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老师和小蜗牛】 当“六一”遇上“端午”
栏目简介
名称丨张老师和小蜗牛
人物丨张老师:毕业于华东师大特殊教育专业,现任特殊教育一线教师。
小蜗牛:张老师的7个一年级学生,由于自闭症、脑瘫、唐氏等各种障碍影响正常发展,如同小蜗牛一样在他们的成长道路上缓缓地挪动。
更新丨不定期更新
二十三、当“六一”遇上“端午”
“你们今年六一准备了什么节目啊?”
“想的我头都大了……”
“唱歌?跳舞?没几个月完全排不了一出完整的节目啊!”
……
小群里叽叽喳喳讨论着六一儿童节的节目,而我默默地“潜水”窃喜——“哈哈,今年六一不用排节目。”今年“六一”刚好遇上“端午”,学校组织了一场端午民俗亲子游园会,让孩子们感受到中华传统民俗的魅力的同时,也为孩子们及其家长提供了亲子活动的温馨机会。
活动开始前期,班主任们就用心地布置了教室——端午的挂饰、六一的气球、民俗板报……一股浓郁的节日氛围扑鼻而来。虽然,我们的孩子不会表达,甚至不会说一句:“哇”以表对老师辛苦装饰的肯定,但是,当他们一双双小眼睛好奇地看着那些装饰物,争抢着老师手里的气球、甚至模仿老师吹气球而后哈哈大笑的时候,我相信他们是感受到了节日的氛围的。
除了环境上的布置之外,活动之前的晨会、班会甚至生活课等各个合适的时间,老师们都在为孩子们介绍这两个节日。去年,孩子们一年级的时候,我给他们上了好多关于六一的课,今年,特别欣慰的是——当我问及他们:“你们知道,过两天,我们要过什么节日吗?”有个孩子口齿不清地回答着:“六一儿童节”。我分外惊讶,许是他在别的课上听到了,或者是真的记住了。不管怎样,孩子们能说出这个答案已令我感到惊喜。
“六一”相对来说是比较好解释的一个节日,通俗来说就是小朋友们的节日。但是,当“六一”遇上“端午”,我要怎么向孩子们解释“端午”的由来呢?难不成照本宣科地说:“端午是为了纪念爱国诗人屈原的……”当然不能,孩子们不能理解那么复杂的故事,也无法真切地体会屈原的爱国情感。
对于我们二年级的孩子来说,他们对节日的理解最深切的还是“代表食物”,例如“端午”的代表食物“粽子”。网络时代的便捷让各种媒体资源随取随用,我在网上找了很多“粽子做法”的美食视频,我们班的孩子一个个都是“吃货”,一旦看到这些视频,一个个都会特别安静地坐在座位上认真地凝视。虽然端午不只有“吃粽子”这一习俗,但是对于我们的孩子来说,能把“吃粽子”和“端午节”联结在一起,已是莫大的收获了。而“划龙舟”、“点雄黄”……这些端午习俗,只能以“体验”作为学习目标,让孩子们感受“端午”的氛围。
学校今年的活动安排刚好提供了孩子们体验的机会。活动当天,校门口的龙状气球就吸引了好多师生和家长的注意。“哇!这条毛毛虫做得好像啊……”“XX老师,这是一条龙……绿色的龙。”一早上,就以这样一个笑话逗得大家捧腹大笑。代表“六一”的气球和代表“端午”的龙通过手艺人的手巧妙地结合在一起,为校园营造了浓浓的节日氛围。
而每个教室中设立的民俗体验活动,更是让孩子们及其家长玩得不亦乐乎——点雄黄、菖蒲剑、拓钟馗、五彩绳……孩子们更多的是图个热闹,而在一旁陪同的家长则是在重新拾起民俗的回忆。说到热闹,本次活动最为热闹的非舞狮莫属了,全校师生及家长聚集在操场上观看舞狮表演,如此“庞然大物”矗立在孩子们面前,难免令他们好奇又欣喜,好几个孩子忍不住上前摸摸狮子的头,捋捋狮子的毛,待狮子一转身,他们立马吓得后退好几步……逗得一旁的老师家长哈哈大笑。
今年的“六一”刚好遇上“端午”,童年的快乐伴随着民俗文化的难忘体验,让这个“六一”过得非同一般,而孩子们在家长的陪同下度过了这两个节日,“爱”和“幸福”成了这个节日最暖的基调。
出于隐私,文中出现名字均为化名
文中所提观点为个人意见,仅供参考
文中出现图片、视频未经许可,不得擅自使用