂志副主编,上海文史馆馆员。师从钱瘦铁、应野平,书善楷、行,画工山水。

  现在常把钟繇式的小楷作为楷书成熟的标志,其经过 唐代法度登峰造极之后,发展举步维艰,宋代取行书之意,元明极力上溯魏晋,终不能创造新格;清人借鉴北碑、造像使楷书创作出现一个小高峰;之后社会动荡,学人无暇细究书法,延续前代风格。今人书法,行草的探索有可观的成绩,而楷书却没有被重视,仅仅把它作为进入行草的跳板。楷书的取法囿于传统理念,一直徘徊于魏晋隋唐的经典范作,没有追溯到魏晋之前的源头—汉代简牍。楷书取法汉简,丰富了楷书的取法视野,经过深入研究与借鉴,会出现楷书另一体式—简楷。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