黔阳古城(三)
在古城度过一个宁静的夜。早晨,天刚蒙蒙亮,我就准时出现在潕水之滨,体验属于黔阳古城的清早。
江边种了整齐的一排树,倒映在清澈的水面上,再加上些许天光云影,美得简洁,干脆...
接着是一栋三层歇山顶楼阁,两边还有高大的马头墙,临江而立,位置极佳。
原来这叫“祥园”。
门前棚顶有圆形卷棚藻井
两边墙壁还各开有一个拱券门,门额分别是“宏开”、“寿域”。宏开寿域,谓人人得尽天年的太平盛世。
稍微看了一下,立即按计划去沅江对岸看赤峰塔。
赤峰塔,位于黔阳古城东北部的赤宝山顶,塔因山而得名。宝塔巍峨雄壮,高耸入云,与古城仅一水之隔,遥遥相望,下有沅江碧波荡漾,景致极佳。赤峰塔始建于清嘉庆年间,后毁。咸丰九年(1859年),黔阳县知县黄杰将蟠龙山浮屠拆迁至此,赤峰塔才得以重见天日。塔身为青砖砌筑,七层八角,高28米;塔基周长29米,内空直径4.8米,厚2米,向上逐渐收分,每层相接处以花纹角砖叠涩出挑;顶部有铁质塔刹。
按本地民间传说,赤峰塔是为了镇住在沅水河兴风作浪的青鱼精所修建,宝塔也因此曾一度作为“镇河之宝”而被人们顶礼膜拜。“古塔遗韵”也是旧时古城八景之一。当然,如今的赤峰塔已是满目疮痍,不复昔日模样。
赤峰塔作为黔阳古建群的一部分,为全国重保。
塔身正面。可以看到每层都开有形状各异的漏窗。
塔底部面江一侧开有小门,外部形状仿牌坊式门楼。
咸丰年间的重光碑记。
塔内部空心。据悉塔内旧曾有木质旋梯螺旋可上至塔顶,已毁。
此塔最大的特色,也就在于所开漏窗的形状之繁多了
大家自行体会
芙蓉楼,坐落在黔阳古城沅、潕水汇流之处,为古典园林建筑,占地4250平方米,北廓临江,依林踞阜;筑叠巧思、错落有致,被誉为“楚南上游第一胜迹”,是历代文人墨客吟诗作画之处。
大门对联写道:地以人传千载芙蓉今尚在,我生公后一江寒雨客归来。一首千古绝唱的诗句,竟能长久赋予一个地方如此厚重的文化底蕴与人文气息,这也是我以前不曾体会到的...
终于可以进去参观。最外是“记事碑廊”,展出的主要是关于古城记事类碑刻。据悉古城现存记事碑刻约300余方,此碑廊展出的20多块古代县衙的文书通告尤为珍贵,为研究古代五溪地区官道文化和行政演变过程提供了宝贵的第一手资料。
这块“永垂不朽”碑记,上半部是光绪三十四年(1908)的“全省劝业道督理农工商业交通事宜”,里面内容居然是规定如何对盗伐树木者进行处罚的。
“永禁堆加”碑。立于光绪二十二年,减轻百姓负担的。
咸丰六年的“亘古流芳”碑,功德碑。
另一边的山水画卷,高山流水,意境深远。
再往前是两个碑亭。原来这里面所树立的两碑,叫“至圣遗像”碑和“孔子世系表”碑,高2.2米,宽1.2米,刻于清道光二十二年(1842年),也是从文庙移来。
“至圣遗像”,此石刻画像据称为世界公认的孔子标准画像。
“孔子世系表”,自然是孔子家族谱系了。
上有一殿
镇殿之宝是这个“三绝树根雕”。直径1.98米,高1.54米,是一块总重约一吨的千年樟树超大型树根雕刻而成,内容包括有30多个民间传说与典故,100多个传说人物和150多个精怪禽兽,实为稀世珍品。该作品为湖南著名民间雕刻家傅振源老先生于上世纪八十年代初带弟子耗时两年多方始雕成,雕完后因其体量为全国最大、人物故事多、工艺精湛而被誉为“三绝树根雕”、“芙蓉仙境”。
中间也间有古祥兽浅浮雕
“忠孝廉节”碑
这块残碑是整个碑廊亮点之一。右上角有“龙光甸”字样,不清楚的还误以为是其作品了。此碑巧妙地将“一片冰心在玉壶”七字诗句的篆体字合成一个“壶”形篆字,构思奇巧,妙不可言。原来,此书法作品就是前面提到过的黔阳县令龙光甸的儿子、清道光辛丑状元龙启瑞作于道光二十年(1840)年。他也参与了父亲主持的重新芙蓉楼工作,现在黔阳古城的灯饰都以此为图案。
颜真卿“麻姑山仙坛记”碑,成于咸丰四年(1854年)。
米芾“西山书院”碑,成于咸丰三年(1853年)。
岳飞“墨庄”碑,立于嘉庆丙子年(1816年),绍兴籍书法家郭开望临。郭开望时任黔阳县教谕。
曾钰《芙蓉楼落成即事碑》。曾钰,福建惠安人,举人,嘉庆十八年(1813年)任黔阳县令,多有建树,曾修复海宁周公庙,并另择黔阳西城外香炉岩重建芙蓉楼。1815年,芙蓉楼落成之际,曾钰赋诗四首,由邱开来书写后刻成此碑。
此碑对联为“妙书鸿戏秋江水,佳句风行晓苑花”,为清代中期黔阳籍著名书法家王继贤手迹。王继贤(1792-1850),字翰城,黔城长坡村人,历任中书科中书,山西汾州府、永宁府知州。其书法名动京师,曾奉旨为高丽国使者书写“继美凌烟”四字,皇帝赏银四千两,被人誉为“一字千金”。
这块碑刻,假山竹子皆是由一个个汉字构成的诗句组成,也算妙思奇想了。
耸翠楼,为王昌龄宴客吟诗之所。
柱联“径曲尚余寒雨润,楼高直与白云亲”,乃龙光甸的长子、龙启瑞之兄龙启稷所撰。
稍过就是一个亭子,因其形似一弯新月,故名“半月亭”,相传为王昌龄抚琴处。
柱联“鱼游水底寻明月,树插石缝遮青天”,为近代著名政治家、凤凰人熊希龄先生撰,王述邦书。
据传,唐天宝七年(公元748年),王昌龄被贬为龙标(即今黔城镇)尉后,曾建芙蓉楼,为饮酒赋诗、宴宾送客之地。因年久失修,旧址荒芜。后人不忍“朱栏鲜没,锦字烟消”,清乾隆四十年(1775年),知县叶梦麟于城东门外建芙蓉楼,以为纪念。至清嘉庆二十年(1815),知县曾钰择西城外香炉岩辟地作园,“正者为楼,高者为亭,翼者为廊,缀其旁者为室,并缭以长垣,固以石阑”,也就是现址了。由于造园讲究,重修后的芙蓉楼名震四方,被誉为“楚南上游第一胜迹”。曾钰在《重修芙蓉楼碑记》中写道:“今黔阳县治有楼曰芙蓉,相传少伯送辛渐赋诗其中,文采风流,照耀今古...”现建筑为清道光十九年(1839年)县令龙光甸与子龙启瑞、教谕黄本骥主持重修的。
现存芙蓉楼为二层重檐歇山顶楼阁,二楼有回廊。
上楼
王昌龄尤其擅长七绝。盛唐七绝四百七十二首,其中王昌龄七十四首,几乎占了六分之一。并且由于产量众多、成就优异而被封“七绝圣手”,与李白齐名。吴乔《围炉诗话》卷二指出:“王昌龄七绝,如八股之王济之也。起承转合之法,自此而定,是为唐体,后人无不宗之。”七绝至王昌龄而体制大定,表现手法基本成熟,对后世影响甚广。
后世评价甚高。
明文学家王士贞:七言绝句,少伯与太白争胜毫厘,俱是神品。
明诗人焦宏《诗评》:龙标、陇西,真七绝当家,足称连壁(陇西指李白)。
宋代诗人刘克庄《后村话语》:唐人《琉璃堂图》以昌龄为诗天子。
春、夏、秋、冬四季图。无不构思精巧、造型优美,栩栩如生,使人如身临其境。
二绝是门楣正中有一指南针,上南下北,与平常指南针上北下南相反。
三是牌坊门虽高达三丈有余,却向临河处倾斜了两尺多而不倒,其倾斜度为1︰10,甚至超过了意大利比萨斜塔,可谓建筑艺术史上的奇观。
最后来到江边,一亭子孤独地临江矗立
送客亭。辛渐走了,而此刻,我也到了说再见的时刻...
不同的是,此时并没有寒雨...风和日丽,美景依旧
黔阳,注定会让我心中永远增添一丝眷恋,一丝不舍,一丝惆怅...
《从军行.其一》:
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
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